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想“入心工程”为总抓手,创新理论学习中心组“明体达用”学习模式,深入开展“民呼我为”为民“双解”行动,成功打造“理上心来”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品牌,建成全省第16条“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拓展建设泰州党员教育“1号线路”。联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挖掘研讨泰州学派“日用而不觉”共同价值观念。深化“2+6+N”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微泰州”公众号、“坡子街”副刊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再获殊荣。 梳理“江淮海”“儒释道”“梅桃柳”等泰州文脉,凝练出“祥泰之州 凤仪水城”“泰州太美 顺风顺水”“梅兰芳故里 海军诞生地”“健康名城 幸福泰州”等文化主题。推进天目山遗址、蒋庄遗址、草堰港遗址等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探索非遗体验、传习、展示、消费传承路径,不断放大“兴化垛田”“溱潼会船”“泰州早茶”等水城水乡文化影响力。 设立“泰州市政府文艺奖”“梅兰芳艺术奖”等平台,鼓励本市文艺创作者争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艺奖项。构建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绿色通道”,开展“青年文艺新星”评选展示,全市现有文化类突贡专家12名、45周岁以下的文艺新星40名。 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设施面积0.38㎡,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56人次/年,人群和服务综合覆盖率99.29%。连线贯通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文化惠民服务平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100%。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券”点单工程,年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000多场、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 出台《泰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2022-2025)》,实施泰州市文化产业“1133”工程,2011年至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40.7亿元增加到285.42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从143家增加到751家,文化产业连续三年列全省高质量考核第一方阵。
推进泰州文化强市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建立完整的泰州历史文化资源台账,精心绘制泰州文化传承脉络图谱,分批次选取“特质基因”,分梯度培育“优良品种”,分版块打造“硬核芯片”,着力提供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的文化体验,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共鸣,形成更多与时代接轨、扬时代风貌的泰州印象、泰州声音、泰州产业,致力实现“五个新提升”: 一要深刻领悟“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念,在文化塑形铸魂上实现新提升 (一)持续深化新思想“入心工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化“理上心来”宣讲品牌,拓展现场研学贯宣机制,推进“乐学泰州”传承创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增强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二)充实正能量传播“渠道阵地”。一是始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健全并充分运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网上网下资源,为改革发展、团结稳定“鼓与呼”。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驻村干部、老党员、模范典型、致富能手、百姓名嘴为主的宣讲队,把课堂搬进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学校教室、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将“文件语”变为“家常话”,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记得牢。 (三)弘扬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一是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深化打造“争做文明有礼泰州人”特色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实施乡风文明工程,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二要深耕细作“江海沃土、水城水乡”资源,在文化特色彰显上实现新提升 (一)聚合提炼名城文化传承亮点。一是按照“一轴一核三极三城”规划,持续打造覆盖三市三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统筹整合海陵、姜堰、高港历史文化内核,推动“水城慢生活”“康养溱湖”“中国医药城”互补发展,整合形成泰州城市核心文化。二是拓展兴化“里下河文化”、泰兴“黄桥革命老区文化”、靖江“滨江城市文化”,展示泰州地域风情文化。三是将城市核心文化和地域风情文化融为一体,从中抽取“幸福、吉祥、健康”文化元素,建树“健康名城 幸福泰州”形象。 (二)聚焦建强优质资源活化阵线。一是放大“海军诞生地 水兵母亲城”影响力,全力推进“海军文化园”建设,致力打造全国唯一的人民海军文化溯源地。二是提升“梅郎故里 戏曲圣地”传播力,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梅兰芳纪念馆加强合作,深入推进梅兰芳研究会建设,高质量办好“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三是增强“水城水乡国际旅游季”“中国·溱潼会船节”“千垛菜花节”吸引力,围绕“春、夏、秋、冬”创新开展主题文旅活动,致力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特色首选目的地。 (三)聚力开拓精品供给创新局面。一是完善文艺精品生产项目化管理机制,打破部门隶属制约,整合性质和使用范围相近的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市内外专业人员参与泰州市文艺精品创作。二是制订出台“文艺名家名人工作室”激励措施,推进精准匹配、定向引才,完善创新文化人才评价方式,推动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三是探索建立全市舞台艺术联创联演机制、平面艺术联动联展机制,建立网上文化生产、消费、监管系统,邀请文艺名家能人创作排演百姓爱看的群众文艺精品,推出一批“线上云端”新潮文艺精品,打造一批体现泰州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外宣精品,提升国内国际文化传播效能。 三要深化打造“优势链条、高地矩阵”联盟,在文化产业壮大上实现新提升 (一)双管齐下构建产业高地。一是参照招引工业项目的有效模式来引进文化产业项目、服务文化企业,注重招引文化高端制造、版权交易平台等高附加值新兴项目,培大育强一批新媒体、短视频、电子竞技等高成长性文创企业,加快形成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企业团组”。二是通过提升服务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出台激励政策等,围绕产业链核心和关键环节布局行业,重点扶持乐器制造和演艺设备的“链主”企业,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市级园区为骨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为支点的“园区网格”。 (二)梯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营模式,持续增强综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支持传统文化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云工厂”“3D打印”等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三是鼓励溱湖文旅、竹泓木船等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推动文化消费融入会展、演艺、夜市,激励企业主动创新文化产品,贴近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催生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规模效益型文化企业。 (三)与时俱进激活发展动能。一是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有效衔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选取“梅兰芳、郑板桥、里下河文学、泰州学派”题材创作文艺精品。二是借助乐器制造出口带动音乐艺术类文创产业发展,链接本土产业供应和全国直播平台、网络达人,争取全国或地区性电子竞技赛事活动落地。三是引导文化单位、文旅景区开发全景直播、AR体验、AI旅游服务等项目,鼓励发展主题餐吧、复合型书店、沉浸式小剧场等休闲消费业态,助推文商旅IP衍生品开发营销,提供更多在线沉浸式文化体验服务。 四要深远谋划“精准嫁接、叠加开发”战略,在文化跨界融合上实现新提升 (一)提升“文化+旅游”。一是挖掘特色鲜明的生态、民俗、饮食和地名文化,依托凤城河,导入更多文化元素,做靓“凤城夜太美”系列品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IP培育开发。二是加快打造文商旅综合消费品牌,依托扬子江药业、蜂奥生物等企业,开发设计集观赏、互动、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项目;依托体育赛事,打造文化、旅游、体育融合的互动片区,助力泰州马拉松赛事全面升级;依托“垛田耕作”“银杏栽培”“长江圩田”“河蟹养殖”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出一批注入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田园乐趣的泰州特色田园乡村,书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篇章。 (二)拓展“文化+科技”。一是积极谋划布局前沿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引导促进文化产业与“元宇宙”融合发展。二是用好支持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创新创优六条”政策,鼓励引导文化装备、传统印刷等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孵化培育独具泰州文化元素特色的品牌知识产权。 (三)创新“文化+金融”。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汇聚。二是探索成立文化产业金融合作联盟,鼓励银行、担保、保险、投资基金等机构联合提供综合性金融支持,逐步扩大融资租赁等信贷产品规模,缓解优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三是完善上市(挂牌)培育计划,建立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上市(挂牌)梯队格局。 五要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在文化共建共享上实现新提升 (一)瞄准“高质量”规划发展前景。对照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泰州在文明探源、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段面建设、红色和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要把泰州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思考,在更大范围内链接产业创新,着力构建涉足新领域、服务新业态、储备新动能的“人文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进泰州由长三角“经济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型升级。 (二)立足“大联合”开展跨江联动。抢抓上海大都市圈扩容机遇,加强锡常泰城市间、区域间文化演艺、艺术创作等合作,主动融入苏南、上海等地文化市场,争取共同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文艺会展,锻造出既有泰州特色、又与长三角地区相融的城市文化精神。 (三)着眼“优机制”广泛凝聚合力。一是健全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对接、文化人才交流,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二是健全完善泰州籍在外文艺名人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开展文化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系列活动,探索名人IP的大众化开发,深化与文化名人所在地区的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