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何以“堰归来”:实践篇(二)
发布时间:2024-11-15 10:55 信息来源:联合课题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一、工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各地聚焦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不断创新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政策支持、服务举措,为青年人才发展打造更优生态。结合工作实际,姜堰自然生态禀赋好,有着“教育、旅游、生态好”的金字招牌,但青年人才对姜堰的“好”却感触不深,城市对青年人才吸引力还不强;同样,姜堰精密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双登集团、精锻科技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高层次人才难引、难留的问题。调研发现,前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育才多,但留才少

姜堰基础教育好,高考考出去优秀学子多,但由于校地合作还不紧、就业信息还不畅等原因,返姜学子虽然纵向比较有所增,但人才净流出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环境美,但人气低

近年来,姜堰城市更新加速推进,景区设施持续升级,但适青元素和配套功能相对缺乏,比如溱湖、老通扬运河滨河虽美,却只能观光,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关注不够,吸引力不强。

三是资源优,但整合难

园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国企等单位有政策资金、有资产资源、有发展空间,但在服务青年人才方面,靶向聚焦、力量聚合还不够。


二、工作实践

近年来,我们紧扣“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发展定位,围绕就业友好、创业友好、人文友好、生态友好等4个方面,系统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引流措施,融入青春元素,办好青年实事,重点打造四条专线,擦亮“青堰”友好城品牌。

一是打造“青堰乐业”专线

针对青年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着力在就业友好上下功夫,打通实习就业“最后一公里”。

畅通实习渠道。坚持上下联动,梳理发布“堰归来”大学生实习岗位2000多个,配套专项实习政策,来姜实习3个月,给予最高1.8万元实习金。在全市首家开展名校优生寒暑假政务实习,参与项目招引、企业服务、社区治理等工作。依托科技镇长团资源,推动重点企业与常州、徐州等地高职院校签订校企“订单班”“冠名班”计10个、招收学生400余人,通过建优实习平台提高人才来姜率。

搭建校招平台。从“家门口”高校走起,主动拜访泰职院、泰州学院等6所驻泰高校,对接校地合作项目,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专场校招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精准回应企业需求,承办7场“校园泰州日”活动,组织企业走进哈工大、西工大、华科大、武科大等“工字头”“科字头”名校,帮助双登集团、精锻科技、中来光电等重点企业招引“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200多人,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一批青年人才。

打造社招品牌。常态化深入科创人才企业开展“家家到”调研,通过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研发负责人等,摸清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按季度形成科技与人才需求清单,面向高校、第三方专业机构发布,帮助企业实现定点定向招聘。打造“才聚三水”巡回招聘品牌,每年在区内外举办社招50多场次、提供岗位1.5万余个,近3年新增超1万名青年人才来姜就业。

二是打造“青堰乐创”专线

围绕激发城市创新创造活力,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求和姜堰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在创业友好上下功夫,整合资源要素,助推项目落户。

拓宽项目渠道。围绕精密制造、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借力姜堰籍院士资源“引”、依托南京、武汉等离岸创新中心“孵”、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湖北青创园共办大赛“选”、借助“堰才投”产业基金“推”等方式,进一步畅通高端智力资源来姜渠道,累计征集双创项目180余个,其中青年博士人才占比90%以上。

建立甄选机制。区级层面成立堰才招商公司,出台“揭榜挂帅”项目招引激励机制,牵头重点园区、科技、工信、人社组建项目尽调考察组,围绕年度征集的双创项目,专业化尽调评估项目创新性、竞争力、转化率,推选项目获评市级一等奖4项、专利金奖3项,居全市第1。

创优落户环境。围绕“四链”融合,降低科创中心、扬帆产业园、智能应急产业园等众创空间入园门槛,打造全市首家双创工坊,新增创业场所4.2万平米,设立5亿元专项产业基金,集聚园区、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建立优质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落户落地、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精准指导和支持。近年来,全区累计新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19 人,省级人才 55 人,落地转化科创人才项目216 个。

三是打造“青堰乐游”专线

针对城市适青元素偏少实际,强化要素集聚和功能优化,加快“一街两湾”业态提升。

全面升级北大街潮流业态。斥资8000万元实施4A级景区北大街业态提升,通过增设青堰驿站、青年友好商户,以及发放青年人才Citywalk大礼包和专享美食现金券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提升北大街青年人才住宿、餐饮、购物等生活配套服务新业态,常态化举办青才读书会、主题沙龙等“泰有引力周末嘉年华”,提升区域青年人才集聚度。

全面丰富滨河湾适青元素。投资4.5亿元实施主城区滨河绿道景观提升工程,新修建“网红”步行桥3座、沿河景观亭10处,开辟骑行、轮滑、慢跑等潮玩区域,全新地标“三水之环”,开放首月人流量达10.8万人次,周边市(区)超2.3万人次打卡推介,成为年轻人集聚“首选地”。

全面放大溱湖湾品牌影响。以省级溱湖湾特田乡村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部门、镇街联动协作,组织驻泰高校学生实地游览溱湖湾沿线的小杨人家、溱湖绿洲、潼享田园,沉浸式体验露营、路亚、非遗、采摘、射箭等适青场景。注重整合资源,采取开通直达大巴、设置“青堰”打卡点、开辟迷你体验赛等方式,在溱湖音乐节、铁人三项赛、溱潼会船、溱湖路亚精英赛等活动中植入青年元素,广泛吸引省内外青年学子来姜研学研游。

四是打造“青堰乐享”专线

坚持以“友好温度”彰显“城市态度”,围绕提升青年人才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积极会同职能部门,在青年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上发力,着力优化青年人才生态。

倾心织密“服务网”。区委主要负责人带头召开科创企业人才座谈会,年度策划12期政企恳谈会,创新举办“堰启航”师生面对面活动,建立与人才常态化对话机制;着眼于形成政策比较优势,出台3.0版本涉企人才新政,进一步聚焦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强化育才、留才和社会化引才支持举措。比如,在姜堰工作的前三年,本科、硕士、博士最多能拿到15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购房、生活等补贴“大礼包”,同时创新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扎根奉献奖、人才项目“拨+投”等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来姜发展。

倾力打造“落脚地”。创新实施“三水安居”工程,把人才驿站建在城市核心地段,把人才公寓建到单位门口,在全市首家探索制定人才共有产权房制度,努力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人才公寓1030套,在建424套,提供人才优购房387套,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姜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倾情搭建“朋友圈”。围绕“以趣缘促姻缘”,实施“青堰有约”社交成长项目,聚合骑行、长跑、趣玩、桌游等社团组织,选聘一批“堰红娘”,招募青年人才交友点100个,举办活动超过60场,服务青年人才1.5万人次,基本实现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有效助力青年人才建好“朋友圈”、扩大“交友圈”。


三、工作建议

下一步,围绕更高质量地推进姜堰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建议重点在产业支撑、城市提质、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

一是建强产业支撑,进一步提升“青堰”的承载力

着眼于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培大育强企业主体、赋能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人才,着力走好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耦合”。围绕精密制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组织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梳理形成头部企业清单、大院大所专业清单、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重点攻关项目清单等“四张清单”,依托特色产业发展“高校院所行”、“百名教授姜堰行”和制造业“千企诊断”等载体平台,为产业发展项目招引、人才引育、技术攻关、智改数转扩大渠道、提供支撑,促进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双向赋能”。与相关高校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畅通高端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渠道;进一步整合智能应急产业园、扬帆创业园、科创中心等资源,深化众创空间建设,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功能,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姜来姜创新创业。推动人才链与资金链“双向匹配”。建立“拨投结合”的人才企业支持模式,突出投早、投小、投科创,完善丰富人才贷金融产品,推动金融部门、金融机构送策上门、精准支持,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联动开展泰州“凤城英才”双创大赛姜堰选拔赛和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路演日”活动,组织开展项目投融资对接,加快优质人才项目落地转化,更高水平支撑带动人才引进、产业升级。

二是激发城市活力,进一步提升“青堰”的吸引力

重点围绕青年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配套服务,着力打造青年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打造城市适青空间。在北大街、体育馆、溱湖湾、重点园区等青年人才集聚地,探索打造“青堰”人才会客厅、人才之家等功能空间,作为青年人才常态化交流活动阵地,为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宣讲、学习培训、创业指导、交友联谊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优化新兴消费业态。顺应青年人才消费特点和需求,依托城区核心商圈,探索打造“青堰”友好示范街区,发展非遗集市、休闲清吧、网红烧烤、Livehouse等夜间经济,系统提升“吃住游购娱”服务体验,培育“年轻态”与“烟火气”并存的城市生活新场景。丰富文体休闲活动。围绕青年人才需求,加强社团组织建设,持续推进“青堰有约”社交成长项目,打造城市品牌赛事,常态化开展青年人才喜爱的艺术展、音乐节、书享会、骑行、露营、村BA等文体活动,让在姜青年人才社交有伙伴、休闲有去处、放松有渠道,不断提升青年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三是强化机制保障,进一步提升“青堰”的聚合力

“青堰”友好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健全高能级的组织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压实管产业就要管人才、抓项目就要抓人才的部门及属地责任,协调工信、商务、科技、人社等职能部门步调一致推进工作、策划活动,以实施年度“青堰”友好城建设实事项目为抓手,构建协同立项、定期研究、常态督查的落实保障体系。健全高质量的政策体系。紧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定期升级人才奖励、项目支持、年薪补助等人才政策,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向发力;编制领域人才队伍培育方案,系统推进教育、卫生、农业、技能等人才提质增量;聚焦青年人才关心关注的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推动落实更加精准有效政策措施,同步开展人才政策宣传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三进”活动,切实提高政策知晓度、覆盖面、落实率。健全高水平的服务体系。深化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健全人才项目需求流转督办机制,及时解决人才面临的发展要事、特定难事,提升服务温度,助推人才项目快速发展、茁壮成长,让人才在姜舒心生活、安心工作;积极选树优秀青年人才典型,举办“我们身边的好青年”事迹分享会,造浓尊才爱才的氛围,引导青年人才见贤思齐、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