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历来是江淮地区经济重镇,也是长三角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泰州发展最大的底气、最强的动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都在制造业。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崛起江苏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使命要求,始终把做强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以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打造为抓手,制定实施产业强市三年实施方案和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绘制应用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投资地图“三张图”,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着力打造“1+4”主导产业。
2023年,大健康制造业以及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四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535.4亿元,同比增长5.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5.9%。生物医药、海工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总数占到江苏的五分之一(全国45个、江苏10个)。2024年1-4月,“1+4”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815.7亿元,同比增长5.7%,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7.6%,比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4.9%。 2023年,全市大健康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两大制造业领域实现产值1401.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16.7%。 2023年产业规模达524亿元,涵盖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药、制药专用设备、医用辅材、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国家医药高新区、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试点、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化学药、现代中药优势明显,近20个大品种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硕世生物、苏中制药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第10、35、74、98位。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各类在产、在研疫苗产品超过50个,5家人用疫苗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占全省的5/9、全国的1/9。 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77.4亿元,涵盖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茶制造、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细分领域,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兴化市、靖江市为主要承载地,形成百亿级粮油产业群、百亿级食品加工产业群,以及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产业群。休闲网红食品发展迅速,王小卤等一批网红食品项目相继落户。保健食品规模逐步壮大,艾兰得成为全球顶级营养方案解决商。特医食品具备先发优势,全市特医食品注册证达12张,占全省的3/4。 1.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持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突破 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38.1亿元,造船完工量105艘913.8万载重吨,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远洋船舶具备全球竞争力,拥有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两家全球造船领军企业,先后承建32.5万吨超大型油轮、2.4万标箱集装箱船和17.5万立方LNG船等领先船型。船舶配套特色鲜明,配套企业超过400家,锚链、舰船用空调、水泵等一批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 2. 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日趋完整 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72.0亿元,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为核心,四大省级零部件基地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整车制造带动明显。长城汽车带动覆盖动力、底盘、车身等核心配套领域的供应商相继落户,提升了我市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2023年,长城汽车整车产量达19.45万辆,同比增长49.5%。零部件竞争优势明显。拥有华达、新程、太平洋精锻等重点零部件企业,轮毂、制动器、转向器、齿轮等近40个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30%。 3.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 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18.0亿元,呈高度集聚发展态势。化工(化工新材料)核心承载区优势明显。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化工园区第四、省内第二,产品精细化率达52%,形成较为完善的氯碱、烯烃产业链;化学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润滑油生产基地。金属新材料形成不锈钢全产业链优势。初步形成汽车轮胎用子午钢帘线、不锈钢材料及制品等为主的产业特色,部分细分领域行业领先,拥有兴达钢帘线、申源集团等龙头企业。 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05.9亿元,除上游原料外,全产业链齐备完整。光伏领域龙头带动强劲,以隆基、中来光电为代表的单晶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15.8GW、30.6GW,海优威EVA胶膜、索拉特特种玻璃等一批产业链中游企业落户集聚。锂电领域市场需求旺盛,电池产能达到15GWH,涵盖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领域。双登集团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在通信电池和国内IDC(数据中心)储能电池领域居于龙头地位;长虹三杰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格林美钴业填补国内四氧化三钴绿色合成工艺空白。
化工、金属材料制品、装备等传统产业产值规模占比达到60%以上,且劳动密集型、代加工企业和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少。 园区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产业推进部门在其中的话语权比较小,很多工作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同时,省、市转型升级政策也缺乏对园区的引导激励。 科研院所、高教资源缺乏,本土技术支撑不足;同时,城市能级不高,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不足,高层次人才来泰意愿不强,即使有顶尖人才来泰创新创业,也因缺乏支持其碰撞发展的“生态圈”而留不住。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盯风口赛道,攻坚关键环节,促进全要素聚合提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锚定省制造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集群,打造一批省市中小企业特色集群。二是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头部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实施创新项目协同攻关和供需配套对接,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高的创新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核”企业。围绕高附加值产业链上游原料和产业前沿技术,引进培育具有产业策源力的“链源”企业。三是强化创新资本要素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省级以上企业研发载体建设,着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攻关水平。推动现有平台服务能力共享提升,针对性招引建设一批专业化平台,构建公共技术平台支撑体系。引入战略科学家,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团队和更多知名企业家、高层次管理人才。构建产业资本中长期投入机制,统筹用好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加速实现科技、人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一是推动链主能力输出。支持链主企业通过业务剥离、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企业级的赋能平台,并逐步向供应链、行业、双跨平台方向培育,将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成熟的应用进行规模化推广,向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企业赋能。二是组织园区导入平台。结合园区自身定位,围绕特色行业和主导产业,依托电标院、信通院、华为、浪潮等服务机构和服务商,导入一批区域、行业、供应链平台。三是加速平台赋能行业。围绕集聚度较高的领域,以镇街园区为单位,嫁接高端资源,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产业赋能体系,形成“一业一平台”的格局,实现解决方案批量复制,资源共享互补,提升协作效率,强化细分行业整体竞争力。四是突出中小轻量应用。面向处于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引入一批云化部署的数字化应用、轻量化的工业APP,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共享复制,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快速成型。 一是抢抓绿色产业机会。引导“十佳百强”“专精特新”企业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领域进军,瞄准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产业风口提前布局,争取实现弯道超车。二是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分行业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积极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树立绿色转型发展标杆,促进产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级,探索低零碳园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提升绿电供给能力。三是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着力破解资源瓶颈制约,大力推进“零用地”技术改造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集中力量为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提供支撑。紧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注重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等要素指标收储再利用,实现资源要素与重点产业项目精准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