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阳光和煦,迎着微风,75岁的郑卫治走出家门。巷口,老邻居们早已摆好茶具,等待着与郑卫治闲话家常;巷内,刚刚开业的咖啡馆设计精致,吸引着络绎游客。
“这样舒适的生活,在一年多前想都不敢想。”郑卫治说,她所居住的金鱼巷与中山路相交,基础设施破旧、生活不便等老城区的通病,在这里格外明显。“抬头‘蜘蛛网’,低头怕摔跤。”谈及过去,郑卫治记忆犹新,“天上密密麻麻的电线,地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走。”
2017年10月,作为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改造示范项目,金鱼巷改造工程启动。
“短短271米的金鱼巷,动工前我就走了上百次。”负责改造工作的泉州市古城办建设组副组长庄胜宏说,上百次的探访,源于对改造方案的反复考量,最终确定“微改造”,通过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改造提升。
维护生活形态、降低文化冲击,这场“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如何实现?纵观金鱼巷改造全过程,民生优先、精细提升的细节处处可见。
“金鱼巷最宽10米,最窄处只有2米。”庄胜宏说,针对小巷特点,施工中运用了小型钩机、小型三轮运输车等“微缩版”设备。为节省空间,还创新了管线立排法,即雨水管置于污水管之上,在检修位只建一个检修井,形成“井中井”“盖中盖”,方便后期维修。
修复工艺的选择同样煞费苦心。“不求一味复古,我们特别保留了从唐宋到民国乃至上个世纪的各个建筑元素,甚至是缠绕在破壁上的绿榕,也保留为一道风景。”庄胜宏介绍。
为了凸显闽南文化中的古朴韵味,改造中采取了海蛎壳、出砖入石等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使用的一砖一瓦也都是真正的老旧材料。
2018年5月,金鱼巷“微改造”示范项目竣工。改造后,管线全部下地,实行雨污分流;对供电、供水设施进行升级,实现质量数量双提升;在巷内的犄角旮旯空间,则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
“原本以为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老旧街巷,会慢慢破败消失。”走上修缮后的石板路,郑卫治特别激动。如今,200多位老居民仍在金鱼巷生活,烟火气和人情味依旧。以收储租赁等方式整合,临街民居则化身店铺,曾经紧闭冷落的宅门渐次被打开,冷清的街巷再次变得热闹。
以金鱼巷为范例,2020年下半年,泉州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要求,分期分批对29条古城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微改造的修复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建立了参与式和可持续再生的‘泉州模式’。”庄胜宏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