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淄博,一个凭借特色烧烤火爆出圈的工业城市。自从2008年研究生毕业到泰州工作,一晃,我已经离开故乡17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越来越近,故乡却越来越远。尽管如此,每年我都要回老家过年,因为那里有亲人的牵挂、友人的思念,还有儿时的味道。走得越远,品尝的美食越多,我愈发怀念起故乡那独特而隽永的滋味。 过了小年,淄博的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油”。所谓“过油”,就是炸制各种年货,如炸肉、炸带鱼、炸豆腐、炸丸子、炸藕盒、炸山药、炸地瓜等,为春节祭祀和款待宾客做准备。“过油”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哦,往往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 起锅烧油,油热后,将裹上鸡蛋液的肉丸子放入锅中,随着“滋啦滋啦”的声音,肉丸子逐渐变成金黄色,香气扑鼻而来。我围着灶台,眼巴巴地盯着锅里圆鼓鼓的肉丸子,一遍又一遍地问父亲:“好了吗?好了吗?”当热气腾腾的肉丸子一出锅,我便急不可耐地抓起一个塞入嘴中,边咀嚼边欢呼:“太美味了!太过瘾了!真希望每天都能享受这‘过油’的乐趣!” 傍晚时分,最后一锅过油菜也炸好了,忙碌了一天的父亲终于坐下来休息。他从堆满过油菜的竹筐中精心挑选了几样,缓缓斟满一杯白酒,轻轻抿了一口,随后夹起一筷子过油菜送入口中,双眼微微眯起,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惬意。后来我才知道,“过油”其实是“过有”的谐音,寓意“过油过油,越过越有”。这不仅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智慧和生活哲理。 酥锅是淄博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尤其是对于博山人来说,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过年家家都要做酥锅,仿佛没有酥锅就不算过年。孩提时代,每逢新春佳节,姥爷必至,亲手烹制那令人垂涎的酥锅。他先是在锅底放几把陶瓷汤匙,然后铺上一层大白菜叶,放上五花肉、猪蹄和调料包,再铺一层大白菜叶,放上海带、莲藕……如此一层辅料一层主料,将准备好的所有食材一一放入锅内。 姥爷一边摆放食材,一边和我们姊妹三个聊天:“你们知道酥锅的由来吗?” “当然啦,民间流传着好多种说法呢。”姥爷笑着,故意卖关子。在我们一顿猛夸后,娓娓道来。 一种说法是苏小妹始创。相传北宋年间,大文学家苏轼携家人从杭州转任山东诸城,途经颜神地区(今淄博市博山区)购置陶瓷器皿时,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受当地窑工用砂锅炖菜的启发,将白菜、豆腐、海带、鱼、肉等食材分层摆放在砂锅中,经过长时间炖煮,菜肴酥烂可口,香气扑鼻。苏东坡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将其命名为“苏锅”。后来,因食材经过长时间的文火焖煮变得酥烂,人们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将这道菜改名为“酥锅”。 另一种说法是窑工始创。博山自古以来就是陶瓷产地,窑工们为了方便,常将剩菜剩饭放入砂锅中,利用窑炉的余火慢炖。这种炖煮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能让食材充分入味,最终形成了酥锅的雏形。后来,这种烹饪方法逐渐被当地百姓接受并改良,成为博山的特色美食。 一菜一故事。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酥锅最大的特色是原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搭配。若有客至,主人便会满怀热情地端上一盘香气四溢的酥锅,笑道:“来来来,尝尝俺家的酥锅,保管让你回味无穷!” 自姥爷去世后,我再难品尝到那份蕴含亲情与回忆的美味了。
山东人大概是最喜欢吃饺子的了。过年过节、大事喜事都要吃饺子。俗话说得好:“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饺子就蒜,生活灿烂;饺子就醋,工作进步;饺子就葱,事业成功。”可见山东人对饺子的热爱。 在山东,饺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叫法,如“扁食”“包子”“古扎”等。如果一个淄博人对你说:“咱们包包子吃吧。”一定是指包饺子,而不是蒸包子。 山东饺子馅料繁多,细分之下可达百余种,日常所食亦有数十种之多。从地域上可分为“沿海派”和“内陆派”两个派别。沿海派以海鲜水饺著称,巧妙融入五花肉或鲜嫩韭菜,造就皮薄馅丰、滑爽不腻、鲜香扑鼻的佳肴;而内陆派则精于以白菜、韭菜、芹菜等本土蔬果为基,或佐以醇香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糜,或配以清新鸡蛋、柔韧粉丝、细腻豆腐等素食,每种馅料皆蕴含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与独特风味。 山东人包饺子和泰州人不一样,是自己和面擀皮儿。为了让我好好解解馋,大姐专门为我准备了丰盛的饺子宴。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面粉香,大姐娴熟地擀好一个个圆圆薄薄的饺子皮,我和大姐夫、两个外甥女,争先恐后地拿起饺子皮,用勺子舀上馅料包起饺子来。小外甥女因为馅料放得太多,饺子皮合不拢,馅料漏了出来,急得直挠头。窗外寒风凛冽,屋内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暖黄色的灯光撒落下来,渐渐地,我的视线变得模糊,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除夕,我们姊妹三个和母亲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父亲则在厨房烧水下饺子。咕噜咕噜,我仿佛听到了水开的声音…… 一转眼,母亲已经离开十多年了。如今的我,虽已熟练掌握和面、调馅、包饺子的技艺,但那饺子中蕴含的滋味,却总不及母亲亲手所做的一丝一毫。尽管回家过年无法重现儿时的场景,但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往昔的岁月。故乡的情结,是那飘香四溢的饭菜,是那熟悉的街坊,是那悠久的传统,是那土生土长的气息。时光荏苒,春节团圆的那份喜悦与温馨始终如一,而我们,则由往昔幸福的享受者,悄然转变为幸福的播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