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近期,杭州“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火爆出圈,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当前,宁波正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站在时代前沿捕捉发展机会。分析杭州“六小龙”的破圈路径,可为宁波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新跨越提供借鉴。 杭州依托顶尖高校,集聚高端资源,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加速形成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由众多科技孵化器、科创园、特色小镇等组成的创新生态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杭州在全球科技集群中位居第14位,连续三年进入世界前15行列,在全国科技集群中位居第6位。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杭州先后打造高新区(滨江)科创城、未来科技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比如,早在2016年,以杭州文一西路为主轴,以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为核心,规划建设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全长约39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经过多年谋划布局,城西科创大走廊有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布局2个大科学装置,获批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省总数的68%。杭州“六小龙”中3家企业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杭州加大力度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实体化成果转化基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转化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运作机制,以科技成果转化结果为导向,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要求投资项目技术专利占比不低于60%,改变科技补贴传统模式。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政府仅发布技术需求榜单,企业自主竞标并按里程碑兑付资金。 营造科技创新容错制度环境。杭州积极培育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防范风险的制度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创新合法权益。比如,杭州法院对科技企业纠纷实行“三审慎原则”——慎用账户冻结、慎发限制消费令、慎列失信名单,企业破产清算周期比全国平均水平缩短48天。杭州“六小龙”创始人中多人曾有创业创新失败经历,但依然能获得资本再信任、再投资。
通过鼓励创业创新、减少行政干预、提供资金支持等,杭州为科创企业发展营造了一流创新生态。2024年,杭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全国城市第5位。 注重前瞻性谋划布局。2017年,杭州发布全国首个“机器人+”行动计划。今年1月,《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出台,提出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目前,杭州有机器人相关企业700余家,其中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杭州已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集中且活跃的区域之一。 强化政策集成和精准扶持。聚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杭州于2023年9月出台“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前沿技术—应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机制,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科技生态。为推动“新雏鹰”企业健康成长,杭州还推出四大“护航计划”。其中,首次认证的“新雏鹰”企业最高可获得5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在研发支持方面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补助。 创新资本“接力投”模式。杭州先后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等三大千亿母基金,为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成长提供关键支持。截至2024年11月,三大千亿母基金累计批复基金353支,批复规模达2442.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国有产业基金在硬科技企业中普遍持股低于10%,且严守“三不原则”(不介入经营、不要求对赌、不设定退出期限)。同时,“天使投资税收抵扣”政策(最高抵免30%)的加持,大大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目前,三大千亿母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2000亿元。
聚焦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杭州通过长期政策扶持、加大研发投入,形成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核心原创技术。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杭州制定新一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4条”科技创新政策,配套出台研发类科技保险补助、企业研发总部奖励等操作细则,累计下达科技惠企资金16.2亿元。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按年研发投入总量或增量给予分档分类支持。比如:对经营规模符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且年度研发投入额新增2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按不超过新增额5%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200万元;对年度研发投入额1亿元以上的,直接给予200万元补助。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杭州推动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新三角,依托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千亩AI产业园,为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深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支撑。比如:云深处出品的机器人“绝影X30”在新加坡电力隧道巡检,标志着中国机器人走进海外电力系统;宇树科技发布的演示视频中,B2—W机器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视频被马斯克转发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深度求索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V3,成为全球AI界焦点。国外独立测评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测试DeepSeek—V3后,发出“超越了迄今为止所有开源模型”的惊叹。 推动技术创新国际化合作。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不断突破地缘壁垒与技术焦虑的双重围剿,深化技术创新国际化合作,深度布局国际市场。比如:云深处参与制定IEEE四足机器人安全标准,使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时免受技术壁垒;深度求索在瑞士设立研发中心,用当地法律实体持有核心算法专利;宇树科技将机器人操作系统Unitree SDK开源,吸引全球3000多名开发者参与迭代。
杭州重点聚焦海归、猎头、青年三类人才,通过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等举措,打造独具特色、富有潜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目前,杭州有约8万名留学人员、近4000家留学生创业企业,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3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逾百万人。 强化人才政策集成。从2004年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杭州的人才战略深层次逻辑不再是只依靠资金激励争夺和吸引人才,而是重构人才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注重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比如,杭州海归人才政策集成了落户、工龄、住房、出入境管理、创业资助等20多个方面,充分释放“杭州温度”。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和激励模式。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创业学分制度,学生可以以创业项目替代毕业论文,教师可以保留教职参与企业运营。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正是受益者之一,其团队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绝影X30”的核心算法,就是脱胎于浙江大学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西湖大学则创新实施科学家持股计划,允许教授团队在衍生企业中持股70%,远超传统高校15%—30%的比例。2023年,西湖大学已有11家由教授创立的企业获得融资,其中3家估值突破10亿美元。 构建“类硅谷”人才生活圈。杭州宜人的生活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吸引不少国内外顶尖人才创业创新的软实力。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大部分不是杭州人,但他们纷纷选择在杭州创业。比如:在未来科技城,政府通过限价房(租金为市场价40%)和定向补贴系统降低生活成本;在云栖小镇,非正式的“西溪夜话”“程序员茶座”等成为技术人员交流的重要渠道。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六年保持全国领先,其中45%以上来自上海、北京和深圳,选择理由中首位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