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泰兴破题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5-07-07 16:32 信息来源:泰兴政协课题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泰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成立市委科创委,完善 “1+2+3+X” 区域科创体系,优化多项政策,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与此同时,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提升创新载体支撑力、强化企业内生动力、粘合创新成熟度与市场结合度等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此,建议以六大产业攀升行动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难点堵点,全力打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PART.1

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企业是产业主体、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既要加快以技术成果为起点的正向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要推进以技术需求为起点的逆向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花”更好结出“产业果”。一是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作为市场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具有能够敏锐捕捉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脉搏的先天优势,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缩短创新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绩效。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包括人才、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卡点断点堵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二是持续推进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泰兴现有7家联合创新中心的作用,打通创新需求和技术供给两端,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接高端创新资源的精度和效率。突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主体,加深与省产业研究院、泰州产业研究院战略合作关系,深度融入产研院创新网络,挖掘、凝练企业技术难题或需求,开展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引进企业亟需的关键技术,降低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入产研院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强化企业与实用人才之间的黏性互动,为企业未来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速布局企业离岸创新中心。加快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在强化本土创新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具有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和技术人才集聚的地区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积极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当地人才、科研、产业资源等优势,精准对接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回泰兴进行转化。四是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123”特色产业攀升行动中的创新能级攀升环节,推动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横向同类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以优化产业链企业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主导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为共同愿景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源向创新链主的转型。制定和完善有关联合创新的利益分配、产权归属、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营造良好政策支持环境,帮助创新联合体明确创新方向、落实创新举措、做优创新转化。


PART.2

建强平台载体,提高成果转化服务质效


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供给。一是锚定产创融合方向。泰兴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建议按照“一业多平台”的发展格局,瞄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中工高端装备研究院、黄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人才科技广场等平台载体的作用,加快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创新产业生态,加速科技成果对接、产业需求转移转化,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二是做优重大研发转化载体。鼓励科技龙头企业针对自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际需求,高水平建设一批专业性的小试中试平台(基地)。鼓励各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布局,与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行业共享的综合性中试平台(基地)。加强化工中试基地运营管理体制、利益共享机制等探索创新,规范化工中试项目落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三是提升孵化器运行质态。加强各类孵化器体制改革、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切实改变“房东”属性和“空转”现象,增强创新服务资源供给的便利性与精准度,提升在孵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打磨、市场开拓等方面质效。建优建强孵化载体深度服务功能,提高技术价值判断与技术语言“翻译”以及产业资源的深度对接能力,通过提供专业的产业孵化服务,帮助破解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与“信任不对称”,加速企业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强化“投资+孵化”服务模式,发挥孵化器在风险投资、金融支持、生产性服务等配套资源优势,更好支持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更多的科创项目从孵化器走向量产落地。


PART.3

加快要素集聚,营造科创落地良好生态


良好环境是滋养创新创业的丰厚沃土,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现有政策,完善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的双向互动循环机制,对于激发活力、稳定预期具有重要引导性作用。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发挥市委科创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扎实抓好创新积分、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更好激发创新政策激励效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跟踪问效力度,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发挥效益,实现基金引导、产出回哺、资金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深入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推动机关部门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助力企业创新突破、转型发展。二是强化科技招商。坚持“走出去”扩源,注重“请进来”挖潜,将科技招商工作嵌入各类招商推介、投资促进、产学研等活动,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步伐。鼓励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型平台扩大合作“朋友圈”,与大院大所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合作,牵线搭桥以存量引增量、以科技引资源、以人才引人才,形成招引科技转化项目、聚拢科创产业团队的“强磁场”。强化科技企业辅导服务,为相互关联的企业搭建场景,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带动关联项目、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撮合企业合作共进,助力新项目落地。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现有泰兴市级总规模20亿元的双创引导基金和6支园区总规模19.4亿元的产业基金作用,研究出台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加大对中央预算资金、超长期国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专项资金扶持方向研究的力度,常态化包装、储备和申报一批高质量项目,最大程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持续推动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常态化综合协调机制,拓宽创新主体融资渠道,优化融资审批验证环节,引导带动企业盘活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凝聚知识产权力量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PART.4

注重分类施策,深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一批既有科技研发经验又有商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一是扎实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用好用足人才新政“双十条”等政策,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做好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储备,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现资源互补、产学研协同创新。二是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正向引导作用,积极构建技术经纪人培育、使用、管理、集聚、激励的全周期服务体系,组建高水平技术经纪人人才队伍,从筛选成果、辨别需求、找好团队、增加价值等方面,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建设。赋予技术经纪人组建队伍、决定技术路线、使用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允许以股权方式获得长期收益,构建协商管理、利益分配、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畅通“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运营”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流入泰兴、走向市场。三是优化成长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集“一站式”政务服务、创业孵化、金融投资、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家园”,在工资薪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个人税收等方面,实施更加完善合理的福利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泰工作、科研、交流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依托青创会、创客俱乐部等科创联盟组织,办好高端论坛、人才沙龙,全面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