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破茧!破圈!破局!——学习“苏超”经验 赋能人文“三水”
发布时间:2025-07-18 14:57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眼下,火热出圈的“苏超”,正成为全网走红、全媒热议的现象级赛事,同时也成为一场精彩的“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样本。在推进文化赋能的实践中,学习“苏超”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推动泰州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也有助于推动人文 “三水”从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引擎。


一、思维“破茧”,以创新激活凤城文化基因

“苏超”打破了大众对业余足球赛事的传统认知,让一粒球有了创新思维。它不再仅仅是一场场竞技比赛,而是将足球与文化旅游、城市精神、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在赛事筹备与推广过程中,官方和民间合力,共同挖掘出江苏地域之争的历史渊源,把泰州早茶、常州恐龙、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等作为城市文化符号融入赛事话题,极大激发了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这种创新思维,颠覆了体育赛事只重竞技的固有模式,创造出全民参与、全城互动的文化盛宴。“苏超”的出圈证明,文化创新,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和观念梗阻,敢闯敢拼、敢为善为。

泰州人文底蕴深厚,“三水”文化独具特色,但在文化创新上仍需突破传统思维。市委全会提出打造“梅澜芳华”“枝叶关情”等特色品牌,我们可以借鉴“苏超”模式,推动文化从单一活动向复合生态转变,让泰州的文化基因在当代土壤中重新表达。凤城河畔的京剧余韵、稻河古街的市井烟火、溱潼会船的千年呐喊,这些文化符号不应仅存于博物馆的展柜或专业舞台的聚光灯下。我们不妨学“苏超”的“破茧”逻辑:让梅兰芳艺术走出剧院,在商圈快闪中与年轻人击掌;将望海楼的历史典故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中“穿越”泰州文脉……通过将文化从“神坛”请回“人间”,巧妙唤醒大众的情感共鸣。


二、传播“破圈”,以互动拓展文化传播边界

这次的“苏超”在传播上堪称典范。从南京发布推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以诙谐幽默的方式给“苏超”点燃了一把火开始,后续的话题传播一发不可收拾。整个活动,主办方与球迷齐心协力、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主动参与、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创新营销手段,“苏超”实现了跨圈层传播,也赢得了泼天的流量。有专家说,“苏超”之火,火在它不仅有“武踢”,还有“文踢”。足球场内,运动员你争我夺动真碰硬,足球场外,官方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自发“斗梗”“斗歌”“斗诗”,形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流量狂欢。

“苏超”传播的破圈,给我们宣传文化系统上了一堂生动的传播课。在传播人文“三水”时,泰州也可充分借鉴“苏超”传播模式。首先,整合多元传播渠道,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协同发力的传播格局。其次,我们主流媒体也可通过新闻、专题、短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创造更多话题,深入挖掘文化故事、讲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引导公众来共同参与文化传播,将文化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让泰州人文“三水”走向更广阔舞台。


三、行动“破局”,以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苏超”成功将赛事短期流量转化为文旅融合长效机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赛事流量转化、文化价值变现和消费能级提升的良性互动。“苏超”的出圈,本质是“体育 IP +文化符号+产业转化”的深度融合,其通过赛事场景植入城市文化元素(如泰州早茶、常州萝卜干套餐、南京盐水鸭文创),形成“流量—消费—产业”的闭环。

凡此种种,启示我们,推动人文“三水”赋能经济,可以借鉴苏超经验,以融合构建“文化+”产业生态链。比如,在文旅融合方面,可打造夜游凤城河光影剧场、稻河古街非遗市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在商业变现方面,推动地方美食符号、京剧主题餐饮、溱潼会船国潮服饰等文创开发,实现文化IP的市场转化……这些都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创新运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让泰州的文化基因真正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