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胡瑗与范仲淹
发布时间:2024-10-21 09:47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宋代教育家胡瑗是泰州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而范仲淹对胡瑗的举荐更是成就了一代鸿儒。范仲淹早年考中进士,后在泰州任西溪盐仓监官和兴化知县,与泰州地区民众结缘,深受民众的敬仰。但是他与胡瑗相遇、相知一生的故事,却鲜有人探讨。

图片

宋天禧五年(1021),27岁的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官,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据《崇祯·泰州志》记载,在泰期间,他目睹沿海地区海潮泛滥,遂使田地盐碱化、民舍毁坏、民不安生的状况,提出在泰州沿海修建捍海堰的倡议,首先得到江淮转运使张纶的赞同。张纶(后任泰州知州)向朝廷举荐范仲淹任兴化知县,获准。天圣四年,范仲淹离开泰州。捍海堰后来在张纶等人的主持下修成,全长150多里。因范仲淹的首倡之功,泰州民众一直称之为“范公堤”。

正是在这一时期,范仲淹结识了胡瑗。当时,范仲淹同窗好友滕子京也来到泰州任中郡从事。滕子京主持在郡治所内修建了文会堂,“与范希文、富彦国、胡翼之、周春卿唱和其中”(见《崇祯·泰州志》卷一)。胡翼之就是胡瑗,翼之系字,正当而立之年。胡瑗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祖父胡修曾任泰州司寇参军,迁居泰州如皋县,父亲胡讷为宁海节度推官。因祖籍在京兆安定里(今陕西西安市),人称安定先生。年少时,他求学于泰山之侧,学习很刻苦。家中寄来书信“得家问有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可见他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一样,学习与生活条件很艰苦,对学问的钻研很是用心。

文会堂建成后,成了范仲淹与胡瑗等会面的场所。文会堂经常相聚的五人志趣相同,血气方刚,心怀大志,谈吐不俗。在文会堂见面后,通过交流应酬,彼此推心置腹,互相欣赏,关系日趋亲密,成为知己朋友。这个情形,被范仲淹用诗记载了下来:“诗书对周孔,琴瑟视羲皇。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德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俱激扬。栽培尽桃李,栖之俱鸾凰。”

范仲淹离开泰州后,与胡瑗天各一方十余年间联系不断。直到景祐元年( 1034),范仲淹因谏废郭后,被贬知睦州,移知苏州,始建苏州郡学,延聘胡瑗来教郡学。在海陵期间,他深知胡瑗教学有方,是当地杰出的教育家,且教育理念相似:社会治理和民风改善在于教化,而民众的教化在于教育。于是延请一直在泰州教书的胡瑗至苏州郡学首任教授、“掌学”(负责人)。范仲淹自己有扎实的学识,对教育、教学并不陌生。之后,他所到郡州任职都把办学放在重要位置。由于范仲淹的重视,郡学很快办了起来,学生逐渐增多。范仲淹延聘胡瑷教授郡学,从而让胡瑗离开家乡走出海陵,由从事私塾教学到主持公办郡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业务水平得到提高,知名度得到提升。

之后,范仲淹将胡瑗推荐给宋仁宗,虽然胡瑗当时是“白衣”,没有一官半职,但是因范仲淹极力推荐,皇帝还是在祟政厅召见胡瑗。胡瑗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乐理知识打动了宋仁宗,得授“校书郎”,并与阮逸同校钟律(见《崇祯·泰州志》胡瑗传)。

康定元年(1040),西夏扰边,战火不断。宋仁宗决定起用范仲淹戍边,召他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七月升职龙图阁学士,并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去延州的途中,范仲淹推荐胡瑗为陕西丹州(今陕西宜川)军事推官。胡瑗到陕西后,“辟丹州推官,实与府事”(见《崇祯·泰州志》卷六),跟随范仲淹,出谋划策,为范成功守边作出了贡献。范仲淹与胡瑗分析敌我双方优劣势,攻守利弊,主张结合实际边情,实行积极的防御策略。

胡瑗跟随范仲淹戍边近两年,因丁父忧去职,回乡奔丧。服除后恰逢滕子京邀请去湖州讲学,于是告别边防,重回讲坛。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因守边有功,受到宋仁宗的重用,擢除枢密副使,后又任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荐有司到湖州“以先生之法为太学法”,将胡瑗的教学做法和经验用于太学。并奏请批准胡瑗、李觏到太学来任教(见《范仲淹全集》)。胡瑗被“召为诸王宫教授”。

庆历五年(1045),罢范仲淹参知政事职,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邠州。庆历新政改革失败,所有新政都被“沮止”,唯诏郡县都立学未废行。改革失败对胡瑗打击也是很大的,他以身体有病为由,恳请至杭州儿子处就养。于是以太子中舍殿中丞“致仕”,离开了京城。

纵观范仲淹与胡瑗的一生,范仲淹作为一个士大夫历经宦海浮沉,人品学问,文治武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公而忘私的伟大人格,都是封建社会为官的楷模,为后代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在泰州知遇胡瑗,携手共进,相得益彰,在历史上并各自成就其名。范仲淹对胡瑗知遇赏识、大力提携、用其所长,是胡瑗成为一代鸿儒的重要因素。

范仲淹与胡瑗之间的相互评价,见诸文字记载的不多。范仲淹对胡瑗有“志穷喷典,力行礼义。见在湖州郡学教授,聚徒百余人,不惟讲论经旨,著撰词业,而常教以孝悌,习以礼法,人人向善,闾里叹服”的评论(见《范仲淹全集》)。这对胡瑗德才的评价恰如其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之间的私人书信往来,尚未见诸史料,有待后人发掘与考证。胡瑗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成为宋初著名教育家,范仲淹功不可没。当然,这也与胡瑗的才能与个人努力分不开。胡瑗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对家乡泰州地区文教事业的传承和影响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