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做亮做强“歌舞巷”品牌,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弘扬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民本思想精华,从国内一系列文创产业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主动融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版图,依托主流媒体优势,在更贴近百姓日用、更贴近广电乃至泰州文化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活化品牌价值,不断拓展市场,以可复制、轻资产的特点打造新兴产业,努力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简言之,可突出“一个目标”、借力“两个路径”、做到“四个融合”。
突出“一个目标”:成为具有较强美誉度影响力的区域知名品牌。须加大品牌规划,做好实体“歌舞巷”的合理布局规划,同步推进线上“生活馆”的创建,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创双收。加大品牌策划,通过若干次宣推和正向曝光的叠加,提升品牌含金量,实施品牌创争计划,瞄准省级及以上荣誉,形成品牌美誉度。加大品牌运营,构建融合运营机制,设定合理指标,将“歌舞巷”线下与线上的拓展,作为广电产业整体运营的公共产品,实行指标共争、荣誉共建、收益共享。
借力“两个路径”:一是以品牌栏目助力品牌成长。以公众号内容创作为主核,坚持内容输出不动摇,发挥广电主流媒体优势,与“歌舞巷”打通,实现“节目+活动+品牌”的充分融合。以“歌唱新时代,舞出新精彩,一起向未来”为主旨,不断丰富品牌内容,增强品牌的传媒文化价值,放大品牌影响。充分利用广电旗下新媒体矩阵,开展精准社群营销。将“我的泰州”APP的全省十大知名栏目“主播悦读”活动引入,通过美文诵读,增强“歌舞巷”吸引力。做强“歌舞巷”围读会,放大近期成功举办首期围读会《我们和时代一起奔跑》的节目效应,策划推出王光镐《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围读会、泰州系列村志围读会等,做成我市全民阅读的精品品牌。打造“歌舞巷”产品IP,联动多个抖音账号,与流量达人、网红合作带货,相互引流,形成传播矩阵,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定流量和热度。二是以品牌策划提升品牌服务。以泰州创意中心牵头,以“歌舞巷”品牌为载体,联手国内知名高校,从“优化与美化我们的生活”出发,帮助策划城市IP以及关联地方礼物,同时融合服务单位文化建设、党建、团建等需求,延伸广电创意价值链,助力服务单位文化建设。

做到“四个融合”:融合文化创意、演艺、乡村振兴等,引入更多高品质的工艺品、艺术品、农产品,丰富品牌内涵,使“歌舞巷”成为产品展示、延伸窗口,成为生活美学积聚地、应用地,并将多门类的泰州礼物收纳至“歌舞巷”礼盒,打造可以带走的“歌舞巷”,形成“泰州礼物,尽藏歌舞巷”的美学风尚。
其一,与美食文化相融合。借鉴茶颜悦色、淄博烧烤等营销模式,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打响“歌舞巷”泰州礼物品牌,捆绑城市营销,以小城烟火气、生活感打造真实的生活场景,传递“水城慢生活”的魅力。以后深巷美食为切入口,尝试发展“歌舞巷”品牌线上服务。既解决小店营销手段不足的问题,又能丰富“歌舞巷”泰州礼物礼盒,以在校大学生这一高传播性群体,引导其担任“泰州这厢有礼了”代言人,增强泰州外向度和美誉度。
其二,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泰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以靖江香沙芋、泰兴花生、兴化大米和大闸蟹、姜堰溱湖簖蟹、海陵垎岸蔬菜等为代表的农产品驰名中外。“歌舞巷”可嫁接可量产的特色农产品,运用爆品思维、品质思维,通过新媒体和抖音平台营销,并对用户数据进行挖掘、追踪和分析,根据个性化需求确定农产品的呈现方式和营销推广策略。利用短视频或购物平台展现真实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让消费者直接面对货源,开展场景销售。发动农业农村系统党员干部参与直播,为本地特色农产品代言,促进推广销售。
其三,与演艺产业相融合。结合广电教育培训、演艺产业发展规划,培植新业态。以自创剧本、红色历史、本土神话传说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为题材,融入本地特色文化,与高校及有关中小学校展开合作,以泰州大剧院为演出场地,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剧精品。
其四,与精品文创相融合。参照故宫文创做法,创制年轻化、亲民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接地气”实用性产品打动消费者。将生活用品、服装首饰、创意家具、创意文具等囊括其中,尽可能扩大产品覆盖面。借鉴省运会联名雪糕做法,将泰州标志性的文化元素转换成话语和图案,融入文创设计之中,创造贴近群众生活的产品,使之变成打卡“道具”。做好本台“早安泰州”主题摄影展的文创变现,面向社会发起“晚安泰州”音频评选活动,征集老街岁月、古巷风光定格瞬间,多渠道拓宽销售路径,对不同产品进行种类划分从而确定销售途径,面向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线上线下差异化经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日用而不觉”命题,给媒体产业经营提供了新的遵循。作为党的媒体和喉舌,广电既承担着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重要职能,更承担着引导和服务千家万户的重要使命。而“歌舞巷”品牌的创立为赋能广电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项目和载体。“歌舞巷”既是党媒融合产品,又是生活休闲之所,既是社交平台,又是美学高地。延展泰州名巷“歌舞巷”历史文化积淀,做靓泰州广电“歌舞巷”文化IP, 让“歌舞巷”成为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具有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是推动泰州学派文化精神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可行路径,也是助力泰州文化强市建设的有益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齐头并进做好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