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瑗的“君子之乐”到范仲淹的“君子不独乐”,再到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都强调快乐的共享性和群体性。苏超赛事将这一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实践,真正呼应群众内心,创造了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愉悦的新格局,引发了广大球迷网友的情感共振、精神共鸣、文化共情,引发出一场全民足球运动和全民健身的浪潮。
作为“明体达用”之学的创始人,北宋泰州先贤胡瑗提出“君子之乐”:“不以一己为忧,所忧者天下;不以一己为乐,所乐者天下”。这种超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的快乐观,在当代足球场上依然熠熠生辉。苏超爆火与胡瑗君子之乐,共同揭示出一条文明线索:真正的快乐既源于对集体价值的认同与践行,又源于球员观众将个人激情转化为对城市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范仲淹是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精神楷模,宋代士风和宋学开创者。他曾在当时的泰州西溪治盐,在兴化修筑范公堤,在苏州兴修水利、创办府学,与晏殊、吕夷简等名相在泰州文会堂吟诗唱和,提出“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的忧乐观。与当下苏超相较,虽相隔千年,但在精神内核上遥相呼应,君子之乐在于与志同道合者共享共契。“十三太保”各具魅力,“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球场竞技,让十三城市抖出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亮出城市本色、城市文明,“表面散装乱斗、实则你追我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果说胡瑗和范仲淹代表了乐文化的士大夫传统,那么泰州学派则将乐文化彻底平民化,重塑了快乐哲学。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倡导乐学精神,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推崇由学习产生的精神愉悦:“人心本自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苏超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草根属性、群众根基。足球运动,对于赛场球员来说是体能竞技,对于亿万球迷来说是精神娱乐。徐州一位外卖员球员感慨:“白天送餐是生计,晚上踢球是生活。在球场上奔跑时,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个外卖小哥,更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职业身份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正是“百姓日用即道”的当代诠释。
泰州学派传人韩贞醉心“渔樵耕读之乐”,“乐中寻乐在簟瓢”,终身以相伴渔樵、教化乡村为乐,讲学活动“一村既毕,又之一村”,深受百姓欢迎,达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完美道德境界。苏超创造出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愉悦需求新动向、新格局。三五好友,呼朋引伴,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网络上,抑或是小区球场,既可亲身体验,又可近观欣赏,既能锻炼强健体魄、强化个体意志,又能促进文旅消费、增进社交友谊,更能彰显城市文明、传播城市文化。何乐而不为?
苏超之道归根到底是回归本真之道,让体育回归强身健体的本真,让文化回归服务人民的本真,让快乐回归群众共享的本真。在这条道路上,百姓日用即道提供了哲学指引,与民同乐昭示了价值追求,二者完美结合,正是苏超现象的文化密码和成功关键。
苏超的成功经验表明,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文旅融合的有效载体。赛事期间,各举办城市的特色文化、地方美食、旅游景点得到充分展示,观众在享受体育竞技的同时,也体验了地方文化独特魅力。这种“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地方形象和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各参与城市开放、活力、包容的城市性格,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