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泰州答卷
发布时间:2024-07-05 14:48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做好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截至目前,泰州市累计有不可移动文物7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8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了泰州城市文化底蕴、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近年来,泰州把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摆在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探索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体系化推进制度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多渠道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推动全市文化遗产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要看到泰州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目前泰州尚未出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专门政策文件,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分散式特点,未能有效凸显出整体性。二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缺乏创新性。现有非遗项目不少处于濒危状态,传承人高龄化现象严重,确定新的传承人迫在眉睫。部分非遗传承多是“半路出家”,非遗产品松散无序,缺乏创新。三是管理机构、人员、资金缺乏。缺乏非遗管理专业人才,在文物鉴定、技术保护等方面人才更为匮乏。据调研,除市级层面财政补贴之外,区级财政预算中用于非遗保护工作或组织宣传工作经费十分有限。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泰州市委明确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新高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日用不觉’新窗口”目标任务,聚焦这一目标任务,围绕泰州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整体谋划

系统梳理现有各位文化资源,摸排清查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制定出台《泰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2024-2026)》,整体明确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目标任务,全方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来认识,加强宣传普及,引导民众全面认识历史文化遗产所反映、证实、补全、传承的历史文化价值。持续开展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着力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大执法督察和执纪问责力度,大力推动全社会参与监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图片

二是融入国家战略,善于借势传承

推进泰州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文化战略。善用“长江”文化,统筹推进海军文化园、“黄桥琴韵”文旅融合、长江圩田文化遗产、溱湖湿地、春江花月夜等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筹划推进“海军文化园”建设,致力建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地标,不断提升“海军诞生地 水兵母亲城”知名度。巧用“运河”文化,构建水城一体的古城文韵、两淮顶峰的盐税盐运文化、泰州学派—梅派京剧—国医健康等多元展示、活态传承的历史文化长廊,让古盐运河成为传承和展示江淮文化、三水古郡、泰州精神的多彩运河。

三是注重活态传承,打造文化品牌

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品位的非遗产品,如孤山泥哨、竹编制品,姜堰面塑、兴化麦秸工艺、泰兴说唱等,通过产业化设计开发,激活传统,让非遗文化资源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延伸溱潼会船、泰兴花鼓、沙沟游走灯会、茅山东岳庙会等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的非遗项目展示周期。推进陈氏针灸、许氏正骨疗法、宫灯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美术、医药等有物质载体可呈现的非遗项目融入现代元素,建成传承人大师工作室、中小学非遗传承实践基地,推出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集体验、传习、展示、消费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让非遗文化“火出圈”。对照“江苏精品”认证制度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江苏精品”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文化企业。

图片

四是注重跨界融合、拓展传承路径

以“文化遗产+”为抓手,在“以文化人”“以文立心”“以文塑旅”上下功夫,开辟非遗活化路径。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整合望海楼、桃园、梅园、乔园、学政试院、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江苏盐税博物馆等11个景区景点和老街、三水湾、柳园3大文商旅街区资源,提升千垛景区、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溱湖风景区等品质,大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文旅产品。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通过“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等,促进我市宫灯、木雕、盆景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结合,在春风化雨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推动文旅融合,做靓凤城河文化核,对坡子街为核心的稻河、草河、府前街、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文物文化遗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进行保护性修缮、传承化利用,打造“最泰州”的历史文化街区。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提升传承质效

提升全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改造,挖掘泰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AR\VR等数字多媒体技术,培育一批精品数字文化产品。推动传统景区、街区、园区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强化“三区”与实体商业与电商、新媒体联动,推广云逛街等新模式,培育线上展销展览、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传承发展现代感。传承弘扬泰州独特的“人文三水”——梅兰芳的“水袖”、郑板桥的“水墨”、施耐庵的“水浒”,借助AR\VR等新技术,实现精品馆藏、社教活动的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满足线上文化需求,助力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等本土优秀作品“出圈”,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泰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