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泰州研究
泰州共同富裕的路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4-06-20 11:57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效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富有泰州特色的实现路径,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以推进共同富裕的扎实举措和过硬成果,锚定“强富美高”总目标,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现实基础

建市以来,泰州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是江苏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板块,民营经济活、民富程度高,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备了较好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6年—2023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千亿元、5千亿元、6千亿元三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1.6个、1.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2023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731.66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2629.88亿元;泰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顺利实现9万元到14万元“六级跳”。短短8年间,从2016年的88330元起不断攀升,到2023年的149383元,比2016年增长了61053元/人,排在全国25位,为中国富裕城市;财力稳步增长。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6年的327.6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439.7亿元,增长了112.1亿元。

二是区域发展较为均衡

衡量财富区域分布情况,称为区域极差。通过一座城市人均GDP的最高、最低区县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2023年,泰州人均GDP最高的区县是高港区,为24.68万元;最低的是兴化市,为10.29万元,区域极差为2.40,比全国极差少2.18,优于苏州、无锡、南京等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区域发展均衡,真正实现了全域富裕。同时,与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相比较,泰州房价低,基尼系数小,财富的阶层分布相对合理。

三是城乡极差进一步缩小

衡量财富城乡分布情况,称为城乡极差。通过一座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2023年,泰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960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城乡极差由2016年的2.06缩小至1.87,城乡极差进一步缩小,比全国城乡极差少0.57,排在长三角中心区27城市的17位,优于南通、南京等城市。

四是富民优先目标初步实现

“十四五”初期以来,泰州始终将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将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各项民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到目前为止,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内,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255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比2011年翻了一番,排名全省第七位,比全国高10037元。居民生活富足,城乡共同富裕逐步实现,恩格尔系数常年保持在30%以下。同时,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比达到73.8%,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

二、制约因素

与苏南、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泰州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在解决收入、地区、城乡“三大差距”上仍存在短板弱项,与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

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下游,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居全省第9位、第8位,人均GDP位居苏南、苏中末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9名;产业集聚度不高,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偏弱,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不够。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产出多但转化应用难;园区载体功能有待提升,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数量不多,新动能新优势尚未形成,部分指标未达预期;对外开放经济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引进外资质量不高,对外贸易规模仍然不大,2023年进出口总额1344.4亿元,只占全省的2.6%。

二是民富程度上与浙江及苏南等地差距明显

虽然泰州市城乡极差1.87,低于长三角设定的2.2的标准,但是2023年泰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55万元,仅居全省第七。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04元,而同期的苏州(82989元)、绍兴(80392元)超过8万元,无锡(76644元)、嘉兴(75909元)、舟山(76435元)、湖州(74400元)都超过7万元;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泰州2023年刚刚突破3万元,同样也无法与苏南、浙江地市接近5万元的收入相提并论。

三是城镇化率不高城镇化进程不快

城镇化被认为是改善国民收入结构、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途径。2023年,泰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08%,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居长三角41个城市的19位、全省的第8位,低于全省4.96个百分点。10年来,泰州城镇化率提高10.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014个百分点,而全省这10年城镇化率提高了13.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322个百分点。

四是影响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不足,区位优势发挥不充分,营商环境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商贸、文化、科创、人才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强;民生工作还需加强,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就业质量不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高品质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社会治理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环境风险时有暴露,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隐患,社会治理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实现路径

推进共同富裕,是致力民生、聚力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泰州要巩固均衡发展的比较优势,在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走出一条有泰州特点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泰州路径

着力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聚焦“1+4”主导产业,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强链”,围绕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补链”,围绕拓展产业覆盖面和价值端“延链”,分行业做好产业链战略设计,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价值。以牵头组建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为契机,积极主动牵头开展大健康、船舶等领域战略合作,完善协同政策,推动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和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高质量、多层次的协同发展。

着力深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机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提高政策覆盖度、精准度;加快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搭建本土企业离岸研发平台,挖掘更多符合泰州产业发展方向的市外龙头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入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泰州落地产业化;强化科创项目招引,加快科创资源集聚,为泰州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到2030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的目标。

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苏之中”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降低物流等要素成本,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大市场”和全国运输“大循环”。进一步建强开发园区、港口等重要载体,办好医药博览会等重大国际会展,打造更高层次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全力以赴拼抢外资,加快落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政策,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推进重点在谈外资项目快注册、快落地。千方百计稳定出口,鼓励支持企业更大力度走出去拓市场,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一批省级出口品牌和跨境电商出海品牌,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努力把泰州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高质量供给、高效率流通、高标准市场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集聚高端要素、承接优质产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链接。

二是不断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泰州经验

推动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着力构建“中心集聚、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着眼融入长三角、立足全市大统筹,以蓝绿交织、和谐自然为方向,以促进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化布局为重点,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保持跨江融合发展先发优势,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加快接轨沪宁、融入苏南步伐。

创新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按照空间融合、功能集聚、分工有序的原则,构建“一主两副、一带四轴”的总体发展格局。坚持“市区一体、两区融合、三泰同城”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坚持先聚合再辐射、先重点再一般,做强核心功能,打造“城市客厅”,以功能“高峰”撑起发展“高原”,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一轴三极三城”新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眼市域一体化发展,形成1小时市域交通圈、中心城市至各县级节点“半小时通行圈”,同时面向融入长三角和全国运输大循环,以高铁高速、城际轨道交通和港口集疏运体系为主,加快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强镇兴村富民行动,组织开展第二批先行市(区)、中心镇、示范村创建,持续抓好农村“三乱”整治,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紧扣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在“土特产”上下功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打造预制菜、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产业链,推动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到2030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90%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的泰州样板

着力加快美丽泰州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认真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六大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泰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深入推进美丽泰州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推动实施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建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美丽江苏泰州样板、长三角生态“后花园”。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做好富民、惠民、安民文章。坚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富民的着力点放在产业的壮大提升上,放在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上,以此带动高层次就业,实现高水平收入。在此基础上,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教育、医疗、“一老一幼”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让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更有获得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四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环境,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泰州示范

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以祥泰行动为统领,持续深化“精网微格”工程,持续巩固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合格城市创建成果,推动网络+网格“双网融合”发展,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快推进治理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的泰州实践,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等制度,确保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全省市域社会治理样板区。

着力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着眼讲政治、讲大局,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完善国家安全责任制“管总”,风险防控四项机制、重点领域协调机制“保畅”,党政领导挂钩“三个一” 等机制“支撑”的制度体系,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房地产、金融等各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万人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保持全省领先,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

五是全力建设文化强市,构筑精神自信自强的泰州高地

加强文化事业大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用“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进泰州学派、梅兰芳、里下河文学、郑板桥四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创新转化,全面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传承和展示江淮文化、三水古郡、泰州精神的多彩运河。精心组织梅兰芳艺术节、“百梅争艳”戏曲汇,推进泰州梅兰芳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放大“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影响力。积极推进海军文化园建设,全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地标、全国唯一的人民海军文化溯源地。充分放大“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持续做强泰州学派影响力,办好里下河文学研讨会,评好“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把泰州打造成为水城一体、形神兼备、古今辉映的文化名城。

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发展。坚持深度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资源整合,突出品牌创建,突出政策引导,深化文旅融合,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