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1元打火机为何20年没涨价
发布时间:2024-12-23 14:53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向外转移已成趋势。湖南邵东的打火机产业集群,依靠严密、高效的本地供应链体系,不断升级的智能化装备,解决了劳动力、土地要素等成本上升难题,创造了1元打火机20年不涨价的奇迹,使“流浪产业”扎根邵东。泰州是传统制造业城市,存在大量类似困境的中小企业,面临着部分产业外流的难题,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给泰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每只注塑打火机仅售1元钱,20年不涨价,何以做到?

人力成本从20年前的1角钱降到如今的1分5厘,何以实现?

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打火机,其中约七成来自中国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何以取胜?

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却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当地企业年产150亿只左右,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湖南邵东市创造了这一传奇。

一支打火机,产自湖南小城,足迹却遍布世界;小小产品包含风挡、调火环、气箱阀等30多个零部件,却可以把成本控制在一毛钱以内。一簇簇火苗,点燃的不止有当地人的创业致富梦,还有中国制造在全世界的点点星火。

“流浪产业”扎根生长

与众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样,打火机产业是一个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转移的“流浪产业”。它发迹于西班牙,在欧美各国“遍地开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转移到日韩等国,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利润微薄的打火机产业不断寻觅着成本洼地。在邵东市,地少人多的环境激发着邵东人的商业头脑。一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邵东发展打火机产业的火焰。

上世纪90年代,邵东市面上的打火机大多来自广东顺德,姚喊云、付再华从顺德工厂买回几十个打火机反复拆装,自学组装方法,很快开办了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企业——顺发工业有限公司。“我们从广东买回配件,招来十几名工人,教工人手工拼装打火机。”付再华说,产品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有些名气后,夫妻俩开始对外出售配件并附送教学。“邵东的发展模式是,先解决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温饱,接着,生意让一个家族、一村人致富,然后催生了一个个作坊、工厂,形成一个个市场。”

自此,打火机产业在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邵东铺展开来,大大小小的打火机厂、家庭作坊星罗棋布。“经过30多年发展,打火机在邵东已成为一个拥有114家企业、年产超百亿只、年产值达150亿元、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份额70%的大产业,形成了‘世界打火机看中国、中国打火机看湖南、湖南打火机在邵东’的发展格局。”邵东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国军说,打火机产业在邵东落地扎根,离不开其集群式、外向型的发展模式。

“打火机虽小,但产业链并不短。”邵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东市打火机产业链链长罗莉说,生产一个普通塑料打火机的过程集纳了调火环、气箱阀等30多个零部件,涉及火焰控制、点火强度等多项精密工艺。打火机的产品系列有8个,包括防风机、直冲机、砂轮机等。不同类型的打火机叠加不同环节,配件总数多达200多种。

“在邵东114家打火机企业中,生产厂家有30家,其中12家是出口企业,剩下的84家都是配套企业。200多种零配件、14项加工工艺,除塑料粒子外,都能实现本土化配套,且配套企业都在半径20公里的区域内。”罗莉向记者展示一张最新编制的邵东打火机产业地图,10个乡镇(街道)承担了打火机产业链上的不同产业配套环节,形成了国际市场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多个产业集群。

本地供应链的强大,使得工厂间物料传输与产品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成本被不断压低。为将产业做大做强,2002年邵东市成立了打火机行业协会。“一方面要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要抱团取暖。”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吕省华介绍,协会通过发布指导价格、整合行业资源等举措引导企业不搞价格战,避免恶性竞争。在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有一个新品数据库,保存着打火机的各种样式。企业新品在开发打样期就需要送往这里备案,如果是相似产品就会被协会退回。这种方式既鼓励企业创新,又能有效防止行业内卷。

打火机行业协会还专门成立了集达汽车危货运输有限公司,打火机企业出资入股购置运输车辆,统一检测、报关、配柜、运输。既解决了打火机作为危化品运输难的问题,也促进了集群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推动打火机产业集群式发展。

追求高附加值脚步不停

“20年间,一碗邵阳米粉从1元钱涨到了10元钱,但我们邵东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20年前卖1元,到今天还是卖1元,我认为这是‘工业奇迹’。”吕省华自豪地说,1元打火机创造出20年不涨价的纪录,机器代替人工的自动化改造是重要原因。

走进东亿电气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轰鸣,铁机头、弹簧、塑胶件被一步步地压制、组装成一批批成品打火机。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打火机制造商,东亿电气拥有3000多名工人,生产八大系列、500多个品种的打火机,每天有近千万只打火机从自动化生产线上走向市场。

“2014年我刚来到东亿电气时,公司还没有实施自动化改造,1.4万余名工人‘排排坐’,打火机日产量却只有100万只。”白家宝告诉记者,那时打火机订单猛增,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传统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订单需求。

“打火机利润微薄,一分一毫的成本都要严格控制。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引入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东亿电气董事长陈书奇算过一笔账:一只打火机利润仅为2分钱到4分钱,要想把打火机零售价维持在1元且利润不减,那么人工成本必须控制在7%以下。当时,工人的月薪已从最初的1000元提升至4000元甚至更高,即便如此,招工还是特别困难。

面对产能低、用工贵、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以东亿电气为代表的邵东打火机企业主动走上自动化改造之路。从2016年开始,东亿电气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研发、2000万元用于更新自动化设备。“4年间,东亿电气对所有生产环节和工序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人工减少80%,产能提升9倍,每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从1毛钱降到了1分5厘钱。打火机不仅能继续保持1元零售价,而且还有赚头。”陈书奇说,目前邵东已有10多家打火机龙头企业基本完成自动化改造。

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更是让邵东打火机产业自动化转型如虎添翼。为了给打火机等传统产业进行“智慧赋能”,2017年邵东市投资2亿元成立邵智院,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定制化产业升级,其中就包括邵东上百家打火机企业。

“研究院围绕打火机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至今已研制新设备、新产品30余台(套),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邵智院副院长费明福介绍,研究院还围绕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需求,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成果转换等方面提供平台支撑,将专家教授引进企业,深度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等环节。

如今,邵东打火机产业正在推进新一轮自动化改造,目标是从“单个机器的自动化”过渡到“整条产线的自动化”,还有企业开始迈出数字化改造的第一步,他们把智能电表安在生产线上,通过数据监测优化工厂运行,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10%的能耗成本。

自动化和数字化能帮助企业降成本,也意味着可供挖掘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大。如何实现持续增长?邵东打火机产业又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附加值更高的市场。“近年来,我们打火机的出口数量基本稳定,但出口价值每年有20%左右的增长,这是产品结构优化带来的价值增长。”吕省华说,邵东虽然占据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70%的份额,但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发展潜力依旧很大。

“如今,我们进入产品引流阶段。希望未来在整个产品结构中,1元打火机占比30%,不断向3元机、5元机、10元机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吕省华介绍,为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邵东打火机企业着力进行新品研发和品牌升级。据统计,目前邵东市打火机企业拥有296项外观设计专利、226个自主品牌、16个湖南省著名品牌、18个省级著名商标、146个境外注册商标、48项境外各类认证。

“我们正通过在打火机产业运用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改造,建设智能工段、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竞争力。”邵东市委书记周玉凡介绍,通过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邵东的打火机产业正被打造成百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对于未来发展,邵东也提出了新目标:到2025年,实现打火机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内销占全国市场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