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泰州研究
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4-01-03 15:2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网格化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尤其在关键时刻,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无疑是最务实、最管用、最托底的途径之一。城市社区网格员作为开展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肩负着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协助民生服务等相关职责,网格员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质量和效能。为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2022年,市委政法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制定出台《泰州市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一格一员”的原则,以公开招聘为主,退休返聘、转隶、退伍安置为辅,全域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员专职化建设。城市社区网格员专职化工作推进一年以来,我们清晰地看到网格管理更加规范、网格运行更加高效、网格服务更加精细。


一、队伍基本情况

  今年网格优化调整后,以300户左右为标准,全市现有城市综合网格2543个。目前,共配备网格员2408名,缺岗135名(其中,泰兴市、兴化市各缺岗63名,姜堰区缺岗9名)。缺岗的主要原因是专职网格员离职后尚未完成补录或新增城市网格人员未配备到位。

  目前在岗的2408名网格员中,公开招聘的1573名,占65.3%;由社区“两委”人员转隶的199名,占8.3%;由社区其他工作人员转隶的550名,占22.8%;由协辅人员转隶的38名,占1.6%;退休返聘人员48名,占2.0%。其中兴化市(232名)、海陵区(555名,含14名退休返聘人员)全部采取公开招聘方式选聘。

  从年龄分布来看,网格员的年龄以35岁及以下为主,共1670名,占69.4%;36至50岁的593名,占24.6%;50岁以上的145名,占6.0%。网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网格员年龄大、精力不足的状况,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了朝气与活力。从学历分布来看,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分别占比34.0%和55.7%;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仅占9.9%;研究生8名,占比0.3%。专职化建设后,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二、网格员队伍建设情况

着眼建章立制,夯实网格治理基础

  一是制定“三张清单”。聚焦平安稳定的主责主业,提出“巡办分离”的原则,明确网格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查走访、发现问题,事件办理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各市(区)编制个性化网格事项清单、负面清单、网格员日常清单,严格准入机制,未经许可的事项一律不得交由网格承担,给基层网格工作设定了路标、指明了方向,推动网格工作更加规范、加快提升。二是完善工作平台。全市统一应用“泰治理”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网格员统一使用“泰治理”APP采集信息,实现“一次采集、一键录入、自动关联”。打通“泰治理”、视联网指挥系统、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实现网格事项联勤联动、闭环处置。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市指挥中心每年出台《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要点》《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考核细则》,明确各层级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对网格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市(区)均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网格员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评先评优、职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


图片


突出示范引领,激发网格队伍活力

  一是提质塑能,提升工作能力。依托网格学院举办全市网格员业务骨干培训班,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业务专家,围绕矛盾隐患排查、重点人员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内容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人员及网格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畅通渠道,点燃工作热情。根据《泰州市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优秀专职网格员可作为村(社区)“两委”成员后备力量培养发展,打通网格员晋升的渠道,进一步拓展网格员职业发展空间,昂扬网格员干事创业的斗志。三是评先评优,弘扬榜样力量。每年开展市级、区级“最美网格员”评选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发起投票,宣传网格员典型事迹,增强网格员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持续调动网格员工作的积极性。2023年度共评选“泰州最美网格员”30名,网络投票9.5万票,访问量达28.8万人次。


图片


围绕主责主业,抓实网格实战效能

  一是聚焦源头防控,推进“铁脚板+大数据”滚动摸排。将风险防范作为第一职责,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工作优势,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矛盾纠纷排查,积极做好重要场所、重点人员巡查走访,做到“风险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隐患在网格消除”。二是聚焦公共安全,推进“网格+警格”深度融合。扎实推进“警网融合”,建立网格员、社区民警双向职责任务清单,全市7066个综合网格与820个警格、939名社区民警、1810名辅警一一对应,依托网格触角支撑,发挥警格专业优势,实现警务力量与网格力量的融合互补。三是聚焦精细服务,推进“线上+线下”阵地建设。线上,搭建1.1万个网格服务微信群,畅通双向联系渠道,为网格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及时梳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线下,各地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利用闲置用房、核酸小屋、物业用房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网格工作站建设,打造网格工作落脚点、社情民意收集点、矛盾纠纷调解点、共商共建议事点、增进感情联络点,促进责任入“格”、服务升“格”。


图片


三、存在的问题

在网格员方面

  能力素质不扎实制约了实战效能的有效发挥。公开招聘的网格员整体上虽然学历素质大幅提升、年轻充满活力,但是工作时间较短,在矛盾纠纷化解、问题隐患排查处置、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具体业务工作上缺乏经验。网格员与群众沟通时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面对群众诉求缺乏共情意识,特别是城市社区,“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的问题较为突出。转隶的网格员对网格化工作认知不足,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缺乏深入研究。部分网格员上报信息多为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浅层问题,没有真正发挥“铁脚板”作用发现网格内的问题和风险。


在市(区)中心层面

  队伍管理不规范制约了网格工作的长效运行。面对部分网格员流失的客观情况,各地尚未形成及时有效的人员补充机制,导致工作出现空格和缺口,未有专职人员替补。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之前的边界不清晰,由社区工作者转隶的专职网格员,特别是由“两委”成员转隶的,并未真正脱离社区工作,仍然负责某一项或多项条线工作,致使其“入不了网、沉不了格”。较低的工资标准让网格员很难将其当做长期发展的事业,而是作为跳板获取工作阅历和经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在横向部门方面

  联动机制不顺畅制约了工作合力的形成。一些部门工作“进网格”,仅仅是把工作任务摊派到网格,但相应的人力、经费并未下沉基层,实际工作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一些部门对网格缺乏准确的认知和参与配合网格工作的主动意识,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数据无法进行实时交换更新,网格员工作存在被动性和滞后性,常常事倍功半。


图片


四、对策和建议

  各地要把网格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重要抓手,将其纳入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制定网格员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职业化为重点,着力推动网格员队伍结构、履职能力、激励机制、工作效能建设,高标准打造素质过硬、凝聚力强、业务精通的实战型网格员队伍。


图片


以“专”为先,促队伍结构“优”

  一要配强网格力量。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分批次公开招聘或者转隶富余的协辅人员、编外人员等方式,逐步替换由社区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两委”成员转隶的网格员,进一步推进网格员专职化建设。要完善补录机制,加快对人员缺岗的网格进行力量补充,确保网格工作不脱节、网格事项不漏管。探索应用“蜂巢”管理模式,相邻网格交互渗透,一旦出现空格,周围网格可以短暂承担其部分工作。二要完善日常管理。要建立健全网格员日常工作制度,探索推行网格员错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机制,推动网格员工作从“固定工作时间”向责任清单下的“弹性工作时间”转变,从“坐等群众上门”向“主动服务群众”转变,利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进行走访服务,确保网格员真上门、真走访、真服务,网格工作基础扎实、数据鲜活、服务到位。三要优化考核模式。各地要加强对网格员的考核力度,建立分级分类考核与量化考核并行的监督考核体系,督促网格员履职尽责。建立网格员退出机制,通过群众评议和组织评议、街道评议与职能部门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考核不合格、能力素质偏低、群众不满意的网格员根据管理办法予以教育、解聘,督促和激励网格队伍快速成长,确保网格员队伍整体素质高、能力好、责任心强。


以“精”为标,促履职能力“强”

  一要强化思想教育。网格员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工作的核心就是为民服务,这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能水平,更需要强烈的职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格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格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网格员牢固树立为民情怀,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扎根基层克艰克难,踏踏实实做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二要强化业务培训。加强网格员队伍的岗前培训和职业轮训,各地要利用网格学院和“泰治理”等平台,分批次分层级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定期邀请相关行业部门给予业务培训指导,切实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要着重提高网格员服务群众的本领与水平,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要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平时锻炼、适时演练、战时磨练等路径,开展网格员技能大比武、知识竞赛、实战演练等活动,营造网格员比学习、赛业务、促提升、强技能的浓厚氛围,提高网格员参与网格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网格队伍“平战转化”条件下的应急联防、联控、联动工作能力,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进”为要,促激励机制“全”

  一是表彰先进典型。持续开展“最美网格员”“网格之星”等评选活动,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媒体资源,加大城市社区网格员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网格员的了解与社会认同感,从而为网格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拓宽晋升空间。加大从优秀专职网格员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积极推荐参加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劳动模范评选。探索建立全面的晋升评分标准,对于学历、专业、履职情况、考核等级分别赋分,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建立网格员晋升机制,让网格员工作有劲头、有盼头,提高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积极主动与组织部、民政局等部门对接,打破发展平台的限制,对于优秀社区网格员破格入编,或者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用人考试中增设专门的岗位,或对满足基层服务年限的社区网格员放宽录用标准。三是落实待遇保障。按照“统一投入、分级负担、逐步增长、保障有力”的原则,将社区网格员薪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严格落实网格员工资、补贴、“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确保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同工同酬,并落实薪酬正向增长激励机制。发挥绩效奖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考核拉开绩效奖励差距,全力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


以“治”为准,促工作效能“高”

  一要聚焦主责主业。要厘清网格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让网格员有时间、有精力沉网入格开展走访,全面掌握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情况。要以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为主抓手,紧盯重点部位、重点群体、重点人员,逐一落实包保稳控措施,勤于观察、善于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着力把矛盾风险控制在当地、化解在网格,确保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二要推进多元共治。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各有关部门将相应资源下沉到村(社区)和网格,形成上下协同、整体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持续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等活动,推动建立由网格员、社区民警、三官一律、志愿者等相对固定的多元共治队伍,改变目前网格员一人包办网格内一切的现状,减轻网格员工作压力,推动解决基层各类“疑难杂症”。三要强化职业支撑。一方面,要统一服装、标志、编码、证件等硬件的配备,以统一的身份开展信息采集和公共服务工作,提高居民对网格员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促进网格员顺利履职。另一方面,要坚持数据赋能,加强对网格系统内现有数据的深度应用,依托数据模型开展月度工作态势分析,及时感知各类风险,精准化指导网格员开展信息采集和问题隐患排查。


作者分别为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副主任;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九级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