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书作为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巧妙融合其独特的“种草”文化与文旅部门倾听市场反馈的“听劝”态度,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视角。泰州文旅在长三角地区虽享有一定知名度,但相较于传统旅游名城,整体上“不温不火”,以小红书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为泰州文旅破圈提供了宝贵契机。提议充分利用小红书等数字媒体平台,探索城市文化的新颖表达方式与传播策略,全面展示泰州的文旅资源,着力塑造泰州古城文旅品牌形象。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小红书等数字媒体迅速崛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泰州古城历史底蕴深厚,如何深挖文化资源特色,在更广层面、更多触点上促进城市文旅经济繁荣,值得深入探索。 泰州地处江淮核心地带,三水汇聚、城河共生的城市格局构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生活特征。泰州早茶,超过百年历史传承,延续至今生生不息,“一茶、三点、一面”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创意十足。泰州老浴室,裹挟着热气腾腾的雾气,在寒冷的冬日里享受“水包皮”的温暖,洗去全身的疲惫。泰州下午茶,炸串、臭干、油饼、锅贴等等,在悠长的钟楼巷里飘荡着香味,悄悄记忆着旧时光的同时,也轻抚着路人的味蕾。泰式夜生活,夜跑、夜钓、骑行、露营,带上五花八门的装备,在集中精力、挥汗如雨中享受着一场场酣畅淋漓。 在千年凤城河的环绕哺育下,名人旧居、老街古巷承载着历史的经脉和变迁,是历史的标识和印记。梅园,浓缩提炼梅兰芳大师光辉人生,反映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是戏曲爱好者打卡亮嗓的必到之处。乔园,有着“淮左第一园”美誉,被认为是长江以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老街,麻石铺就地面,灯笼挂满骑楼长廊,匾额旌旗相映成趣。十胜街,“海陵八景”发源地,承载昔日的记忆,独特的味道触动人心。稻河古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宁静的水乡风情隐于城市一隅,弥漫着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 泰州这片沃土之上孕育出的文化文艺活动既通俗又接地气,为群众所津津乐道,具备“破圈走红”的潜质。泰州古乐,一曲民乐缭绕于留芳茶社,与桨声灯影里的城河相映成辉。泰州曲艺,于饮香书场精彩献艺,名家名作让观众开怀畅听、欢笑不断。泰州淮剧,在民间有广泛土壤,众多剧团和艺术家荟萃,作品彰显艺术魅力。迎春当时,原汁原味的水乡庙会令车船人群汇聚,呈现丰富多彩的欢乐场景。
2024年7月底,途牛旅游网发布《2024年上半年度旅游消费报告》,显示年龄在26至35岁的出游人次占比达34%,观演式旅游、CityWalk、国潮游、文博游等散客旅游方式备受青睐。面对新市场和新需求,亟需快速掌控旅游信息传播途径,采用多元视角、全面展示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小处着眼,讲述精彩故事,通过有效引流促进文旅市场兴盛,精心打造“一城一品,一城一体验”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将泰州古城整体塑造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引领文旅产品全面转型升级。 数字时代下,大众更加倾向于通过视觉符号了解城市、感知城市。一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以名人IP为线索,注重对吕岱、张怀瓘、范仲淹、胡瑗、王艮、郑板桥、梅兰芳等历史文化名人符号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创作。以旅游要素为线索,运用数字技术展现“吃、住、行、游、购、娱”等游客关注的要点,推出系列传播作品,形成可看可感的鲜活文化印记和生活再现。建设泰州数字文化作品资源库,加大对数字作品版权的保护与投入,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沉淀数字文化设计作品和人才,将文化基底持续转化为传播的视觉要素。二要建立文旅宣传的主阵地。将城市对外文旅形象宣传纳入文旅部门和相关单位重要工作范畴,主动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深挖本土文化和生活元素,制作具备传播力和影响力,群众脍炙人口,接地气、有烟火气的宣传作品。推动文旅宣传植入城市角落,利用车站、公园、广场、公交站等公共空间和城市闲置空间创建互动式艺术装置和展现城市历史、名人故事的创意小品,营造宣传氛围。三要推动文旅传播的大互动。加强与文旅专业媒体、消费分享媒体合作,发挥好引流作用,做优网红经济、流量经济。重视评论区互动,引导受众通过点赞、评论、回复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助力信息有效扩散。积极策划社交媒体事件营销,通过组织如“泰州历史名人故事”分享、“寻找泰州最美角度”摄影大赛等活动激发大众创作兴趣,鼓励将个人发现与体验分享至社交网络,促进城市形象宣传。 媒体传播带来游客流量,游客流量形成游客数据。依托数据汇集输出游客画像,为提升泰州古城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供了新的信息依据。在强化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携程、大众点评等OTA预订平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平台数据合作的同时,以文旅消费大数据推动“一源一轴一端一环”全域数字化文旅公共服务建设,破除景区围墙式管理界限,将泰州古城建设成智慧文旅新城。“一源”即泰州文旅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产业集团与文旅集团开展跨行业协作,开辟泰州古城文旅数据专门接口,对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提出明确要求,提升全域文旅产业监测、服务调配、应急指挥等工作效率,建成文旅产业大数据库和数据交流、应用平台。“一轴”即泰州文旅精准化营销驱动轴。根据游客来源、游览轨迹、出行目的、逗留时长、消费偏好等多维数据判断泰州古城游客偏好及市场趋势,对特定市场、特定客群开展精准化营销,配合做好宣传投放、活动策划和营销结果评估。“一端”即泰州古城一站式文旅跟随服务端。开设城市服务功能APP、小程序的游客专门入口,整合属地公共资源,如停车场、公共厕所信息,为游客出行、游览提供全程的优质公共服务,通过综合数据,预判游客高峰与低谷流量节点,优化公共资源和服务配置,为供需两侧提供决策参考。“一环”即数字化文旅市场监管处置闭环。通过实施泰州古城旅游相关消费行业产品价格变化、交易行为等监管及时取证、纠正不合理买卖行为,处理旅游消费投诉,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热点新闻开展实时追踪,做好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 随着泰州古城成为城市名片和游客文旅消费空间,打造更多应时应景应消费需求的文旅产品,促进全景化、全域化、全业态的文旅融合发展应当提上日程。要以四个十五年为目标周期,坚定实施泰州古城再造规划,将现代建筑逐步迁出核心城区,渐进式恢复古城内街道、民居、桥梁、场馆等建筑形态,对标西安、开封等古城,建设泰州版的大唐不夜城、清明上河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观感可利用的文化内核。 1.搭架子:保护修复泰州古城的轮廓与游线。继续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实施老城更新,“微改造、精提升”优化街区空间,倾心倾力做靓“凤城河”文化核,打造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古城肌理。一是守护好天际线。深入调查研究、精准发力,谋划开展泰州古城天际线管控保护立法,严格限制核心区新增建筑物高度和商业广告,适当增加城市景观地标,为古城空间保护和景观呈现提供保障。二是畅通好环城线。以坡子街提升改造破局,抬升桥面高度,确保游船画舫等水面船只通航,规划改造城河沿岸道路,形成环城河1/4迷你马拉松赛道,打通水上陆上两条环城游线。做好沿岸绿植、景观亮化、古建改造、建筑亮化等工程,做靓内外视角、城景相融的视觉感官。三是梳理好中轴线。沿南北与东西轴线主道路实施立面和氛围营造,稳步推进文化街巷、文保建筑的改造。加强重要人物、重大时间、重点遗存打卡地建设,让历史能被群众触摸,建设好暮春街、十胜街、坡子街、涵东涵西街等文化地标。以固定店面或集市摊位形式丰富文旅与商业消费业态,形成两条文旅大道。四是运营好慢行线。开放外地车牌沿泰州古城路面和公用停车场免费停车,在重要景区、街区等游览节点投放文旅主题共享单车,维护好沿城河水上栈道,评选发布古城CityWalk打卡点与专用地图,供游客自由漫步。 2.聚人气:重现打造泰州生活的繁荣与休闲。通过解读“百姓日用即道”与泰州市井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准确把握特点优势,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做深做透消费业态,将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转化为城市独特的IP与拉动消费的动能。一是泰州古城里的柴米油盐。早茶集团做好行业排头兵,继续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拓展品牌影响,各家老字号和路边店通过产品微改造、微提升,精准找好市场定位,做精特色亮点。举办泰州早茶干丝美食会、苏陈小公鸡美食会、钟楼巷小吃会等美食活动,以特色美食优化产品体系,打造“早茶”“晚小吃”“农家香”三大旅游餐饮品牌。二是泰州古城里的琴棋书画。合理布局,更好发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作用,将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旅驿站,精准打造“泰州古城步行15分钟品质文化和旅游体验圈”。组织戏曲、书画、古琴、棋类等名家与爱好者常态化开展雅集活动并向公众开放,吸引游客聚集打卡、驻足体验。三是泰州古城里的医养体禅。修复保护传统老浴室、老澡堂,鼓励洗浴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重现传统服务手法。定期举办中医集市,开放国医馆,释放传统中医现代活力,依托城河开辟悬浮游泳池,增设公共垂钓台,供游客消费打卡。鼓励寺庙道观推出素食素斋、禅修道修等减压、释压的文旅产品,丰富产品体系。 3.唱大戏:探索彰显泰州主题的亮点与燃点。将泰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文旅项目策划线索,精心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文旅产品,通过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驻留,不断更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文旅产业整体蝶变。一是探索打造一座主题文旅公园。瞄准长三角地区大型文旅产品新旧转换和推动文旅装备更新契机,以先民围海煮盐为切入点,结合水文化、盐税文化、海军文化等重大历史主题,引用方特乐园、宋城演艺等成熟复古类项目表现手法,运用声光电磁等综合技术,打造集场景化游乐、沉浸式演艺、休闲式商业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形成引擎文旅项目,占稳苏中地区旅游产品核心位置。二是探索打造一众主题戏曲场馆。做优做精做深梅兰芳戏曲文化,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相关文化部门、企业单位、梅氏后人、戏曲爱好者等合作,联合打造戏曲唱片博物馆、戏曲影像博物馆、戏曲3D体验馆等,不断拓展体验维度深度,将泰州古城打造成为全国范围内凝练戏曲文化、展示戏曲文化的高地。三是探索创造一批主题IP作品。实施泰州古城IP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扶持计划,组织鼓励文学、音乐、戏剧、摄影等方面人才结合“泰州古城”专题开展创作,掀起传播热潮。引导本地企业尝试投资泰州历史名人相关电影电视剧作,延伸文化脉络。尝试与动漫、游戏等制作和运营企业,就泰州本地及人物IP开展植入合作,打造游戏场景、虚拟人物等二次元IP,吸引年轻客群打卡。 4.谋转型:驱动引导泰州体验的升级与叠加。发挥好文旅产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带动效应,推进泰州古城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引育并举、鼓励首创,推进古城在不同空间、主体、方法等维度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多频共振、跨越式发展。一是“古城+周边游”。以泰州古城为中心,近处规划东部“红色游”,北部“乡村游”,西部“工业游”三大文旅支撑区,丰富核心片区多元文旅产品形态。远处连通溱湖旅游片区、千垛旅游片区,通过修建专门交通通道、错位设置业态、产品联合推广等串联泰州文旅“三极”,进一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二是“古城+研学游”。用好“崇儒祠”“学政试院”等儒学纪念场馆,与教培机构合作推广儒学文化,推出国学主题课程,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丰富各类文博场馆展陈设计,每年暑期逐次更新一场可保留的主题特展,现存场馆做好展陈更新与微改造,积累文博产品厚度。三是“古城+国潮游”。以明代服饰为切入口,结合传统佳节举办穿越秀,现场设置古风背景和点茶、投壶、赏字、猜灯谜等传统文化活动,供游客体验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魅力。鼓励以泰州文化主题,结合咖啡简餐等消费项目设置古风消费场景,推出团扇、手办等古风纪念品,放大文创效益。四是“古城+共享游”。鼓励本地居民利用老宅、旧宅等开设民宿,对旧居实施功能性和舒适度改造,实现活化利用。引导更多社会达人利用自媒体推介,为外地游客提供向导服务,共享参与热潮。
五平方公里泰州古城的活化、利用、改造是一项浩大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要建立相互积极配合的保障机制,确保工作行稳致远、落地见效。 以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参加,住建、文旅、发改、商务、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每年召集一次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会商,各部门分别报告上年度工作进度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文旅部门重点要在宣传营销、智慧文旅、活动开展、玩法更新等方面作报告。住建部门重点要在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绿化亮化等方面作报告。其他部门分别结合分管领域,针对消费促进、城市管理、市场监管、交通安排等方面作报告。自规、财政等部门要在土地资源保障及财力安排等方面提出建议。 合理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科学规划使用财政资金,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作、对外宣传等资金盘,精准引入泰州古城保护修复、城市品牌宣传、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事务。用活用好引导资金,有效发挥中央、省、市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和有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投资、广泛参与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项目。引导盘活国有资金,鼓励国有企业资金在核心项目引进和长周期项目上唱好主角,发挥好国企担当。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率先推进文旅领域国有企业做优做大。谋划以文旅集团、城投集团、数产集团等及其他各方以股份合作模式成立泰州古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开发公司,具体开展泰州古城文旅资产盘活、项目开发、产业运营等相关业务,推动资源活化利用。要以对应激励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培训和素质提升为抓手,锻造一只能够从事文旅业务的专业化干部职工队伍,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工作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