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何以“堰归来”:实践篇(三)
发布时间:2024-11-18 10:2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一、“重中之重”隐藏“不归之痛”——“堰”子南飞意难留

姜堰有着“教育之乡”的品牌,自古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在外的科教界、企业界、金融界等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是熟悉、宝贵且值得信赖的资源,但由于日常联系还不够紧密、资源对接还不够畅通、跟踪服务还不够精准等因素,姜堰籍在外人才(以下称为“堰归来”人才)不愿归、归不了、留不下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其助力家乡发展的活力和动能未能有效激发。调研发现,前期“堰归来”人才不归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情感温差——不被重视而“不愿归”。地方对“堰归来”人才的价值度认识不清、联系不多,加之对“堰归来”人才本地亲属的关注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寒了人才的心。

二是定位偏差——回归无门而“归不了”。地方需求和人才资源匹配度不高,“堰归来”人才技归往哪儿落、资归往哪儿投、智归往哪儿献,缺少平台和机制保障,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三是环境落差——回归之后而“留不下”。“堰归来”人才返乡后的医食住行、创新创业等配套服务还不精准、不完善,这些“后顾之忧”影响了“堰归来”人才回乡、留乡的决心和信心。


二、“一片丹心”点燃“一方热土”——春回三水“堰”子归

姜堰区坚持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聚力打好“三张牌”,通过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人才赋能,聚“堰归来”人才之力服务姜堰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

一是聚力打好“聚才牌”——“一组联谊会”织密“乡情网”。在集聚“堰归来”人才方面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委人才办牵头抓总,工商联、科技、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13个镇街园区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活动聚才。常态策划“堰归来”人才恳谈会、同城英才汇等活动,密切家乡与“堰归来”人才日常联系,做到乡情常在。今年春节,姜堰区13个镇街轮番举办新春恳谈会,围绕看家乡变、报家乡事、感家乡情等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和环节,累计邀请600余名“堰归来”人才叙情谊、话发展。领域聚才。教育、卫健、科技等行业部门,联络省内外行业条线姜堰籍精英,成立3个领域“堰归来”人才联谊会,推动“堰归来”人才相互托举、精准反哺。近年来,卫健领域打造的品牌项目——“堰归来”人才爱心义诊,将区外优质医疗资源与姜堰基层医疗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每年常态组织义诊3场次以上,造福乡里,惠及民众。区域聚才。依托南京、北京、上海、西安等姜堰商会,更大范围网罗同城姜堰籍人才,组建4个区域“堰归来”人才联谊会,推动“堰归来”人才之间常来常往、加强联络。

二是聚力打好“兴才牌”——“一方招贤台”铺就“反哺路”。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回归、但求助力”的原则,搭建载体平台,促进“堰归来”人才在各个领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聚焦以才兴业。围绕项目招引,搭建“堰归来”人才揭榜挂帅平台,出台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政策,设置2类榜题,区分3个档次,给予成功揭榜人奖金(额度为内资项目实际完成固定投资额的2‰、外资项目到账金额的4‰)、岗位和薪酬奖励,并落实业务经费、项目服务保障。今年,溱潼会船期间,高质量举办首次创新发展大会,邀请以姜堰籍院士为代表的2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谋发展,现场签约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309亿元,百亿元项目招引实现零的突破。聚焦以才聚智。紧盯“新兴赛道+前沿技术”,积极对接李德仁、陈学东院士等科技资源,围绕低空飞行器零部件、精密减震设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引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区委主要领导多次拜访、争取支持,目前已促成陈学东院士团队与高新区达成精密制造产业化项目生产基地合作意向协议、华科大材料学院与振华海科研发高性能舰用泵、南师大与高新区共建人工智能研究所等未来产业合作。聚焦以才惠民。鼓励“堰归来”人才积极投身民生实事,助力家乡百姓生活更美好。重点借助上海、南京等地“堰归来”人才医疗资源,通过定期组织义诊、专家回乡坐诊或手术、开通快捷转诊和远程培训等,成立16个名医工作室、2个博士工作室和6个杏林共建学科,每年惠及群众近2000人。对“堰归来”杰出人才在姜兴办村级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根据投资情况进行配套投入,合力办好家乡事。目前,已有106名“堰归来”人才主动支持修路造桥等民生事业,投入资金413.4万元。

三是聚力打好“爱才牌”——“一份礼遇包”温暖“赤子心”。围绕回应“堰归来”人才所需所急所盼,制定实施《关于礼遇“堰归来”杰出人才的六条措施》,为“堰归来”人才回乡发展和生活集成提供“一揽子”服务。关心人才牵挂的人。推行子女就学礼遇,结合个人意愿,统筹解决“堰归来”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做到幼有所教;推行康养休闲礼遇,为“堰归来”人才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开放全域公办景点,为其父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做到老有所养;推行返乡专属礼遇,在区内酒店设立“堰归来”人才驿站,提供免费食宿或专属优惠。今年以来,上门联系服务979次,区镇联动免费为569名“堰归来”人才父母体检,切实让“堰归来”人才感受到家得温暖。关注人才牵挂的事。推行政治尊崇礼遇,定期评选杰出“堰归来”人才,统筹安排10%左右的“两代表一委员”名额,用于推荐“堰归来”杰出人才担任,提高社会尊崇度;推行投资兴业礼遇,为来姜投资创业、帮助招商引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堰归来”杰出人才,提供要素支持,做到投有所奖;推行乡居礼遇,多举措支持“堰归来”杰出人才改善回乡居住条件,做到归有所居。


三、“才聚三水”托举“堰上芳华”——“堰”子衔泥筑巢忙

下一步,围绕“有联、有来、有往、有家、有礼”,探索实施“堰归来”人才赋能行动,更高质量支持引导“堰归来”人才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一是围绕“堰归有联”,建立“堰归来”常态联络机制。组建“堰归来”人才驿站。区外,重点聚焦GDP排名全国前十以及科教资源富集的城市,加大驻外商会和“堰归来”人才驿站组建力度,作为“堰归来”人才常态联络阵地。做实“堰归来”人才结对。区内,按照“堰归来”人才属地镇街,建立重点“堰归来”人才“一对一”结对联系,实行返乡期间必访、在姜亲属每月必访、外出工作地必访“三必访”工作机制。密切“堰归来”人才联络。定期向“堰归来”人才推送家乡发展、重要活动、重大决策、产业人才和民生事业需求等信息,实时分享“堰归来”人才的大事、要事、喜事。

二是围绕“堰归有来”,举办“堰归来”家乡行活动。开展“堰归来·揭榜领题”。常态化面向“堰归来”人才发布科技合作、人才招聘、闲置厂房招租等需求榜单,组织“堰归来”人才揭榜领题。开展“堰归来·名家讲坛”。围绕产业、城建、教育、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定期组织“堰归来”人才中的行业专家来姜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堰归来·名医义诊”。常态举办区级层面的“堰归来”人才名医义诊活动;推动镇街利用节假日卫生领域“堰归来”人才返乡契机,自行组织或片区联动组织“堰归来”人才义诊活动,提高服务频次和覆盖面。开展“堰归来·人才联谊”。利用重要节日“堰归来”人才返乡契机,开展“堰归来”人才恳谈会、走访慰问等活动。

三是围绕“堰归有往”,开展“堰归来”姜堰创新发展城市行。举办姜堰特色产业发展城市行。聚焦姜堰产业发展需要,定期举办姜堰特色产业发展城市行系列活动,联动举办产学研对接、人才招聘、人才就业实习推介、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组织驻外商会系列活动。依托驻外商会举办“堰归来”人才座谈交流、会员日、年会等活动,收集一批“堰归来”人才项目信息资源。开展产业发展投资说明会。结合在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的产业发展投资说明会,主动嫁接“堰归来”人才资源,融入“堰归来”人才元素。

四是围绕“堰归有家”,打造“堰归来”人才会客厅。打造区级“堰归来”人才会客厅。整合部门、镇街园区资源,建设“归堰”人才会客厅、路演厅、工作室、成果馆,主动嵌入重点项目招引,“一站式”提供金融、政策、场所等要素保障,推动一批“堰归来”人才项目加速落地。建立“堰归来”人才创投基金池。整合区内外金融领域“堰归来”人才资源力量,探索成立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统筹堰才投、堰才贷等系列科创产业资金,建强人才金融服务支撑。健全“堰归来”人才项目创投服务。重点聚焦产业类“堰归来”人才项目,跟踪调度项目落地转化情况,整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资源,加大优质“堰归来”人才项目培育扶持力度。

五是围绕“堰归有礼”,落实“堰归来”人才礼遇措施。落实礼遇六条。依托“堰归来”人才“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加大“堰归来”礼遇政策宣传推广,提高政策知晓面和影响力;聚焦健康体检、子女教育、人才乡居等需求,区镇联动推进礼遇政策落地落实。制定配套政策。支持鼓励镇街创新形式和举措,研究制定本镇街礼遇政策,多元化、精准化为“堰归来”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生活提供便利和支撑。开展事迹推介。定期收集“堰归来”人才突出成绩、返乡创业事迹,在“堰归来”人才属地镇村、融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堰归来”人才典型事迹,营造良好尊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