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泰州市红十字会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联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多家市属国企、驻泰央企,打破传统公益“高门槛”壁垒,携手创设了“一分钱”公益工程,将机关食堂、早茶门店、充电站等日常场景转化为公益入口。这场始于“一分钱”的温暖实践,不仅激活了市井烟火中的善意微光,更在历史人文基因与现代治理逻辑的共振中,书写出“消费即公益、行动即慈善”的新型公益叙事,让千年古城焕发出“全民共建、善意循环”的文明新活力。
在泰州,公益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市井烟火。当市级机关食堂的就餐支付系统响起第一声“谢谢”,当早茶集团门店“留芳茶社”的笼屉蒸腾起带着善意的热气……泰州人正用“一分钱”的哲学,重新定义公益的温度与维度: “日用式”的参与场景。机关干部每就1次餐、早茶门店每售1个包子、充电桩每充1次电、花木集市每卖1盆花……机关食堂、泰州早茶集团、中国铁塔泰州分公司等工程合作单位就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分钱。这些嵌入“饭碗里”“舌尖上”“轮胎下”“花盆中”的微捐赠,如同千万颗星子,在泰州的晨昏线间织就了一片流动的星河,让公益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日常。 “全民式”的情感共振。美籍华人徐锡茂老先生见证了泰州早茶集团“留芳茶社”门店“‘一分钱’公益工程合作伙伴”揭牌仪式,他眼眶泛红,当场捐出 1000 元,“在美国吃不到家乡的包子,却在这里尝到了家乡的善意”;退休教师吴玉兰攒下127 分爱心积分,视其为“参与美好的勋章”;抖音话题 “一分钱温暖一座城”下,网友“凤城草民”留言:“原来公益不是遥远的感动,而是身边的烟火气”。 “双向式”的温暖奔赴。早茶集团“古月楼”“桃园里”等门店加入公益工程后,客流量增长了10%,顾客直言“在这里吃饭有温度”;中国铁搭泰州分公司充电站因“公益充电”标识成为文明地标,充电桩使用率提升8%……公益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效益,更转化为可见的商业价值,形成“公益口碑—商业价值”的温暖经济良性循环。
泰州市红十字牵头引发的公益革新,是一场“党建红、国企蓝、志愿橙、机制金”的四色交响,构建起“机关+国企+红会+市民”的四维协同体系。 “党建红”铸魂公益的“价值灯塔”。合作单位构建起“党建+商业+公益”联盟,将公益纳入党建实践清单。机关食堂变身“公益熔炉”,机关干部每餐捐赠一分钱,既是消费行为,也是党性淬炼的具象化实践;早茶集团党支部将“每售一个包子捐一分钱”作为党建新路径,让党旗在公益一线飘扬。这种“党建赋能公益”模式,将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诚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所言:“每个工作日的一日三餐,都是一次‘微公益’的政治仪式。” “国企蓝”托底公益的“长效引擎”。国企以资源优势为公益搭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场景与公益使命的深度融合。早茶集团将公益理念融入品牌文化,推出“公益早茶套餐”,让传统美食成为善意载体,实现品牌温度与市场热度的双提升;铁塔公司将充电站打造成“公益驿站”,让“充电即行善”成为生活新时尚。国企的参与,不仅为公益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更以“公益+商业”模式证明,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可以同频共振。 “志愿橙”激活公益的“末梢神经”。外卖小哥成了“流动公益宣传员”,送餐箱上的项目海报成了城市移动剪影;一些驻泰高校学生自发成立“一分钱公益社团”,设计“公益明信片”在校园义卖;退休教师组成“公益宣讲团”,在社区分享捐赠故事;64岁的吴奶奶则把广场舞队变成“公益文艺团”,在表演间隙插入“一分钱”公益顺口溜,“包子香,善意长,一分钱里有担当……”这些“志愿橙”如同公益的毛细血管,将善意渗透到城市肌理,有效推动了社会公益力量从“被动动员”向“主动创变”的转变。 “机制金”畅通公益的“循环脉络”。注重技术赋能,开发专用二维码,实现“消费即捐赠”的实时分账,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单位通过“月结式”协议确保善款透明;强化制度闭环,建立“爱心积分”“公益观察团”“爱心银行”,形成“捐赠—监督—反馈—再参与”的完整链条。受助完成大学学业的小敏,主动加入社区“公益晚自习”,“曾经我在黑暗里接过火炬,如今我要成为火种。”社区早餐铺老板李大姐受早茶集团启发,主动贴出“每售出1份豆浆油条捐1分钱”的告示,“大集团能做,我们小摊子也能攒善意。”当制度创新遇见民间活力,善意便会生长出自我复制的力量。
在历史与现代的共振中,泰州以“一分钱”公益为支点,将千年文脉中的民本思想熔铸于现代治理实践,在人文基因的传承、治理逻辑的突破与文明范式的重构中,勾勒出公益生态的三重价值坐标系。 (一)历史人文基因的传承演绎 泰州的公益革新并非无源之水,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明代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清代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早已在这座千年文化名城中植下“民本为怀”的公益基因。“一分钱”公益工程正是对这一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治理智慧。传统“官民共益”思想转化为“党建+商业+公益”联盟,机关食堂的“公益熔炉”、央企充电站的“公益驿站”,本质上是古代“官府为民谋利”思想与现代基层治理的结合,让“先忧后乐”的担当具象为每一次消费中的持续付出。这种“微治理”模式,将政治责任转化为日常可见的公益行动,实现了治理理念从“宏大叙事”到 “细微实践” 的下沉。 王艮“百姓日用”的哲学突破。将公益从“精英叙事”拉回“百姓日用”,通过早茶店、停车场、充电桩、花木市场等日常场景,让“消费即公益”成为现代版“百姓日用即道”。正如市民张阿姨所言“每天买包子就是做公益”,恰是对王艮 “满街都是圣人”理念的鲜活注解,践行了“人人可为善”的平民哲学。 郑板桥“枝叶关情”的情感延续。项目强调“公益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情感共鸣”,如乡村小学孩子感谢“早茶店的好心市民,让她们知道了蝴蝶有彩色的翅膀,星星会在夜里讲故事”;曾因车祸瘫痪的小洁接受假肢捐赠后,成为社区“公益信使”,教残障人士用智能手机:“红会给了我站起来的力量,现在我要让更多人‘看见’世界。”这种 “施与受”的情感联结,暗合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文温度。 (二)社会治理逻辑的范式突破 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泰州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公益为纽带重构治理逻辑。通过理念革新、价值整合与主体协同,探索出一条打破精英垄断、贯通多维效益、激活全民参与的新路径。 从“精英公益”到“全民生态”的认知革命。传统公益常困于“高门槛”“一次性”“宏大叙事”的误区,而泰州以“一分钱”消解经济壁垒,以“日常场景”打破时间限制,以“情感共鸣”替代道德绑架。正如市民王先生所说:“车轮滚过的不仅是柏油路,还有文明的刻度。”这种认知革命,使公益从“精英圈层的孤光”到“市井烟火的星海”,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从“单一价值”到“三维共振”的生态蝶变。传统公益往往局限于单一维度的价值输出,或是单向给予的慈善救济,或是商业行为的单向赋能等。而泰州构建了政治、经济、社会效益融合的公益模式——“红色领航”机制将党性修养融入微公益,实现政治价值;企业通过“公益+商业”提升品牌口碑,实现经济价值;“爱心银行”推动受助者反哺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这种“三维共振”打破了传统公益的价值孤岛,证明公共事务可以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实现多重目标。 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合唱”的协同跃迁。传统“政府单一主导”的治理模式活力不足,泰州构建的“机关引领、国企支撑、红会搭台、市民参与”四维协同体系,本质是治理主体的去中心化——机关提供政治引领,国企输出资源能力,红会保障专业透明,市民激活基层活力。这种多元共治格局,既延续了“政府引导”的制度优势,又释放了“社会协同”的创新动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实践。 (三)现代文明演进的深刻启示 从范仲淹的“忧乐天下”到现代人的“分币公益”,泰州用千年文脉滋养现代治理,以微小行动重构公益哲学。这种 “微而美、小而暖”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地标建筑的高度,而在于善意流通的广度;不在于宏大叙事的力度,而在于凡人善举的温度。“一分钱”公益的本质,是将公益从“例外性善举”转化为“日常性习惯”,让文明从“倡导性理念”沉淀为“全民性共识”。当每个消费场景成为公益触点,当“微捐赠”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便拥有了最坚韧的文明内核——这种内核源于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理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理念的当代应答,更是对新时代公益哲学的重新定义: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振臂高呼,而是千万普通人弯下腰,用指尖拾起星光,共同织就照亮世界的银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