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四微行动
《走进戴窑》之四:稻香满镇:戴窑镇的稻米加工传奇
发布时间:2024-10-21 09:43 信息来源:李占国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兴化市东部,有一个小镇,它的稻米年加工能力高达700万吨,比2023年日本全年大米产量的661万吨还要多。这个小镇,就是戴窑镇,一个稻米飘香的地方,一个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稻米加工业重镇。

  漫步在穿镇而过的车路河边,仿佛可以听到稻谷在现代化设备中欢快跳跃,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稻谷,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华丽转身,化作“老娘舅”“贤人”“板桥”等知名品牌的大米,走进千家万户,温暖人心。

稻香四溢,产业兴镇

  戴窑镇,地处兴化市、东台市、大丰区三市(区)交界,镇域面积100.4平方千米,人口约6.8万人。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戴窑镇现有加工企业5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6家、市级17家,规上企业40家,企业数量约占兴化市的八成,泰州市的七成。稻米加工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约占兴化市的九成,泰州市的八成。

历史积淀,文化赋能

  戴窑镇的稻米产业并非一蹴而就,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其根源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水稻栽培技艺。戴窑镇作为兴化稻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稻米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对这一悠久历史的传承与创新。戴窑镇稻米产业形成于1991年,兴盛于2013年。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完成了升级改造,戴窑镇逐渐形成了兴化市乃至泰州市的重要稻米加工基地。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近年来,戴窑镇积极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号召,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稻米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和先进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光明天成、万家福米业等龙头企业,稻米加工不再是简单的去皮去壳,全自动的生产线,智能化的包装设备,让稻米的加工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稻米研发中心、稻米检验检测中心、稻米交易分中心、稻米物流中心“四大中心”相继挂牌运营,为稻米加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协会引领,标准先行

  为了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升级,戴窑镇成立了戴窑稻米行业协会。协会不仅制定了“戴窑大米”的行业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标准,还为大中小企业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大企业注重提升装备水平、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中等企业则专注于生产加工功能米,打造特色大米品牌;小企业则向大米深加工转型,打造精深产品品牌。这种分层次的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稻米加工产业的良性发展。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依托稻米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大力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中高端稻米原粮基地,发展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同时,通过发展稻米加工和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员就地创业就业,据统计,当地在米业公司、包装企业上班的有3000多人,各类经纪人及经营下游产品的人员也有数百人,产线工人的年收入近10万元。

  戴窑镇的稻米加工产业,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稻穗,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也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在这里,每一粒稻米都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戴窑镇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