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四微行动
《走进戴窑》之九:“米市小舟”何以成长为“产业巨轮”
发布时间:2024-11-15 10:27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兴化市戴窑镇是江苏省内最大的粮食加工中心,全国重要的稻米加工市场,稻米年加工能力700万吨。拥有国内先进的大米加工企业52家,包括规上企业3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6家。走近戴窑,但见车路河沿岸,米企林立,一条完整的稻米加工产业链在这里形成。三十多年时间,这个“米市小舟”逐步成长为“产业巨轮”,完成了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工业化历程。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秘籍”呢?

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生意经

  从发展历程来看,戴窑米业的发展经历了自发成市、米行、米厂、米企几个阶段。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民有了余粮,勤劳的小船船民,穿乡走巷,收集零散稻谷兑换大米,当地稻米交易逐渐活跃,戴窑的水上粮市便开始萌发。在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下,1991年戴窑建立水上粮市,村民们逐步把业务从简单的收购、销售拓展至稻米加工。新世纪,伴随市场化大潮,加上良好的营商环境,戴窑稻米加工产业快速成长,如雨后春笋一般,车路河沿岸逐步建起数十家大大小小米厂。

  稻米加工是一个微利薄利产业。据戴窑稻米行业协会同志介绍,大米经过加工包装,批发销售价每斤在2.2至2.3元,利润每斤仅三四分钱,企业还要承受稻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当地人将稻米加工戏称“米虱子”,像是在针尖上削铁,鸡爪上剥肉,行业利润低微。但勤劳的戴窑人靠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智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将一个微利产业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戴窑人的努力与艰辛。

紧跟市场、打造品牌的创业路

  稻米加工规模形成后,在戴窑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米企紧跟市场需求,稳步推动装备升级、规模扩张和品牌推广,多数米企由传统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规模企业。企业及时更新加工装备,新上标准化生产线,淘汰老设备,实现自动灌装、自动吸袋,在线计量、在线运输入仓,实现了大米加工流水线自动化生产。与此同时,企业还从传统的采购加工环节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向上游进入稻米种植、仓储行业,向下游则进入产品深加工及副品产开发。据介绍,稻谷加工成大米,产生的米糠在8%左右、稻壳在14%左右。米企将其加工销售,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山连山食品上马水磨粉生产线,从糯米到水磨粉,每吨获利五六百元,再由水磨粉加工成水晶汤圆可获得更高附加值。光明天成米业、贤人米业等骨干企业成长为集基地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专营公司。

  当地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大力引导企业创立品牌。如今,已形成“老娘舅”“贤人”“板桥”“祥兴”“壮禾”“野里河”“仙莲”“天堂雪”等自有品牌。“苏冠”牌大米被认证为“江苏精品”,“兴化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少企业还利用电商直销、品牌店、大型超市等途径,走上中高端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品牌经营,不仅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还增强了市场对戴窑米企的认同。

精明强干、热心公益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在市场中滚爬摔打,一批戴窑企业家成长起来。万家福米业董事长戴友华,白手起家,从贩卖冰棍开始,凭借勤奋和智慧,利用市场机遇,建立起自己的米业公司,成为乡镇龙头企业的领头人。“贤人”米企的董事长成凤彩,“半边天”接手一家村办企业,凭着不服输的韧劲,“人有我优”的信念,从一个外行人变成米业行家里手。更可贵的是,她还热心社会事业,每年为留守、困境儿童捐款,赞助“兴好有你”等公益项目,用“大爱”回报乡邻与社会,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光明天成米业的董事长黄连根,从经营木材到销售大米包装材料,再转型到大米经营,并建立自己的米厂,在发展中不断成长。他还通过股权激励,带动管理团队与员工共同致富,企业做得红红火火。

  在与戴窑米企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专业精神。从仓储生产加工到产品包装设计,从米质提升到稻种培植优化,从市场开拓到网络营销,从消费升级到个性化产品开发等等,他们都能专业而深刻地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可见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它让一批“离田上岸”的普通农民也能成长为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定的创业信念,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岗位,也在广阔的市场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也相信,在这样一批企业家的带领下,戴窑大米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