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知识
泰州北山寺的高光时刻
发布时间:2023-03-03 16:39 信息来源:社科联院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泰州北山寺,全称为北山开化禅寺,始建于唐代,盛于赵宋,绵延至今,是泰州九大丛林之一。北山寺在宋代非常兴盛,据记载,当时“寺基宏远”,面积是现在的好几倍,清化桥、演化桥都在寺址之内;而且楼殿巍峨,寮屋栉比,曾建有百尺高塔,又有百口水井,可见香火繁盛、僧徒众多。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臣名宦交相重”,宋代是泰州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从宋初徐铉开始,佼佼者如欧阳修、范仲淹、陆游等人,都有与泰州相关的诗文流传。北山寺作为一邑之大观,也有幸让多位诗人登临驻足,留下了一些文采斐然的唱和佳作,成为地方文学、宗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一、贺铸题诗开元寺

  最先光顾的是贺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北宋著名词人。贺铸流誉后世,主要是因为他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他在宋代词史上占据重要位置,风格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一首《青玉案》流芳千古,因词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句,得到“贺梅子”的美誉。除了作词之外,贺铸“诗文皆高,不独工长短句”(陆游语),著有《庆湖遗老集》 二十卷、《东山词》一卷。

  贺铸与泰州的因缘,始于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这一年,贺铸四十二岁,正值壮年,却得了一场病,久治不愈,只能卧病杜门,把书自适。在疾病折磨之下,他动起归访山阴的念头。山阴,即今浙江绍兴,是贺知章的家乡。贺铸认贺知章为远祖,一度想在山阴归隐。当年十月,贺铸由开封出发,沿运河往南走。到达盱眙的时候,听说扬子江江潮不应,水路难通,他就放弃了山阴之行,转赴海陵访亲。

  “难从京口渡,且转广陵湾”,当年十二月,贺铸从扬州茱萸湾取道运盐河抵达海陵,开始了流寓海隅的漂泊生涯。贺铸在泰州近两年时间,得到州守周邠(字开祖)的优待。周邠常请贺铸宴游,州城西楼、齐云楼、北山寺等名胜都留下他们歌咏冶游的印记。贺铸在泰州留诗30多首,如《海陵书事》《海陵西楼寓目》《题海陵寓舍》等,皆是抒发孤旅思乡的佳作。描写北山寺的,是一首五言古诗:

题海陵开元寺栖云庵

  道人犹浮云,发彼王屋岑。朝见肤寸合,暮为四海霖。造物一戏耳,浮云本无心。永谢应龙召,深栖双树林。苍生热恼地,千载仰慈阴。皎月示弦晦,清风何古今。谁举甘露颂,轰然海潮音。支离病居士,和以无弦琴。(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四)

  诗有贺铸自注,云:“寺即唐王屋禅师道场,甲戌五月郡守周开祖要予同赋。”整首诗以浮云(点题栖云)譬喻王屋禅师,描写禅师从蜀地云游到泰州弘扬佛法的故事。

  贺铸这首诗写于1094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北山寺史料,很有价值。地方文献只说北山寺古称开化院,没有有关开元寺的记录,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发现。

  开元寺与开化院,名称孰先孰后,不敢遽定。开元是年号,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年号为名,如扬州开元寺,就是当时所建,现在还有传承。开化则是佛教名词,指佛法教人开蒙化恶,源于王屋禅师在此设立道场,而王屋迁泰是在唐宝历年间(825-826)。如此,则开元寺之名,应早于开化院,“开元”才是北山寺的最初名称。

  不管开元寺始建于何时,王屋禅师都是北山寺的中兴之祖,而贺铸的题诗,也为北山寺增添更厚重的文化内涵。


二、韩驹登塔发幽情

  随后而来的是韩驹。

  韩驹(1080~1135),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为陵阳先生,宋代江西诗派重要人物。韩驹早年写诗学苏轼,蒙苏辙赏识,之后又认识了黄庭坚,受到山谷的影响。他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在南宋初期被推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之一,才情仅次于黄庭坚和陈师道。著有《陵阳集》四卷。

  韩驹的青少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漫游求学、“就食江南”的经历。泰州一带是韩驹重要的游历地区,据现有资料考索,韩驹年轻时最起码有两次游学泰州的经历。第一次在绍圣四年(1094)左右,他与时任海陵县尉的葛亚卿有比较密切的交往,唱和很多。韩驹写有《十绝为亚卿作》,受到时人的欣赏,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第二次是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前后,他与陈莹中、徐俯等人交游甚密,多有酬唱。韩驹北山寺诗作即写于此时。

  这里要介绍一下徐俯。徐俯,字师川,黄庭坚的外甥,也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徐俯年轻时寓居海陵,从州守陈瓘游学,因此与韩驹相识,两人年齿相近,性情相合,常常相伴出游,诗酒往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崇宁元年(1102)五月,韩驹与徐俯同游北山寺,写了两首七律,纪念这次出游。诗如下:

五月八日游北禅,师川登塔尽七级,仆能三级而已,晚过公晦,偶作二首

  徐郎胸次已冰清,北寺清游更绝尘。不欲茹荤缘道友,肯来出郭是诗人。怜君远客情能尔,看我题名墨尚新。谁有好方扶脚力,故乡归去踏峨岷。

  铁锁铜环一一开,肩舆不问主人来。已登白塔吾休矣,更上红亭子壮哉。世外清欢须邂逅,城头落日共徘徊。云楼五月沧洲趣,羞杀初无八斗才。(韩驹《陵阳集》卷三)

  诗人们相约登塔,留名题诗,可比今天各个景区的“到此一游”风雅多了。两首诗虽然同题,内容情感却有细微差别。第一首诗写出郭清游,抒发了思乡之情。韩驹是四川人,在北山寺游玩时听到同乡王屋禅师的事迹,触景生情,所以有“故乡归去踏峨岷”的想法。第二首诗写登塔清欢,描述的隐逸之情。韩驹登塔远望,见城头落日,有身老沧州的感怀。在徐俯面前,韩驹不仅自认脚力赶不上,也自谦才疏学浅。

  诗题里的北禅(北寺),应是当时州人按照方位对北山寺的俗称,以便和南山寺对应(宋代南山寺的正式名称是资福禅院)。至于北山寺塔,几乎没有资料传下来,只能从韩诗中揣测一些情形。北山寺塔是一座七层宝塔,内部有登塔的楼梯,想必狭窄而陡峭,体力一般的人攀登有些难度;宝塔每层均设有塔门进出,门上有铁锁铜环,游人可以在每层上远眺风景。诗里的“白塔”“红亭”,应该是对北山寺塔的外观及顶檐的如实描述,塔为白色,说明很可能是一座砖塔(这样才方便粉刷颜色)。


三、李纲避乱游北寺

  最后留下印迹的是李纲。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居士,谥忠定,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抗金名臣。靖康时,任兵部侍郎,金兵围城,坚决主战,阻止宋钦宗迁都,并击退金兵。旋被贬。宋高宗时曾召任宰相,仅七十日而罢。后屡上疏主战,终不得行,忧郁而死。《宋史》有传。李纲善诗文,多抒发其爱国之情、忠愤不平之气,著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       

  宣和二年(1120),李纲因御笔牵复(即复官),从贬谪地沙阳启程回家乡无锡。当时浙东方腊起义,波及太湖地区,无锡震动,李氏家族全体避居海陵。李纲途中得信之后,便乘船经仪真(今仪征),于宣和三年正月抵达海陵与家人团聚。

  李纲在泰州呆了半年多时间,留下了近30首作品,其中,与北山寺相关的有两首,都是唱和之作。一首作于春天,是一首纪游诗:

次韵王尧明游北寺

  小雨湿残花,回风振芳草。胜游宜及时,嘉此春物好。萧然二三子,散策穷杳眇。招提枕郊头,殿阁出林表。中有王屋泉,一酌百虑澡。踟蹰古城隅,幽径通翠筱。嗟予阻追陪,正坐尘事绕。衣冠方北渡,亲故幸非少。客情终念归,回首云缥缈。遥怜松菊荒,仰羡鹳鹤矫。园田诚可乐,鼙鼓尚惊扰。何当终素心,永叹忧用老。(李纲《梁溪集》卷十五) 

  王尧明即王俊乂,泰州如皋人,宣和元年被宋徽宗钦点为状元。因持才居节,不愿阿附权相蔡京,只能担任闲职,当时散居乡里。王屋泉,即卓锡泉,相传王屋禅师临化,思饮故乡水,令弟子用锡杖驻地,须臾泉涌而出,故得名,今尚存。整首诗通过对北山寺秀丽景色的描绘,写春游的快乐,来反衬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另外一首,则专咏北山寺塔:

次韵和曾徽言登北禅塔

  佛教入中土,贝多凡几翻。摩腾导其流,僧伽鼓其澜。乃建窣堵波,高标屹参天。划如五彩虹,上与青霄干。兹塔更奇古,层檐俯通川。江山递隐见,万象森回环。公子抱远韵,登临眇风烟。仰穿龙蛇穴,旁瞰日月悬。茫茫悉细碎,寓目疑无全。归来吐妙句,字字劳精甄。嗟我方屏处,胜游阻清缘。幸窥慈恩作,如见众宝山。宗风久寂寞,纻絮何其寒。安得师子吼,震此龙象筵。关弓挟白羽,櫜鞬相周旋。当分宝塔坐,一瞬三万年。(李纲《梁溪集》卷十五)

  与韩驹诗白描的手法不同,李纲这首诗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北山寺塔的高耸险峻,艺术性更好一些:北山寺塔屹立参天,上穿龙穴,旁观日月,从塔上俯瞰大地,万象江山都进入眼帘,地面上的物体都变成了微小的细物,茫茫然分不清楚。虽然当时北山寺仍然是郡邑名胜,可已经“宗风久寂寞”,比较荒凉,李纲也希望能有高僧复兴寺院,再现往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