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苏超之道:百姓日用即道的现代诠释
发布时间:2025-07-14 14:38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苏超自开赛以来,如一股清新的文体旋风席卷江苏大地,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的文化体育盛事,跻身为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典范。苏超之所以能够爆火出圈,正是因为它完美诠释“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理念和与民同乐的文化传统,将高深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形式。


一、百姓日用即道:苏超爆火的哲学根基

苏超所体现的城市魅力、人文精神、草根情怀、运动激情、娱乐属性与泰州学派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理念深度契合。通过足球这一载体,苏超成功把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理念融入到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理念,揭示了道不远人、道在生活的哲学真谛。这一主张将高深的“道”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赋予平凡生活以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苏超赛事正是这一哲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让足球运动回归群众、回归生活,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苏超成功在于其真正满足群众需求。泰州学派强调不断实现百姓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首要的,而苏超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职业化的球员、低价的门票、接地气的文化玩梗,这些特质使苏超具有鲜明的草根属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与高度商业化的职业联赛不同,苏超让足球回归了群众性娱乐活动的本质。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仅让足球运动焕发新的活力,也为其他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苏超成功在于其真正赋能群众运动。泰州学派提倡尊身立本,赋予身体以道的属性和形上价值,倡导尊重个体价值,道身一体,尊身就是尊道。我们常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这个道理。尊身就是要求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愉悦的内心。足球运动既有社会性特色,又有个体化属性,是个体健身、社会交往和群体娱乐等多重功能的完美结合,足球运动既能锻炼强健体魄,又能增强个体意志,更能增进社交友谊。苏超赛事锚定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愉悦需求新动向,打造出全民需求新格局,已经引发出一场全民足球运动新风和全民健身浪潮。


二、与民同乐:苏超凝聚的城市精神

从胡瑗的“君子之乐”到范仲淹的“君子不独乐”,再到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都强调快乐的共享性和群体性。苏超赛事将这一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实践,真正呼应群众内心,创造了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愉悦的新格局,引发了广大球迷网友的情感共振、精神共鸣、文化共情,引发出一场全民足球运动和全民健身的浪潮。

作为“明体达用”之学的创始人,北宋泰州先贤胡瑗提出“君子之乐”:“不以一己为忧,所忧者天下;不以一己为乐,所乐者天下”。这种超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的快乐观,在当代足球场上依然熠熠生辉。苏超爆火与胡瑗君子之乐,共同揭示出一条文明线索:真正的快乐既源于对集体价值的认同与践行,又源于球员观众将个人激情转化为对城市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范仲淹是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精神楷模,宋代士风和宋学开创者。他曾在当时的泰州西溪治盐,在兴化修筑范公堤,在苏州兴修水利、创办府学,与晏殊、吕夷简等名相在泰州文会堂吟诗唱和,提出“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的忧乐观。与当下苏超相较,虽相隔千年,但在精神内核上遥相呼应,君子之乐在于与志同道合者共享共契。“十三太保”各具魅力,“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球场竞技,让十三城市抖出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亮出城市本色、城市文明,“表面散装乱斗、实则你追我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果说胡瑗和范仲淹代表了乐文化的士大夫传统,那么泰州学派则将乐文化彻底平民化,重塑了快乐哲学。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倡导乐学精神,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推崇由学习产生的精神愉悦:“人心本自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苏超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草根属性、群众根基。足球运动,对于赛场球员来说是体能竞技,对于亿万球迷来说是精神娱乐。徐州一位外卖员球员感慨:“白天送餐是生计,晚上踢球是生活。在球场上奔跑时,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个外卖小哥,更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职业身份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正是“百姓日用即道”的当代诠释。

泰州学派传人韩贞醉心“渔樵耕读之乐”,“乐中寻乐在簟瓢”,终身以相伴渔樵、教化乡村为乐,讲学活动“一村既毕,又之一村”,深受百姓欢迎,达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完美道德境界。苏超创造出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愉悦需求新动向、新格局。三五好友,呼朋引伴,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网络上,抑或是小区球场,既可亲身体验,又可近观欣赏,既能锻炼强健体魄、强化个体意志,又能促进文旅消费、增进社交友谊,更能彰显城市文明、传播城市文化。何乐而不为?

苏超之道归根到底是回归本真之道,让体育回归强身健体的本真,让文化回归服务人民的本真,让快乐回归群众共享的本真。在这条道路上,百姓日用即道提供了哲学指引,与民同乐昭示了价值追求,二者完美结合,正是苏超现象的文化密码和成功关键。

苏超的成功经验表明,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文旅融合的有效载体。赛事期间,各举办城市的特色文化、地方美食、旅游景点得到充分展示,观众在享受体育竞技的同时,也体验了地方文化独特魅力。这种“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地方形象和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各参与城市开放、活力、包容的城市性格,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


三、借力苏超,促进泰州人文经济学发展

苏超现象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赛事不仅带动了体育消费,还促进了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足球为媒介的文旅消费生态圈。泰州需充分发挥苏超赛事平台优势,构建“一核两翼三融合”发展格局,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赛事IP,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创新举办“凤城水韵足球嘉年华”,在凤城河风景区设置浮动赛场,融合水上足球表演赛。开发“足球+戏曲”特色项目,在赛事中场休息时安排梅派京剧选段表演。策划溱潼会船足球友谊赛,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体育创新结合。

构建全域消费场景,激发经济活力。建立“三区联动”消费带。打造赛事核心区,在体育公园周边设置球迷嘉年华。建设文化体验区,在稻河古街推出球队主题文创市集。构建生态休闲区,在溱湖湿地配套露营观赛活动。积极开发“足球美食地图”,串联会宾楼、古月楼等老字号推出主题早茶。

强化数字赋能,创新传播方式。开发“苏超泰州”微信小程序,集成360°VR观赛、文旅优惠券领取、特色路线导航。开展“我为泰州足球代言”短视频创作大赛。打造元宇宙足球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泰州体育文化。

完善产业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泰州足球青训基地,开发“足球研学游”产品。培育本土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开发凤城河联名运动装备。设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基金,支持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