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流程制作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华裳》,让传统文化在AI赋能下“出奇出新”;李子柒的系列非遗微视频,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平台“出彩出圈”;《尼山萨满》《妙笔千山》等非遗微游戏,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妙趣横生。而通过数字技术,人们还可以穿越到“清明上河图”中,进行一场虚拟“云逛街”;在国家博物馆看虚拟数字人讲解的“云展览”;戴上VR眼镜经历非遗“云体验”......数智赋能下,传统文化不仅更加栩栩如生,更犹如新生。作为蕴藏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泰州,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精准摸清传统文化的“数”点,巧妙找准“融”点,并牢牢锁定“连”点,已然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 泰州的传统文化深植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基因中,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常见且较为系统的分类方式,将其分为四个层面: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指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历史遗迹、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行为和调节关系的准则,包括传统的政治、经济、宗法、礼仪、教育制度等。行为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习惯和规范,如民俗风俗、民间艺术、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等。心态文化则指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信仰、审美情趣等。 泰州的物态文化通过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多样的物质产品得以展现。海陵王墓、古运盐河、望海楼、溱潼古镇、郑板桥纪念馆、周氏古宅、口岸雕花楼、桃园、梅园、乔园、柳园等历史遗迹见证了泰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泰兴花鼓、溱潼花灯、兴化木雕、泰兴银杏核雕、靖江竹编、姜堰面塑、口岸虎头鞋等传统手工艺品体现了泰州人民的智慧和匠心精神;泰州的传统美食黄桥烧饼、溱潼大饼、蟹黄汤包、鱼汤面、溱湖八鲜、花雕酒、泰兴鸭头、泰州干丝、兴化大闸蟹、靖江肉脯、姜堰麻糕等,不仅满足味蕾,更传承了泰州千年的饮食文化,展现了地域饮食的独特魅力。 泰州的制度文化涵盖了从古代地方治理到乡规民约再到书院等教育制度,展示了独特的制度文化特色。作为盐商重镇,泰州历史上的盐业治理体系严格而高效;北宋范仲淹改革带来的水利建设和减税政策赢得百姓拥护;泰州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乡规民约则规范了日常行为,涵盖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农业生产、公共事务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泰州人民的自治精神。明清时期,泰州的教育制度尤为突出。泰州学派和书院制度的兴起,如东林书院、安定书院,推动了地方教育和思想的繁荣。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核心思想,不仅强化了地方的文化认同,还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 泰州的行为文化深植于丰富的民俗活动与传统节日中。这些活动不仅是节庆娱乐形式,更是传承习俗、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溱潼会船作为泰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融合了水上竞赛与宗教祭祀,已有千年历史。唐甸庙会集祭祀、民间艺术与商品交流于一体,承载了地方集体记忆;海陵撂石锁以力量与技巧展示民俗精神。 在民间艺术方面,靖江讲经以独特的说唱形式传播佛教文化,展现地方信仰;兴化茅山号子以高亢歌声调节劳动节奏,彰显协作精神;泰兴鼓儿书通过生动唱词与鲜明鼓点传递民间故事;泰兴木偶戏以精巧技艺和生动表演融合智慧与艺术。此外,兴化木船制造技艺、泰州盆景技艺、评弹技艺、古琴技艺、玉雕技艺等非遗项目进一步彰显了泰州的行为文化底蕴。截至2024年11月,泰州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8项。 
图1:泰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词云图 受儒家思想影响,泰州形成了注重孝道、诚信、和谐的道德观。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将生活与哲理相结合,奠定了泰州学派的思想基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哲学影响着泰州人民的处世智慧;里下河文化体现了泰州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则展示了泰州人民对美的敏锐感知和艺术传承。此外,诗词歌赋与文人雅集展现了泰州人对自然的吟咏与人生的思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从静态封闭的状态转化为动态开放的资源,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过去依赖口耳相传的泰州传统文化,如淮剧、茅山号子、传统手工艺等,借助数字技术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这种转型不仅让传统文化焕然一新,还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活力。同时,数字化技术为跨代际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年轻一代通过互动式数字平台,以全新方式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激发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数字化转型为泰州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的表现形式,使其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传统节庆、民间艺术、非遗项目等通过数字平台展示,打破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利用VR、AR、AI文物智能识别等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例如泰州文化馆2020年就开始推出的“VR全景看泰州非遗”活动,让泰州和全国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遍泰州百余项非遗项目。泰州博物馆的“数字泰博虚拟展厅”和“3D文物展示系统”,可以让游客360度全方位观看虚拟展厅的全景画面和具体的文物,并进行虚拟互动,从而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大大降低了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门槛,也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泰州的传统文化。 数字化转型让泰州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地域,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亮点。随着全球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泰州的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迅速传播至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例如,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水上庙会”的泰州溱潼会船节通过在线直播、“溱湖快船”微信小程序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观众,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此外,跨国合作与数字平台的共享使泰州的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关注与喜爱。例如,2024年8月,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中文媒体《欧洲时报》就整版报道了泰州的早茶文化。 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的推进,精准摸清传统文化的“数”点,巧妙找准“融”点,并牢牢锁定“连”点,才能全面激发泰州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泰州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首选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找准“数”点,搭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框架,做好“一库”+“一室”+“三馆”+“三区”的宏观架构。 
图2:泰州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宏观架构设想 首先,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有效管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库”,即“泰州市文物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库”。该库由市文物局于2024年建成,采集了泰州市35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博物馆的信息,建立了数字化台账,并依托“天地图·泰州”,打造二、三维场景的全市文物电子地图。然而,“一库”的数据价值应进一步发挥,最好将其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和旅游开发结合,通过开放数据资源,开发线上虚拟展览、电子导览等互动体验,让公众更便捷地了解泰州的文化遗产。 其次,只有通过专业平台才能避免“单打独斗”,更高效推动泰州传统文化数字化的区域化转型。因此,需要建设“一室”,即“泰州传统文化数字化实验室”。该实验室应整合各类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专注于泰州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呈现。实验室应承担多个核心功能,包括泰州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维数字建模、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记录与动态展示,以及传统手工艺和历史文化场景的虚拟还原。同时,还应与泰州六大高校、博物馆、旅游部门合作,开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数字化应用,例如泰州在线非遗课程、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和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等。 再次,泰州的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应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可以首先提升“三馆”,即泰州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虽然“三馆”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完善。例如,泰州文化馆的“VR全景看泰州非遗”活动和泰州博物馆的“数字泰博虚拟展厅”虽然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但其互动性、数字化内容覆盖范围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最后,应推动“三区”——泰州传统景区、街区、园区的文化升级。例如,对凤城河文化核心区及稻河、草河、府前街等历史街区,在已有云游览基础上,强化VR互动和沉浸式体验功能,提升数字化展示的深度与趣味性。同时,将望海楼、桃园、梅园等景区与老街、三水湾等文商旅街区通过数字平台联通,打造一体化在线导览系统,并开发千垛景区、溱湖风景区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虚拟体验项目,让“最泰州”的文化魅力触手可及。 在数字化转型和融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泰州传统文化的叙事形式需要推陈出新,将传统文化的文化属性与数字化的交互、沉浸、趣味有机结合。课题组认为,“三云”+“三微”模式或许可以为进一步丰富泰州传统文化数字化叙事样态提供些许借鉴。 “三云”即“云逛街”+“云展览”+“云体验”。“三云”模式以沉浸式数字技术为核心,开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例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华文明云展,通过虚拟数智人和智能语音讲解,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沉浸式文化之旅。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泰州,通过“云逛街”探索凤城河、稻河等历史街区;通过“云展览”数字化呈现泰州博物馆、美术馆的珍贵藏品;通过“云体验”虚拟还原非遗项目和传统节庆,让用户在线感受泰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3:“三云”+“三微”传统文化新型数字化叙事样态图 “三微”即“微短剧”+“微视频”+“微游戏”。聚焦于创意内容与互动体验,以更加贴近年轻人喜好的形式传播文化内涵。 首先,微短剧作为一种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叙事形式,凭借其高效的传播优势,正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提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一批融入传统文化因子的非遗微短剧和乡村微短剧应时而生。这些作品将非遗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现代叙事手法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通过社交媒体实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2024年3月,随着《中国神话》《华裳》《山海奇镜》等“AI全流程”微短剧的诞生,传统文化借助微短剧进行传播也有了更多可能。这些AI微短剧不仅赋予传统文化以全新的表达,更让观众通过高科技手段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恢宏与细腻,拉近了大众与历史、非遗和民族文化的距离。 其次,微视频作为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凭借简洁有力的影像表达形式,能够快速吸引观众并传递文化魅力。以李子柒系列非遗短视频为例,其作品通过数字影像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生活美学和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出彩”又“出圈”。泰州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这一媒介的优势,创作更多集记录、互动、传播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现象级”非遗微视频,并巧妙借助网络中流行的“热曲”“热梗”,破圈突围,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活”起来。 最后,微游戏通过结合数字技术的互动性与娱乐性,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2024,《黑神话:悟空》的火爆,让人们看到了游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但这类游戏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为此,泰州可以借鉴《尼山萨满》《妙笔千山》《折扇》等数字化游戏的经验,结合本地非遗项目或历史故事,开发具有泰州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小游戏,让用户在游戏互动中感受泰州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游戏+非遗的数字化创新形式,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还能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中焕发新生命力。 推动泰州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还需找准关键连接点,通过不同主体和场景的协作,使文化资源更广泛地融入现代社会。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的“连接点”(见图4) 
图4:泰州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三连” (1)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传统文化中的物态文化遗产生活化 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静态的记忆,更应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动态存在。为此,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功能性改造,让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泰兴花鼓可以开发为儿童玩具或家居装饰品,赋予传统艺术更多实用性;溱潼花灯可设计为现代家居灯饰或节庆装饰品,既保留手工艺的美感,又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靖江竹编可结合环保理念,制作成日用竹制品,如储物盒、茶具等,既体现传统技艺又契合现代生活方式;姜堰面塑可以与现代包装设计结合,推出节庆主题的礼品盒或装饰品,增强文化传播力;口岸虎头鞋则可结合潮流元素,推出面向儿童或时尚爱好者的限量款手工布鞋,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 (2)找准官方和民间传播主体的连接点,发挥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多方力量 除传统的官方传播主体外,还需“官民合力”,充分发挥名师、网红、非遗传承人等民间力量,构建更加立体的传播网络。首先,名师作为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播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和直播课程进行深入讲解。例如,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以生动的数字化多媒体形式讲述溱潼花灯的历史与制作工艺,或通过直播课程演示泰兴花鼓的演奏技巧。其次,网红凭借其高流量和传播力,为数字化传播注入娱乐性与趣味性。他们可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传统技艺。如在姜堰面塑工坊记录制作过程,并通过直播与观众互动。最后,非遗传承人可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平台直接面向大众,展示制作工艺并通过直播带货推广非遗产品,将传统技艺与数字商业模式结合,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要找准文化保护与市场化开发的连接点,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不能与市场脱节,必须将人、物、信息连接。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将泰州此前分散的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者、传统文化学者、传统文化产品供应商还有经销商全部聚集,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例如此前比较成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平台“依文工作坊”就建立了绣娘库,汇聚了一万八千名绣娘,充分发挥了人才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必须推动资源的深度整合。例如,可以构建“非遗云集市”平台,全面整合泰州的各类特色非遗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精准的促销活动与主题推广,借力“协同效应”,实现泰州非遗产业链的多方共赢与价值共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