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看苏州专精特新如何“抢位”万亿产业矩阵
发布时间:2025-07-02 17:33 信息来源:苏州市社会科学院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的佼佼者。在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和奋进有为的推进下,苏州中小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深耕细作专业领域,不断聚向“专精特新”之路。苏州地方培育“专精特新”的经验和举措,既有利于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苏州品牌”,增强苏州城市吸引力;也有利于苏州基于产业创新集群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夯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


01装备制造创新集群:做精“配套专家”

苏州“装备制造”是工业产值达万亿级的创新集群,有约达73.5%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营配件制造,是名副其实的“配套专家”。

装备制造创新集群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配套专家”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建成完备的地方产业体系。苏州较为完备的制造体系,促进了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能围绕产业链内的产品做出合理的分工,有效配套“链主企业”,实现协同创新和稳定发展。以苏州的汽车制造产业链为例,在苏相关企业已达上千家,覆盖了整车生产、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电子电气、新能源专用部件、智能网联及基础设施和服务等全产业链,也成就了苏州19家中小企业成为专注“汽车制造”领域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配套专家”。

(2)数字赋能拓展上下游合作。早在“十三五”规划期,苏州就建成了以1万家制造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供需数据库,这极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多、更精准地参与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中,清晰它们在产品市场的定位,深度推动中小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专业化”发展。

(3)专项提升企业创新配套能力。苏州已在“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内建成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产业链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同时也为装备制造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提供专项服务,提升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配套的能力。


02电子信息创新集群:做强“自主技术”

“电子信息”是苏州首个年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是拥有“国际专利”和“自主品牌”数量最多的产业创新集群,集群内有65.4%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获得了国际专利,且总量远超其它创新集群。

由此可见,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是得益于“做强‘自主技术’”的发展经验。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起点的创新研发。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内中小企业,先后经历了“代工起步→智能改造→数字转型”等技术阶段。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它们主动下好“先手棋”,以对标“世界先进技术”为起点,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占领了行业前沿的位置。其中,昆山“国显光电”最为典型,9000多项关键技术和463件国际专利,使其赢得了国际国内细分市场的话语权。

(2)项目促进融通联合创新。2017年以来,苏州基于电子信息产业,引入一批重量级经济项目,涉及技术涵盖了5G通信、半导体、芯片、智能终端等高端领域;同时以“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机制为抓手,促进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融通创新,让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中,充分激发它们的创新活力。

(3)围绕产业布局人才专项。苏州基于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分区域设置人才专项,如相城物联网、吴江5G、常熟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定向引聚一批高端人才;政策激励创新人才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在苏的创业,成功孵化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夯实电子信息产业“专精特新”的培育基础。


03先进材料创新集群:做特“产学研服”

先进材料产业是苏州的优势性产业,也是战略型产业,汇聚了重大科研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服务平台等多类创新载体,数量达上千家,成为苏州四大重点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最为突出的创新集群。

“做特‘产学研服’”是先进材料创新集群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经验:

(1)围绕产业布局研发机构。苏州围绕先进材料产业布局各类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拥有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重大创新载体24家、新型研发机构18家、产学研研发机构46家以及企业研究机构529家,这些都是提升产业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联合高校孵化创新企业。苏州在先进材料产业领域联合中国科学院纳米研究所、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悉尼大学等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将高校研究实力转化产业项目,以创新研发项目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成功培育了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

(3)集聚创新资源打造高地。在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内表现最为瞩目的是纳米新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得益于苏州集聚“政行企校研”等多方创新资源打造“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使科技创新的成效获得加倍放大,而苏州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于2021年3月荣获工信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以此带动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4)细分专业服务促进创新。苏州在先进材料产业内已建成8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7家是针对先进材料内某一细分产业内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保证了服务内容的专业性;而1家平台是综合性的大数据建设中心,整合了材料产业内各类信息资源,为产业内企业数字转型和上下游融合创新提供了保障。


04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做专“错位布局”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50%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分集聚在苏州BioBAY生物医药产业园,现已齐名“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国内顶级生物医药园区。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园区,是全球大型知名药企的首选;而苏州BioBAY,在地方政府的主动设计下,全力支持和保障各类创新型中小药企的发展。产业内企业类型的“错位布局”,外加配套“专业服务”,促成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孕育了一批“专精特新”:

(1)多阶段孵化中小药企项目。苏州政府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内的初创企业,进一步划分企业的创业阶段,按照“取得注册批件后的产业化建设项目”“现有企业设备投资项目”等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配套支撑,细化政策扶持创新创业型小企业。

(2)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社区。生物医药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多来自于创新人才的创业项目。因此,人才资源直接决定着产业创新项目的基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内围绕创新人才的“引进-激励-创业-交流-评价-服务”等环节完善政策体系,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个集“研发、创业、合作、生活”等一体化的创新社区。

(3)全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了中小药企的成果转化,苏州共建有7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并采用委托市场机构管理的模式,提升了运营质量和效率;同时建设有生物医药实验平台、抗体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开放实验室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药品成分分析、微生物检测以及试剂耗材采购等专业物流服务等,既有效促进企业成果转化,也降低了产业内中小企业的研发和运营成本。

(4)全周期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具备长周期的特征,这也使得企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但苏州生物医药“专精特新”是四个重点产业中向外融资比例最高的企业群体。这是因为地方政府部门为生物医药产业内初创型企业,引入了国内外多元、丰富的投资机构和基金(例如富达基金、礼来亚洲基金、软银中国、新加坡淡马锡、启明创投等),从“开发→研发→生产”等各阶段全周期解决中小药企发展的资金问题,保证了它们在市场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