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金芝:泰州传统村落如何破圈出彩 |
发布时间:2024-02-04 09:10 |
信息来源:社科联 |
|

传统村落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重视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界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活化”被认为是当前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活化”,即通过催化剂,把一些“死”的东西激活唤醒,让它释放出能量,其核心内涵是更新发展、传承延续。 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从认定数量来看,截至2024年1月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全省排名第6;省级传统村落58个(含4个国家级),全省排名第4,整体发展基础较好。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市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兴化市(23个,40%)和姜堰区(18个,31%),这两地具有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良好优势。从资源禀赋来看,已命名的传统村落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传统技艺与工艺61项、其他历史遗存(牌坊、古桥、古井、老树等)93处,活化利用潜力较大。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泰州传统村落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种活化发展模式。根据特征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以用促保型。通过对物质文化资源的更新再利用或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现重演,实现传统村落的动态保护与发展。如海陵区苏陈镇苏陈村(苏北党校)、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板桥文化园)等。以苏陈为例,该村充分利用“苏北党校旧址”(民国初建筑)这颗遗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闲置了30多年的旧址进行精心修缮,完美再现“苏北党校”原貌。在此基础上,建成“反四风”党性教育馆和标准化组织生活馆,打造新时代“思政课”“党史课”“廉政课”现场教学基地。据统计,苏北党校旧址现在每月接待人数近万人次,整个村落在此带动下,愈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2.旅游驱动型。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激活村落各资源要素,并进行有机串联,从而推动传统村落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如兴化市千垛镇徐圩村、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等。以徐圩村为例,该村始建于元代以前,是远近闻名的“渔耕文化”特色村。依托与沙家浜齐名的徐马荒湿地、“八公神庙”遗迹、民国古槐等物质文化资源和砖雕、舞龙、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果蔬采摘、民宿餐饮、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田园经济。通过不断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点燃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3.文化传扬型。通过构建“村落文化+”模式,激活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价值,助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如海陵区城东街道唐甸村(庙会文化)、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水浒文化)等。以唐甸村为例,该村立足“都市隐唐甸、非遗文化村”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三月三庙会”民俗文化品牌。据统计,三月三庙会这天,约两三万人慕名前来参观,整个村落人山人海,场面甚为壮观。 
4.特田打造型。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如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等。以东罗村为例,该村以“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成立平台公司对东罗村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运营。一方面,发挥紧邻千垛菜花景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其“村落+垛田”的传统特色资源,建设村民食堂、耘朵民宿、千垛果园等项目,打造生态旅游和研学教育两大产品,唤醒“沉睡”资源,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万科雄厚的客户资源,创建“八十八仓”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红膏大闸蟹、“青田萃”大麦箬叶、“一禾一斗”兴化大米、非遗“桂花米酒”等多条产品线,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通过盘活农业产业,进一步夯实了村落发展根基。 
1.活化认识不足。调研发现,很多传统村落对活化认知存在不足,导致活化路径不明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没有正确理解活化的内涵,导致出现大拆大建、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忽视农业产业发展、忽视民风民俗传承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普通村民没有正确理解活化的内涵,导致无法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 2.活化方式不足。调研发现,近八成以上的传统村落选择或拟选择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首选方式,而功能活化、农业活化、文化活化等活化方式较少。乡村旅游虽好,但并不适合村村都搞。盲目发展旅游业,不仅使资质不错的传统村落没有足够的动能继续做大做强,还使运营不好的传统村落更快走向凋敝消亡。同时,还导致农业产业日益萎缩,农业设施升级较慢。 3.活化成效不足。看层级:全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只有4个,尚不及昆山(6个)、宜兴(6个)、丹阳(5个)等县级市。看利用: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遗存只有18%保存完好或再利用,非遗项目38%缺乏深度开发和融合利用,传承和发展能力较弱。看发展:全市已实施保护项目的传统村落10个,占比为20%;已编制保护规划的传统村落10个,占比为20%,均低于50%。看热度:根据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对主流社交平台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全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热度前十名中,泰州只有1家上榜。 4.活化保障不足。一是经费保障不足。由于泰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尚未设立此类专项资金,传统村落开展活化工作所需资金需要自己解决。二是部门通力合作不足。传统村落活化涉及到住建、自规、农业农村、文广旅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影响了活化成效。三是动力保障不足。传统村落大多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欠佳,使得村外人引不来、村里人留不住,导致传统村落活化内生动力不足。 
基于村落作为生产生活空间所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以及“五位一体”的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体系,课题组建议通过激活传统村落活化动力、增强传统村落活化认知、拓展传统村落活化模式、夯实传统村落活化根基,让传统与现代共融共生,激发出传统村落的强大活力。 
1.满足村民新需求,激活传统村落活化动力。村民是村落的营建者,是推动村落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改善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通讯网络、道路交通、生产条件等,营造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二是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村民及其后代能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三是通过举办学习培训、外出考察、参与村务等方式,增强村民的综合素质和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村落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加强深度学习,增强传统村落活化认知。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村落活化的主要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找到正确的活化方向。一是对村民做好传统村落活化知识的普及宣传;二是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国家有关村落活化政策的学习;三是对外来投资者及时普及村落的村史村情和活化利用的相关政策,邀请他们参与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更好地对村落进行活化开发。 3.拓展发展模式,提高传统村落活化成效。不断拓宽活化的资源范围,在对现有活化模式进行升级完善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新的发展模式。对资源禀赋一般的传统村落,可借鉴日式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不过度追求旅游收入,而是将旅游和农业的比重控制在2:8左右,形成固定的农产品消费群体,通过农业产业激活整个村落。同时,着力创新传统农业与新型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传统农耕知识发展有机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传统村落,可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教育教学相结合,创作文艺节目、组织游学研学、开发文创产品,赋予其新的意义或功能,重新融入现代生活。还可对闲置传统建筑资源进行改造更新,保留其外部面貌,改变其内部结构,通过功能的转变和再利用,激活村落发展动力。 4.出台扶持政策,夯实传统村落活化的根基。传统村落活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机制、政策等多方保障。一是加快专项规划编制。建议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编制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从泰州市域角度,对传统村落活化工作的思路、目标、整体布局、行动计划等进行整体谋划,对有条件的市(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工作进行提前布局,推动各市(区)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二是建立专项考核机制。对传统村落活化实施较好、推进较为有力的地区给予高质量考核奖励或财政奖补,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创建。对全市传统村落开展调查建档工作,全面掌握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资源及生存状态,摸清家底,做好争创储备。在此基础上,有序组织符合条件的村落积极申报国家、省传统村落,发挥标杆示范带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