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经工委:从2850亿到4000亿,泰州大健康产业如何突破? |
发布时间:2023-11-17 15:44 |
信息来源:社科联 |
|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育林带领由部分市人大代表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围绕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18个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三市三区的园区和企业,召开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大代表座谈会,征集意见建议;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建议。现梳理汇总调研情况,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推进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的决议》高度重视,专题研究,系统谋划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高规格成立推进专班,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会商重大事项。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编制了《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将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解细化,并建立考核推进办法。中国医药城围绕“医”和“药”两大主题,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基本形成生物药(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三大主导产业,特医配方食品、动保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2”产业链条。各市(区)坚持错位发力,靖江推进“大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泰兴重点聚焦“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四大领域、兴化推动健康食品产业迈向千亿级、姜堰加速发展“医药食游”四大健康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沿江健康制造板块和里下河生态康养产业基地为“两翼”,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为“支点”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持续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紧盯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项目精准招引,年初组织79 个大健康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 277.9 亿元,10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全市在建亿元以上医药类项目21个,总投资154.1亿元。11个项目列入2023年省重大项目,医药产业项目数量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比重为26.2%。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围绕提升大健康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抓好创新主体、高端人才、科研成果三大高质量发展要素。以市场化为导向,规划建设“研发+孵化+投资”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医药高新区与南医大签约共建泰州医药产业研究院。建立国家、省、市三个层级的人才梯度支持体系,医药高新区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才竞争力“十强”榜单,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第9位。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目前,全市大健康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16家、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省级瞪羚企业达1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达8家。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广,医药产业园入选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和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开展大健康领域改革试点,推进大健康领域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精心办好大健康领域重大活动,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联合连云港、无锡两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研发机构改革,市级层面设立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和7亿元产业母基金,成立总规模达45亿元的10支政府基金,累计投资生物医药企业52家。10家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港交所上市。药品进口口岸成功获批,建成全省首家药监综合体,创成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分中心,建成4家大健康领域离岸创新中心。 从产业规模看,2022年全市大健康产业规模285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946.2亿元,比全省排名第二的苏州高296.2亿元,规模约占全省的1/5、全国的1/20;食品加工业产值809.5亿元,年销售过百亿的食品加工企业2家,占全省的1/3。从产业主体看,已落户医药健康企业14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拥有阿斯利康等14家国际知名企业。健康旅游、中医养生等健康服务特色逐渐显现,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功获批苏中地区唯一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的共识尚未真正形成,落实《意见》《决议》不够到位。大健康产业涉及行业和领域众多,相关职能分散在发改、工信、农业、卫健等多个部门,虽然市级层面成立了相关工作专班,但统筹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分头规划、各有侧重、分散发力的问题,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少数部门积极主动性不够,担当精神不够强,上争的专项扶持政策还不多。打造国家级原料药基地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大健康产业数据统计缺乏专门的分类和指标体系,数据零散、口径不统一,难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大健康产业包含“药医养食游”五大产业链条,医药制造业是核心产业。扬子江、济川、苏中3 家龙头企业在化学仿制药、现代中药等传统领域已与行业“天花板”越来越近,随着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药品单价大幅下降,原有业务增量空间进一步压缩;新药研发投入强度不高,与连云港恒瑞医药相比,扬子江、济川、苏中三大药企仅为其17.4%、27.5%、12.8%;截至目前,扬子江药业累计上市Ⅰ类新药2个,而恒瑞医药已达13 个。高新区(高港区)目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的还不多;多数政府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平台自给自足能力较弱。我市现有10家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如何做好上市后的高质量发展这“后半篇文章”,亟待破题;亚盛医药研发生产总部已迁至苏州工业园区。 引进知名跨国医药巨头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多,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的项目偏少,50亿元以上龙头型、旗舰型医药产业项目不多,未能产生强劲动力源。从项目种类看,我市重大项目以现有疫苗、抗体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扩产项目为主,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发展赛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开展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也将对医药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城市能级还不高,我市在高校资源、科研院所等方面与大城市有明显差距,不仅高端人才不足,一般技术人才、熟练的产业工人、成熟的检验检测人员也比较缺乏,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一些本土培育多年的成熟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平台载体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金融支持亟待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为认真落实省委《意见》、市委决策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确保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 “到十四五期末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的奋斗目标,市政府已经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下一步政府各部门和园区要强措施、抓推进、严考核、促落实。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对照市委和省委《意见》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针对上争的政策、项目、资金还不多等问题,市级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压实责任;政府各部门要增强工作落实的主动性,及时研究梳理政策,找准重点、难点,加大上争力度,提高对接密度,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落地见效。要及早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和统计分析制度,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调研中各方普遍反应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不够、转化不够等问题,要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成果转化。加快创新平台改革,深入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高政府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质效,强化市场化运作,实现自给自足。要加快科创中心的建设速度,实施与项目、企业、园区的对接,并使其尽快发挥效能。离岸创新是泰州“扬长避短”抓创新的有效手段,要加快离岸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搭建本土企业离岸研发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到泰州转化应用。要提高各类新药研发投入强度,加快从研发、试产、临床试验到投产的步伐,使上市新药能尽快抢占赛道,形成市场份额。 针对与南京、苏州等周边地区相比,我市招引的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明显偏少的现状,要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实项目,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支撑和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强链式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取得更大成效。与此同时,要梳理、培育和转化创新成果,实施更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化。要密切关注“后疫情时期”疫苗试剂、特殊物资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助推企业健康发展。要注重实施科学考评,以严格的检查考核传导压力,以认真的督促协调减少阻力,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评价办法,促进项目开工率、入库率、投资完成率、项目回报率的提升。 检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标准,关键是看有多少企业愿意到泰州投资、发展。要用好省改革赋权,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在提高医药项目审批效能上取得突破。在国家实施药品集采政策、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大背景下,切实加大对医药企业的工作指导力度,帮助我市医药企业合规经营、稳定销售、拓展市场。要着力优化引才、育才、留才环境,为各类人才迸发才智、创新创造厚植沃土。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