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潘国琴:泰州学派的民本思想
发布时间:2024-12-23 14:51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500年前,平民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派以地名,地以派闻。”泰州学派作为唯一以地方命名的儒学学派,形成了独特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所谓“百姓日用即道”,即百姓日用生活即道,符合百姓利益即道,满足百姓需求即道。泰州学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更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核心价值,观照现实,这一思想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活力。

聆听历史回声

泰州学派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学派”,创始人王艮被誉为“早期启蒙思潮先驱者”。明万历四年(1576),自称是王艮“私淑弟子”的泰州督学耿定向倡议,泰州(海宁)兵备副使程学博主持,百姓们捐资,兴建了专门祭祀祠堂,取名“崇儒”,以表达对学派宗师王艮的崇敬。万历六年(1578),王艮的儿子王襞在崇儒祠会讲百姓日用要义,每会五日,学者络绎不绝。王襞以崇儒祠嘱子之垣,子孙世守管理,勉其克绍家学。后经历多次修葺、扩建,到清嘉庆再次重修。在崇儒祠内部原有东中西三条轴线,中部为祠堂四进,东西部各有三进附属用房,后有园圃。1986年,崇儒祠经过大修,被改建成泰州学派纪念馆,馆名为当代哲学家侯外庐先生亲笔所题。崇儒祠历经四百多年,时时处处印证着“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核心。

《海陵竹枝词》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盛赞崇儒祠有“小桃源”之美誉。如今,泰式明清建筑玲珑精致,园内曲径回廊,修竹疏草,溪水清流,假山石桥,错落有致,拱月般围着王艮的一尊青石立像。王艮左手握书,右手作指点江山状,神采奕奕,他欣喜于数百年后的当下,市井琳琅、舟车辐辏,因为这无一不是“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遍地开花。

崇儒祠从历史深处走来,跟随先贤的步履,感悟这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身体力行地诠释和践行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从乡野到书院

安定书院坐落于泰州城西,创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 为北宋泰州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变迁,是江苏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此兴办泰州学堂,现为泰州中学老校区。

明嘉靖五年(1526),应泰州知州王臣(字瑶湖)邀请,王艮主持书院教事。在书院,王艮收下林春、张淳、李珠及族弟王栋等数十人为弟子,作《乐学歌》以发易简之旨,将儒学从文士之学变成“愚夫愚妇与之能行”的“百姓日用之学”。

王艮把讲学视为兴起人才、觉悟民众之大任,并以“万世师”自命的“狂者”风格以及从事平民教育、传道讲学而终身不入仕途的“气骨”悉心讲学,先后两次谢绝入朝做官的请求,并教导五个儿子“皆令志学,不事举子业”。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备受推崇,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开创“平民儒学”之风。凡有志向愿意习儒的人,不分老少贵贱,他都会倾囊相授。在游历天下教学时,他“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听讲的有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健将、行商坐贾、织妇耕夫乃至衣冠大盗。从嘉靖六年至十九年,王艮在安丰讲学达13年之久,从不懈怠。嘉靖十八年(1539),王艮已病魔缠身,然而“四方就学日益众。先生据榻讲论,不少厌倦”。

嘉靖四十四年(1565),安定书院颓败,泰州学派的传人耿定向聘请王艮之子王襞重新督建。隆庆元年(1567)五月,耿定向亲自来到泰州,祀王艮之像于安定书院,形成“东讲堂祀胡瑗、西讲堂祀王艮”的格局。

家族的传承弘扬

王艮、王栋和王襞并称“淮南三贤”,是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位于泰州姜堰区姜堰镇东后街的王氏宗祠为“三贤”的祀祠。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时有房屋7栋、21间。清嘉庆十九年(1814),王氏后人重修。

王氏宗祠是典型的明清泰式民居建筑,门厅上方嵌正楷阴刻黛色“王氏宗祠”石额一方,为明泰州州牧萧景训所题。从内部构造上看,厅堂一律坐北朝南,从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按一定的日照一进比一进高,设置排水口,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防火、防风等需求,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建筑风格上看,采取青砖、青瓦,既无雕梁画栋又无过多的精雕细刻,处处原汁原味,质朴自然。从建筑规制上看,严格遵守明朝关于庶民庐舍建筑的规制,采用“五架三间”制式,室内采用“五架七砌”。总的说来,王氏宗祠体现出朴素、简单、实用,也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平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院内坐落着一尊铜像,塑造了一位手执书卷的明代大儒,他就是泰州学派的“巨擘”——王栋。王栋是王艮的族弟,拜从伯兄王艮为师,学习“格物”之学。明隆庆六年(1572),王栋致仕归里。回乡时,他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但悦乐自如,创办归裁草堂,开门授徒,远近风动,信众日增。他与弟子讲学论道,闻者莫不服膺。归裁草堂大堂上挂有孔子像一幅,两侧有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这是对王栋的称赞,以及当时归裁草堂讲学盛况的点评。

王襞遵从父王艮遗嘱“不事举子业”,“毅然以师道自任”,开门授徒,拜其为师者日众,南京刑部员外郎李贽投其门下,可见声望隆盛。除讲学、办讲会之外,王襞还创立宗会,通过宗会“以联一家和睦之亲”,宣传宗族道德规范。老年以后,王襞勉其后代子孙“克绍家学”。

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泰州学派的学者们踟蹰于明王朝中叶的江淮腹地,绘出了一幅启蒙思想的长卷。

回望历史,仰望先贤。“百姓日用即道”,赋予了泰州学派“重民、安民、教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明体达用”的泰州城市文化精神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