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建设城北生态经济带 打造海陵康养旅游景观轴 |
发布时间:2024-07-10 14:52 |
信息来源:社科联 |
|

受健康中国战略推行、老龄化社会到来等诸多因素影响,康养旅游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休闲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也成为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201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海陵区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关于康养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城北生态经济带为阵地,大力发展农文旅高度融合的生态康养旅游产业。 1.地理条件优势。海陵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部与姜堰区接壤,水网密布,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老城内拥有凤城河、老通扬运河、稻河、草河等古河流,城外有新通扬运河、卤汀河等。拥有多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公交巴士线路及水上观光巴士,将沿线生态绿地、景观设施等串联起来。 2.旅游资源优势。城北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众多,区域内共有1个4A级景区(秋雪湖生态景区)、2个3A级景区(麒麟湾景区、香草湾景区),拥有华港多彩垎岸、罡杨鲜花产业基地、麒麟村神仙湾、唐甸村、三河体育公园等特色景点;有垎岸文化、农耕文化、吉祥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花文化等文化资源;有水禽、水稻、水产、花卉、农副、果木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烙画、庙会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3.政策扶持优势。制定出台海陵区《推进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激励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上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行社企业奖补、旅行社企业创新发展奖补、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类纾困)、泰州市旅游企业扶持资金、泰州市旅游企业纾困资金、泰州市区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进一步扶持涉旅企业、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1.土地性质制约发展。城北生态经济带区域内绝大多数土地性质为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很少,致使民宿、餐饮、厕所、停车场等基础旅游设施建设和大型游览体验类项目落地困难,农业生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康养旅游产业优势。如麒麟湾的生态餐厅,因图斑整治问题而荒废。香草湾至今无法配备充足的旅游厕所。 2.交通规划较为滞后。城北生态经济带景区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公交路线、景观步道等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卤汀河、红旗大道、麒麟大道等“一河两路”沿线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整合,景点无法串联成线,康养旅游整体氛围不足,难以有效形成集聚效应。尤其麒麟大道,作为串联部分景点的必经之路,长年有重卡高速通行,损坏路面、破坏整体旅游氛围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3.产品产业链不健全。目前,城北生态经济带“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发展均不够充分,各景点地块间虽存在互补关系,但未能形成产业闭环。如麒麟湾、香草湾因土地限制,无法提供餐饮住宿服务,而紧邻的麒麟村可以为麒麟湾香草湾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输送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部分农副产品。然而目前,麒麟村的餐饮、民宿等发展不容乐观,麒麟湾、香草湾的引客留客能力也不尽如人意。三者之间的联动整合有待加强。 当前,城北生态经济带仍存在乡村康养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和挖掘不深入等问题。整体发展以环境康养为主,康养旅游项目类型较为单一,养生食补、中医药元素、健康疗养机构、特色中医理疗服务等均较为缺乏,民俗养生、长寿养生等康养人文资源挖掘不充分。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商品)存在游客吸引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供给不足和业态不丰富等问题。 1.营销策划能力不足。城北生态经济带现有旅游资源深度内涵挖掘不足,传播力度较弱,难以适应当前下沉的旅游市场,无法把握年轻人消费心理。近年来节庆活动的策划多而不精,没有形成“出圈”IP,面对同质化竞争趋势严重的旅游行业环境,品牌影响力亟待增强。 2.康养专业能力不足。当今,康养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需要能够对国内市场进行综合研判,具有整合景区内旅游、健康、文化、医疗等资源的能力;普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医疗保健养生常识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城北生态经济带周边景区景点及配套的高管多为投资方派驻并非旅游管理的科班出身,从业人员多为周边农民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就直接上岗,且多以临时工为主,提供的服务品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当前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 3.整体规划能力不足。区域内欢乐世界、童话森林、萌宠乐园等景点,在定位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合,且园内萌宠投喂、无动力设施、夏日戏水等游乐项目设备设施高度相似,活动创意雷同,缺乏独特景观和特色文化内涵,日常经营中存在互相举报抹黑,恶性竞争的现象。此外,近年流行的“city walk”、水上极限运动等也成为跟风项目,景区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1.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建议宣传、发改、教育、财政、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国资、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进一步统筹发展资源,对各景区及周边村、镇、园区进行特色康养发展定位,明确不同的康养旅游发展主题,避免同质化竞争。针对土地、交通等问题,积极上争,充分配合市自规部门、交通、水利等部门协调解决一系列问题矛盾。 2.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主管部门通过举办论坛、培训、讲座,组织各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外出学习取经等方式,帮助广大旅游从业者认清当前发展康养旅游的形势,切实提高他们对康养旅游发展的科学认知,引导他们树立起发展康养旅游的坚强信心。细分国内康养旅游市场,制定分步走营销战略。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投放旅游广告、发行旅游专列、培育自媒体营销账号、培育本土网红等方式,争取吸引国内高端游客,逐渐实现扩容升级目标游客群体的目的。 1.推行“+康养”模式。本着“能植尽植”“应植尽植”的原则,将康养元素植入景区的发展定位、宣传口号、各个业态和产品中,营造出处处可见康养的氛围。通过将特色资源与旅游过程中相关环节相结合,打造出专项康养旅游产品,增加康养旅游活动,提升产品丰度。如充分利用当地特色饮食风俗和食材(紫荷芋、淡水大黄鱼等),打造文化康养饮食品牌。 2.推行多方联动模式。建议嫁接泰和堂、吴同甲故居等景区景点旅游、中医药、国学资源,串联中医药康养线路;和当地体育、养生等相关协会、爱好者团体实现合作联动,由专业人员带队培训,因地制宜开发、提供多项养生健体项目;招引高端疗养机构,探索建立康养旅游利益联结合作机制。 3.推行智慧旅游模式。打造“互联网+康养”体系,与医疗企业合作,建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智能平台,满足康养旅游市场上高端游客群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以满足游客康养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结合景区优质文旅康养资源,进行大数据定制宣传。通过开展公开征集好点子、举办创意产品大赛等方式,推出一些市场生命周期较长、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新业态新产品。 1.制度保驾护航。树立起人才是康养旅游发展第一生产力的人才观,创新康养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康养旅游服务全产业链上的规章制度,确保游客在旅游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切实得到保障,以制度的完善促使旅游品质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康养技能提升行动,景区选派业务骨干到医院、开设有康养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培训,经常性邀请专家学者为管理人员授课。联动高校专业人才,建立康养旅游专家库,对全区康养旅游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答疑解惑,研判国内国际康养市场动态,对景区开发引进的新业态新产品进行把关。 1.打造特色小镇。城北生态经济带沿线拥有华港镇、麒麟村、农开区等丰富的特色小镇、特色村落、园区基础。建议因地制宜,打造拥有独特人文风情、人居环境优美和谐、地域风情特色鲜明、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综合管理保障有力的特定区块,形成旅游引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形态,为旅游景区完善配套服务。 2.打造品牌民宿。以特色小镇为基础,统一打造海陵乡村民宿品牌。鼓励改造基础条件好、长期闲置的村庄民居进行民宿开发,强化资源利用,支持用地条件允许、生态环保许可的建设空间进行民宿打造。在保障基本的停车、通信、安全、医疗功能外,提供温馨、高品质的餐饮、住宿设施,同时凸显文化性和体验性,营造乡村康养氛围。 3.打造景观线路。加大城北生态经济带交通规划力度,推动春兰路北延对接红旗大道;开设城北生态经济带旅游专线,连通姜堰溱湖风景区,串珠成链,形成景区景点集聚矩阵;加强对红旗大道、秋雪湖大道、麒麟大道等景观道路的管理,禁止重型车辆通行,降低道路承载负荷。打造景观步道、沿河廊道,提升景区康养休闲氛围,努力将城北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康养融合样板区”。 在未来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中,应突出“运动、养生、保健、健康”等主题,丰富乡村康养旅游产品类型开发特色乡村观光、乡村美食、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等产品,构建和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网、厕”等乡村旅游要素体系,深挖沉浸式体验型乡村康养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休闲、研学、探险、康养、观光、文化等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开发设计适销对路、深层次、系列化的乡村康养特色产品,活化利用民俗风情、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出满足当代人康养需求的融合产品业态,使旅游能够真正吸引旅游消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