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何以“堰归来”:实践篇(一)
发布时间:2024-11-15 10:50 信息来源:联合课题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双登电池挑战能量极限服务全球15亿人、华芯半导体铺设最快算力“高速公路”、精锻科技研制的汽车差速器锥齿轮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中来光电企业生产的N型TOPCon双面光伏电池及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源泰电子刷新电路板行业“高精度”……姜堰多措并举引领重点产业设备更新、技术革新、产品创新,走出了一条以人才赋能、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精锻科技“智改数转网联”试点示范、省五星级上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发明专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投入奖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科技创新积分累计368.76分,排名泰州市第1位。这是姜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追“新”逐“质”取得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


“1个行动”催生“128个项目”

——数“智”赋能,引领传统产业展新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姜堰区委副书记、区长钱军说,今年姜堰鼓励传统企业抓住“设备换新”国家战略机遇,通过深度转型升级,以“智改数转网联”行动为契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今年已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28个。

铸造业是姜堰的传统产业,产品涵盖柴油发动机、船舶配件、机电、泵阀、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为助力产业规模壮大、工艺升级,姜堰出台《姜堰区涉炉企业转型升级激励政策》等优惠政策,更新设备奖补达20%;创新“一企一策”,推动109家企业整治提升;成立铸造行业协会,通过标杆企业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1至9月,行业开票销售逆势增长至25亿元,加快实现脱胎“焕新”。

转型升级带动自主研发。姜堰经济开发区的鑫宇精工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熔模精密铸件生产及机械加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积累1万多种精铸件生产经验,月产量超过170吨。公司董事长荆剑介绍,公司人才团队自主研发智能环保制壳设备,具备一键智能化操作、生产全过程监控、环境智能监测反馈等功能,可实现粉尘达标、降本增效。

头顶,是工业互联网支撑的车间设备监控中心,设备使用率、机器运行情况一目了然;眼前,是自动化操作手进行精密铸造制壳操作,粉尘、废料、废渣不复存在。如今鑫宇精工洁净的车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行业的印象,为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借鉴示范作用,多家企业联系寻求技术服务。目前,该公司已售出10多台智能制壳设备,货值达2000多万元。

不仅仅是铸造行业,如今泰达纺织、蒋垛高温新材料、俞垛电镀、娄庄波纹管等传统企业、产业均在“汰旧换新”的赛道上跑出了新姿态。泰达纺织投资10亿元新上10万锭智慧纺纱项目,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生产赋能,实现各个环节“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实现用工减少56%,单位产值生产成本下降10%,能耗利用率提高10%,生产效率提升1.4倍。今年1至9月,泰达控股集团实现开票销售20.3亿元,同比增长2.4%。蒋垛高温新材料产业40多家企业全部“蝶变焕新”,今年预计开票销售30亿元,年增长30%以上,产业规模占全国份额的5%,姜堰也因此获评2024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拳头产品”塑就“单打冠军”

——向“新”而行,助力领军企业攀高峰

为支持领军企业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联合开展产业前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姜堰区制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方案》,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创新型领军企业集聚,系统培育一批“种子选手”,以产品升级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走进精锻科技四车间,刚刚投产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产线悬臂挥舞,刨丝闪耀四溅,一件件高精密度锥齿轮源源不断走下产线。“这批产品将发往美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地,今年公司继续深化产品研发,冲刺28亿元销售大关。”公司董事长夏汉关说。

创新引领开拓海外市场。精锻科技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先进齿轮模具设计开发与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主导产品“汽车差速器锥齿轮”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是全国汽车精锻齿轮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为持续增强行业领军地位,企业投入12亿元用于技术改造,自主开发锻压生产线、自主设计的新型铜基模具、连续水平金属液态成形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综合效能80%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晶粒组织更加细小、力学性能更优的产品,为精锻科技开辟新能源汽车“新战场”注入强劲动力。今年,该公司在手海外订单猛增。

计划总投资10亿元10GWh智慧储能系统集成生产项目,是姜堰新能源龙头企业双登集团追“新”逐“质”的又一杰作。双登集团董事长杨锐博士说,该项目从单一的传统铅酸电池向锂电储能集成系统发展,实现从产品端向客户端延伸,进一步夯实企业储能业务发展基础,稳固了双登在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储能市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位置。项目全面达产后,可新增开票销售20亿元,入库税收9600万元。

人才优势奠定创新优势。双登集团拥有200多人的科研团队,拥有5名院士牵头组成的技术专家委员会,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平台,企业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至5%用于研发投入,取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0多项。目前,双登集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500多万个基站稳定运行提供了电力保障。双登集团也因此赢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023年全国“质量标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

今年3月,双登集团再攀科技高峰,成立双登集团深圳研究院,牵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伙伴,共同建立全市首家“大湾区”离岸创新中心,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因江水、海水、淮水交汇而得名的“三水”之城,乘着改革的东风,借助科技与人才的赋能,助力苏中药业、泰达纺织等又一批领军企业走出泰州、面向海外,扬帆逐浪、向“新”而行。


“产业磁场”释放“项目引力”

——以“质”为先,推动新兴产业快崛起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好项目自带“新质”基因,姜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围绕产业链招引科创项目,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0条3.0版》《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工作意见》等重磅举措,以“企业+项目+科技+人才+平台”积极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大健康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和油气装备产业集群、光伏和锂电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强势崛起,聚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精密制造基地。

逐“质”招引,科创活水滋润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推动华脉光电、衡川新能源、亚电科技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竣工投产,助力双登、衡川、富朗特3个项目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5400万元。今年,姜堰力争总投资50亿元的双登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及电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振华海科智能装备产业园,统筹实施诺道管网等项目全部投产达效,洽谈成功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等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有望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超50%。

时下,位于姜堰经济开发区的航菱微(泰州)科技有限公司产销两旺,今年1-9月,已实现开票销售8081万元。航菱微(泰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平介绍,项目总投资5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300台化学机械抛光设备等高精度零部件专用设备,实现年开票销售5.8亿元、税收3100万元。该项目已成功列入2024年度江苏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清单,并列为全市首批重点科创现场观摩项目。

“产业特色”打造全新“招商名片”。姜堰经济开发区招商服务组带领航菱微团队实地考察姜堰时,特意选择了两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团队回程第二天就召开董事会,决议将项目落户姜堰,双方很快举行项目签约仪式,从获得信息到签订正式投资协议仅用时50天,航菱微项目不到6个月即完成工程建设,8个月就试产,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新速度。同时,帮助招引上游供应商在姜堰注册成立泰州菱峰精密组件有限公司,激发了链式招商的磁石效应,成为“以商招商”推动产业再集聚的典范。

今年,姜堰项目招引建设再出新举措,推出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政策,成立泰州堰才招商管理公司,设立产业基金专项投资新质生产力产业,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招引信息“不断线”。1-9月份,“三比一提升”新开工项目,姜堰区完成28个(含外资项目2个),完成率103.7%,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完成“三比一提升”新竣工项目1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同比增长79.7%;新开工项目数、计划总投资分别位列全市Ⅱ类地区第1、第2;新竣工项目数、实际完成投资均位列全市Ⅱ类地区第1。


“精准蓄力”抢占“全新赛道”

——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抢先机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先导力量,今年以来该区多部门联动,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多点布局。围绕招引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项目落户,开发利用应急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提前谋划未来产业链;依托辖区振华海科、国民油井华高等111家重点企业,组织申报江苏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建设“1+4+N”离岸创新中心,推动本土创新和离岸创新“双向奔赴”,加快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组织企业牵头创建省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式发展”。

当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激烈碰撞,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置身泰州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智能化车间内,员工按着遥控器,只见一台台机器人来回穿梭,提供多场景精准服务……“机器人搭载了激光定位导航技术与擎朗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避障系统,所以穿行稳定自如。”擎朗智能市场总监池晓敏如数家珍地介绍服务机器人功能。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擎朗智能依托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与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先后推出20余款机器人产品,生产的清洁、消毒、配送机器人产品已覆盖医疗、餐饮等多个行业。“今年5月,项目一期建成的两条生产线投产,每条线月产约1000台服务机器人。”池晓敏介绍,企业还将建设多条生产线,要把姜堰打造成擎朗机器人生产基地,年产各类商用服务、医疗物流、工业物流、人工智能机器人10万台套以上。

产品向下深耕打通企业向上通道。近年来,随着深海深地领域探索不断深入,市场对钻杆钻具要求越来越高,曙光集团围绕万米级以上钻杆这一行业未来走向,联合美国科研公司,开发出适合深地深海环境的耐腐蚀、高强度、智能化钻具。“我们在钻杆上面安装了智能芯片,实时追踪钻杆使用状况,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钻井安全高效运行。”公司副总经理戴永国自豪地表示。曙光集团紧扣“现有产业未来化”产业升级路径,抢占行业新赛道,2023年曙光集团总销售额近14亿元,国内国外市场占有率皆达40%左右。


“深栽梧桐”赢得“凤凰自来”

——筑巢引才,打造产城发展强支撑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姜堰坚持“与产业相契合、用政策来激励、以生态为支撑”人才理念,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结合区委发展战略,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深度契合、相互成就,不断以人才生态优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截至目前,全区自主培育市级以上人才307人,现有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4.2万人。

走进华芯半导体的激光器生产车间,数台MOCVD设备正在高速运转,该公司主打产品56GVCSEL芯片正源源不断走下产线。尧舜是公司分管研发的副总经理,2019年从北工大辞职后,全职加入华芯半导体。当前尧舜正带领团队积极研发PAM-4架构的112G VCSEL芯片,目前该芯片已完成beta测试,获得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省前沿技术项目资金支持,预计明年实现全面量产。该芯片的推出,不仅能填补国内空白,同时还将打破国外在高端VCSEL芯片领域的封锁。

为帮助企业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姜堰区级层面出台“人才新政5条”,设立“企业高薪引才奖补”,对年薪30万元以上的研发人才,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工资的30%,连续三年给予企业引才补贴,既提高了企业引才竞争力,又降低了企业用才成本。据了解,尧舜博士已入选江苏省级人才计划,由他牵头组建的研发团队,累计获得人才项目资助1200万元,为项目加快落地、技术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提升高端人才吸引力,该区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台紧需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政策,相应人才可申请纳入区人才驿站事业编制管理,实行“落户在事业单位、工作在园区企业”的“双落户”制度。该项政策有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有力拓宽企业引才的渠道。目前,该区精密制造领域多家企业正与南京、武汉、西安等地科研单位洽谈人才引进工作。

人才引得来,还要育得好,更要留得住。产业创新发展既需要高端人才引领,也离不开基础性的技能人才,该区在“人才新政五条”中,设立“人才晋升奖补”,对在企业工作期间晋升到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给予相应奖励。大唐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姜堰区梁徐街道,公司计划营销部主任任黎英通过自主学习取得高级技师证书,获得2万元奖补。在政策引导下,该区年均新增技能人才3000多人,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为解决企业留才难的问题,该区创新设立“扎根奉献奖”,通过向用人主体授权,给予企业配额,由企业根据人才工作表现,自主确定享受奖励政策的优秀人选,对连续同一企业工作满3年的高层次人才及年薪15万元以上的实用性人才,每人可最高给予8万元的奖补,目前已有超100名人才享受该项政策,发放奖补资金超240万元,有效助力人才扎根企业、持续发展。

为营造人才安心工作的舒心城市环境,姜堰在北大街、滨河湾、溱湖湾布局青年人才打卡元素、适青场景,加快城市主要商圈适青业态提升,定制主题研学游路线,举办溱湖音乐节、人才夜校等适青活动,2023年以来举办活动超过50场,服务青年人才1.2万人次。

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集聚人才的关键。聚焦人才诉求多的审批事项,该区暖心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提供人才认定、创新创业、子女入学等29个服务事项,让人才“少跑路、办成事”。截至目前,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服务硕博研究生、中级职称以上人才715名;帮办代办各类申请审批4200余项,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姜堰区委书记孙靓靓表示,姜堰区结合自身实际,聚焦“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精密制造产业基地”,立足“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发展定位,重点瞄准已有基础、具备优势的产业方向,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以“新科技”支撑“新制造”,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