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重庆打法”
发布时间:2024-11-15 10:32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2024年6月13日,李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783号,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对各地税收优惠、财政奖补进行全面审查、清理的要求。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并非新话题,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之后,国务院也多次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并进行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多元发展的目标使招商引资工作难度提高。并且随着存量竞争加剧,招商内卷化严重,部分地区更是互挖存量企业,加码招商政策,形成“税收洼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清理违规税收返还的行动,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任务、新形势下,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存在着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和开发主体有限的产业导入能力之间的核心矛盾。然而,挑战的背后蕴藏机遇,面对新形势,谁先把思维与视野打开,使出招商创新新招式,谁就有机会早日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重庆在创新招商工作中的先进做法

近年来,面对招商引资内卷化现象,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减少无序竞争、提升招商质量的新路径。作为GDP十强阵容中的重要一员,重庆市2024年上半年交出高分报表,GDP同比增长6.1%,居全国第二位。重庆市作为改革路上的“排头兵”,对国家精神的响应一直保持“在线”,在创新招商方面拿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特别是提出“首报首谈”1制度破局内卷。(注1:重庆市招商引资“首报首谈”制度通过明确项目首报和首谈流程,保护首报区县在特定时期内的独家谈判权,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有序进行。)

(一)推进“首报首谈”机制

2023年8月,重庆市研究出台《重庆市招商引资项目首报首谈制度(试行)》,明确将总投资额10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纳入首报首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赋予首报首谈权利,避免区县同质化恶性竞争。今年6月,重庆市表示将进一步规范项目报备保护机制,对符合辖区产业定位的首报招商项目予以保护,并对报备单位不能实施的项目进行合理分流。

“首报首谈”机制保护了首谈区县的项目首谈资格,并给其他区县排队洽谈的机会,避免区县之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无序竞争,提高地区在招商中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招商统筹

重庆市从市级层面强化招商引资统筹,推动《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的深化落实,指导各区县按照产业地图进行精准招商和靶向招商,促进全市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产业布局,减少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探索跨区域合作

为优化市区招商联动机制,重庆市开展市区(县)协同招商示范基地建设,授予万州区、江津区等8区“示范基地”称号,联合对口区县开展产业研究、项目研判、企业对接。通过跨区域协同招商,充分利用各区域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引导产业在合适的区域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各区域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等领域的协作配套。

此次通过调研梳理重庆市在招商投资方面的工作动向,可以发现重庆市近期的举措主要针对市区范围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主要聚焦减少市区内的无序竞争。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号角”吹响后,面对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大考“,重庆市将进行哪些政策调整,并如何为受损企业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资本招商:重庆如何金融 “链”通“产业脉”?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进一步强化招商投资促进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在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板块中提到要强化资本招商,其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怎样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激发资本活力?如何进一步发挥重庆市产科金服务平台“两翼”的作用,打通项目融资“最后一公里”。

为推动落地产业项目真正“扎根”,重庆全产业链招商,依托资本力量,不断拓展产业链配套服务,“链”通产业脉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联动效应,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圈。

“以投带引”   资本招商有法

为构建重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2022年9月以来,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联合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谋划,打造了重庆市产科金服务平台。

自产科金服务平台成立以后,重庆充分集聚产业、资金、渠道等方面优质资源,实现由被动“项目招商”向主动“资本招商”的良性转变。

2023年5月,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以下简称“产业投资母基金”)正式揭牌。当天,高瓴投资、中金资本、红杉中国、深创投、IDG资本等百余家投资机构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代表企业集聚重庆寻找投资机会,这预示着重庆正在加速汇聚人才、资本、资源。

“政府引导基金是‘资本招商’的重要承载,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的成立一定程度表明重庆在招商引资方面已经切换‘玩法’。”参会的投资机构表示,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以投带引”的模式,不仅能发挥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当地,还能借助社会资本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当地引进优质项目和资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如此庞大的产业投资基金,如何运作才能将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实效?基于合肥在“以投带引”模式上的成熟经验,2023年6月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杨紫璇带领重庆各区县(自治县)、开发开放平台招商投促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市招商投资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合肥“取经”。

“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就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融合的‘抱团生态’。”合肥产投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科大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黄加顺为重庆资本招商支招。

“相较项目招商而言,资本招商具有提供股权投资、担保抵押、低息贷款等金融服务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更加有吸引力。”黄加顺指出,产业投资母基金的成立,打通了金融和资本通道,将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据了解,自产科金服务平台成立以来重庆招商系统已成功引进落户一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优强项目。而以合肥经验为学习样本的重庆,招商理念已然从“项目招商”逐渐转变为“资本招商”。

资本撬动  战新产业“超车”有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近年来,重庆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

“传统的项目招商依赖土地和政策优惠,活力和生命力难以持久,尤其不适应高科技行业。”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直言,然而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就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困境?“利用资本市场来吸引和壮大战新产业,实现‘金融引导、合作共赢’。”重庆在资本招商领域的成功“试水”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指明了方向。

“尤其是产科金服务平台成立之后,重庆以资本招商为突破点,利用资本催化和杠杆作用,以平台思维撬动资本集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该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通过“滚雪球”方式,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产业,壮大先进材料、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围绕培育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布局规划做文章,以成熟项目为重点,引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金融+”   解决项目融资“最后一公里” 

发挥金融支持产业招商引资作用,助力产业强链补链和高质量发展,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和中信银行共同主办“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区域投资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各地近80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24家知名基金管理人和14家投资机构共计300余人参会。

“论坛旨在充分利用金融在助力产业链招商引资的优势作用,增强金融赋能招商引资的意识,帮助招商引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银政企多方共赢发展。”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波表示。

“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出现任何‘断点’‘堵点’都将牵一发动全身。如今的银行面对的就不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一个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很多家企业。”一家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在论坛现场表示,在新的环境下,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从核心独好到核链共好变化。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三方面发力支持重庆重点产业发展:一是发挥政企协同优势,为在渝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债权+股权”“金融+实业”“融资+融智”综合服务,推动重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二是做好产业链服务,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不同业务场景,定制化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三是开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前瞻布局,深化产业研究,加强对接早期、创新类项目,抢占新兴领域制高点。

周波表示,下一步,重庆产科金服务平台将积极融入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浪潮中,聚力打造重庆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生态,赋能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一方面积极链接银行、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丰富资源,带动重点企业来渝考察交流,推动其与重庆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对于有资金需求的优质招商引资项目,主动发挥平台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帮助其解决项目融资“最后一公里”。


三、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4年内培育8-10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9月30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对重庆市未来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行动计划》提出,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建成8-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和30个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域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

《行动计划》提出,聚焦国家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重庆市将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这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跟踪全球前沿科技发展趋势,鼓励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预研,积蓄未来产业新动能。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庆市将实施6类行动,包括“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

其中,在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行动方面,重庆市将组建以高端人才团队为核心的未来产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方面,重庆市将高水平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完善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成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服务机构;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平台和基地,加快建设通导遥融合通信技术创新中心、硅基光电子特色工艺平台等专业性中试验证和服务平台。

另外,重庆市还将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分类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包括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用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支持力度;加强未来产业用地保障,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