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唐志契与《绘事微言》
发布时间:2024-11-15 10:2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明末清初,时属泰州的姜堰镇出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山水画家唐志契、其弟唐志尹、侄唐日昌也均以画闻名于世,时人称为“三唐”。“三唐”中以唐志契的成就最突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较高的评价和地位。《明画录》《画史会要》《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扬州画舫录》《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下)》《中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画史人名大辞典》《简明美术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词典》等书籍,对其生平、绘画和论著都有论述。清代学者纪晓岚,将唐志契所著的四卷《绘事微言》编进《四库全书》。《绘事微言》亦被今人编入《历代论画名著录编》,得到了海内外学者注重。

图片

唐志契生于明万历七年(1578),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享年74岁。他生于姜堰镇东后街一商贾人家,字玄生,又字敷五,诸生。童年时即爱好绘画,入塾攻读后,文章、书法常受塾师夸奖。

青年时代的唐志契未曾拜师,靠的是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他以文会友,以画联谊,得到当时一些名人学士的赏识,收藏了不少古代名画和鉴赏家的手抄书本,获益匪浅,学识积累广博,绘事日趋精深。

时到中年,唐志契名声大振。他为目睹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灵气,师法自然,历游名山大川。他游黄山,成天坐卧云海峰下尽情观赏;他在庐山松月下沉思,在嵩山的泉边纵情吟咏,在三峡的峭壁上运笔写生;他在名胜古迹处寻师访贤,博采众长。他的作品笔画清远,泼墨有效,有元人意境。传世作品有苏州博物馆藏门泊渔舟图、寒鸦归林图;湖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沈阳故宫博物馆藏山水欲来图轴;广东省博物院藏石路杖藜图;故宫博物院藏茅山上宫图扇页(1629)泰州博物馆藏山水、乱山茆屋图;扬州市博物馆藏携杖溪头图。该图题画诗:“携杖溪路云,春云正渺茫。壬辰年四月写。七十四翁志契。”镇江市博物馆藏山水图轴(1644)今《名人画扇集》收录了唐志契作于顺治五年(1648)的溪声图扇页。

唐志契一生不仅创作勤奋,而且在山水绘画理论上颇有建树。他纵观历代画史、画论和画法,领悟中国画蕴藏的精深哲理性和文学性。体会历代文人画家博大丰富的知识学养,不甘屈辱的政治气节和因任自然的胸襟气度。

唐志契受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的驱使,满载旅途写下的大量笔记和采访的素材,伏案撰书十多年。明天启六年(1626),唐志契撰写的《绘事微言》终于刊行问世。《绘事微言》4卷中,第一卷为自撰,共51则,各列有小标题。如画尊山水、画名、山水写趣、写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大小所宜、用墨、写意、丘壑藏露、笔法山水忌纤巧、碎石、树木、枯树、柳与松、云雨风烟、烟云染法、雪景、楼阁、远山、点苔、古画无价、金碧山水等。后三卷艾除芜冗,择取精华,选录了自南齐谢赫而下至明李日华等历代画家绘事名论,为我国山水画论重要著作之一。对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坛有着承上启下的影响。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论画名著录编)一书中,选录了他《绘事微言》中卷之一的四个绘画论题:论枯树、论点首、论用笔用墨、论气韵生动。

其论枯树曰:“写枯树最难得苍古。然画最不可少,即茂林盛夏,亦须川之。山水诀云:画无枯出,则不疏通。”

点苔是山水画中一种含有装饰性和概括性的重要技法。唐志契指出:“近处石上之苔,细生丛木,或杂草丛生;至于高处大山上之苔,则松邪柏邪,或未可知。”其论点苔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

再论用墨曰:“写画须要好墨,写扇面与绢绫尤要紧。既有佳墨,又要得用墨之法。古画谱云用笔之法未尝不详且尽,乃画家仅知皴、刷、点、拖四则而已。此外如干、渲、卒、擢四字,其谁知之?……必八法皆通,乃谓之善用笔墨。”在继承前人用墨皴、刷、点、拖四法的基础上,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又总结出新的“干、渲、卒、擢”四种用墨方法,体现了非凡的创新精神。

南朝谢赫总结历代画家的创作经验,提出了有名的“六法”论,成为后来画家遵奉的金科玉律。其《品画录》谓:“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生动也表现出物象的精神风貌,具有充分的艺术感染力);二曰骨法用笔(表现物象的结构的线条要讲究笔法和效果);三曰应物写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四曰随类赋彩(表现出不同对象的色彩);五曰经营位置(画面整体规划,深思熟虑,精心构图);六曰传模移写(临摹优秀绘画作品,学习其方法)。六法之中,“气韵生动"为最重要的第一法,它概括了其他五法的表现特征,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原则。

唐志契对气韵生动的诠释,颇有独到之处,集中表现了他最高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

《退庵笔记》卷上记载,泰邑精于绘事者甚多,明季以夏烟林为首,烟林后有虞世美、唐志契、唐志尹、唐日昌、李湘洲、赵云石等人为“明季画家可称道者”“三唐”在泰邑画师中极附盛名。

志尹字聘三,又字相五,明国子生,志契弟。日昌,字尔识,明天 启六年诸生,国朝康煕时岁贡,契、尹之侄。契工山水,流传绝少,《绘事徽言》收入《四库》,提要称其“删除芜杂,汰取菁英,持论颇为不苟。”唐志尹工翎毛,花鸟得吕纪、王偕之传,不少长帧巨幅作吕品流传于世。道光十一年(1831)大灾,有人售卖唐志尹的《百鸟图》,夏荃急切购入。该画画巨凤二,百鸟绕飞,鸟必有偶,煊染精致,设色古艳,翡翠兰苕不足喻其色彩鲜明。画作于崇祯十四年,一百九十年后为夏荃所得。唐日昌亦工翎毛,得从父尹之传。溯“三唐”之源,有紫元太史称:“契、尹父孝廉,遗产颇饶。因学画,叠石为园,而家遂废。”查阅泰州志《选举》编,契、尹之父可能为唐洪度、唐可大。

契、尹之父“叠石为园”,即为明代姜堰有名的“万竹园”。“三唐”世居姜堰镇东后街北高家园附近,其地有竹数十亩,唐志契,唐志尹“因学画”,唐父就依竹林叠石为园,取名“万竹园”,又建“三唐会馆”于园中,成为文人墨客饮酒品茶、弹琴弈棋,赋诗作画的雅集之所,时名士冒襄,江南大画家蓝瑛辈均为园中常客。惜沧海桑田,至清末“万竹园”已湮没难寻。今人王玉玲老先生曾流下“风摇个个枰中影,子落叮叮槛外知”诗句,赞扬当年“万竹园”盛景。

2008年,姜堰市政府选址复建“万竹园”,以王维《东罔图川》为蓝本,结合地形水势,叠石成山,引流成溪,造亭置景,广植万竹,尽显“曲水流觞,茂林修竹”之雅境。

中国山水画反映了中华民族深遂的哲学思想,豁达的人生态度,宏博的审美趣旨,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熔铸进造型艺术的必然结果。山水画家唐志契在创作实践和绘画理论上都有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国画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