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看这个西部城市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12 15:46 信息来源:经济观察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依靠创新驱动来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新春以来摆在案头的新课题。

图片

成都科创生态岛


01下好创新先手棋

  2024年初,成都从自身科技力量和产业基础优势出发,明确聚焦6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出台14条政策措施,前瞻培育未来产业。其中,在前沿生物领域,成都就拥有生物经济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牌照”比较优势。

图片

天府软件园

  生产力向“新”而“动”,成都的“长板”在于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紧扣“长板”当然也要探索“新板”,有选择地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探索“新板”更要补齐“短板”,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在这样的指挥棒下,2024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为此,成都将于2024年建设运行科创生态岛载体9万平方米,实现“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聚焦轨道交通,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家以上;实施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力争中高级职称技术经纪人突破100名;加快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不少于200场。

  这些实实在在的助推行动,将为科技成果转化带来适宜的温床,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生根、发芽。

02抢抓AI新机遇

  培育生产力,要紧跟世界科技潮流,而人工智能就是当前全球的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引擎,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效如何?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当下面临怎样的困难,还需要怎样的支持?“人工智能+”行动,成都怎么干?

  3月5日,就在全国两会开幕的当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召开人工智能企业座谈会,成都市经信局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与16家成都市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就“人工智能+”行动听取企业对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会上,出席会议的16家人工智能企业从解决算力成本、人才培养、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优化产业生态、伦理与安全、加强算力基础设施、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上百余条意见和建议。

  3月6日,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由创新奇智与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是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项目的重要基地,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助力四川及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育。

  成都是“东数西算”工程“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城市之一,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乍现的空前的战略机遇,成都怎么会错过?

图片

成都超算中心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成都的制造业企业,也在谋求一次集体的亮相。

  全国两会前,以“供需协同新引擎、成都智造新名片”为主题的2024“成都造”供需对接暨成都工业精品发布会在成都召开。会上,100家企业的100个产品经过层层筛选,被评选为“成都工业精品”,以“成都智造”新名片的名义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成都工业精品”,是成都实施制造强市“1+1+6”政策体系,推动“成都智造”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具体举措。这100家企业的100项产品,涵盖5大支柱产业、14个重点产业链、17个细分赛道,包含29户链主企业、5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4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AI浪潮的赋能和推动下,“成都智造”正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高地。截至2023年底,成都已培育48个智能工厂和110个数字化车间,打造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31个优秀场景,2家单位获评国家“数字领航”示范,建成2座全球“灯塔工厂”,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0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被寄予了成为“中国第四极”的期望,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塑造了支点优势。这不仅是西部城市“补短板”的抱团发展,而是要担负起“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历史使命。

  在诸多可感知的领域,成渝两地协同发展踏出了赶超的步伐。截至2023年12月底,248个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经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20.1%,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

  之所以超额完成,是因为成渝两地共享了协同的果实,共同见证了互通的变化,当各种生产要素在两地间畅通无阻地融合,自然迸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创新动能,成为新的动力源。

  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一盘棋中,西部在看成都,成都也在奋力。

  赛迪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成都居于全国城市第8位、西部首位;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创中心100强”,成都同样以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位次入榜。

  2023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同比增长13%。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成都已然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第24位。

图片

高新蜂鸟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面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时代命题,成都在全国的创新版图上呈现出追赶、超越之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培育形成能落地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成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天府实验室发展并筹划争创第二批天府实验室。

  2024年的成都,将是科创基地高歌猛进的一年,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都将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重点片区、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也将全面竣工,进一步夯实成都作为西部科创中心的地位。

  剑指2025年,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已是成都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作为创新之城,成都发力“向新”,激发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潜能,为中国第四极带来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