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泰州研究
抢抓“大桥经济”机遇 打造区域发展“黄金通道”
发布时间:2024-07-08 14:1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三种方式于一体的过江通道。大桥全长10.03公里,其中公铁合建段长5299.2米,创下了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的世界纪录。2019年1月9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6月9日,大桥主航道桥顺利合龙,实现全线贯通。预计2025年上半年验收通车,通车后泰兴和常州之间的公路通行时间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泰兴和上海之间的铁路通行时间也将在1小时以内。常泰长江大桥的建成对完善区域路网布局,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调发展,服务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泰兴而言,常泰大桥的开通将弥补泰兴缺少全天候快速过江通道的短板,推动泰兴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上海大都市圈,充分接受苏南、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实现跨江融合发展。

一、“大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经济。江河意味着资源、机遇和发展空间,大桥则是联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经济动脉。大桥作为连接区域的枢纽,已不仅是传统意义的交通建筑,更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黄金通道”,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大桥经济”。  

(一)“大桥经济”的基本定义

  所谓大桥经济,就是指抓住跨海(江)大桥建设之机,充分利用大桥对区域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等影响力,带动产业集聚,放大大桥建设的积极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在我国,“大桥经济”的提法最早始于江苏润扬大桥。2001年8月29日,《扬子晚报》在报道这座大桥时使用了“大桥经济”一词。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期间,“大桥经济”的概念被人们广泛使用。此后,“大桥经济”成为热门词汇,广泛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媒体新闻报道中。

(二)“大桥经济”的主要特征

  大桥经济主要特征包括开放性、互动性、竞争性和阶段性。开放性是指大桥将直接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实现资源要素更大程度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互动性是指大桥将推动两岸南北共济、东西互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竞争性是指大桥建成后,除了会带动区域合作,也不可避免加剧区域竞争。阶段性则是指大桥建设期间的5年,是大桥经济的应对准备期;建成后的10-20年时间,是融合发展期;最后是成型稳定期,经济社会将实现长期繁荣。

(三)大桥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世界上很多发达城市都是依江傍海迅速发展起来的。韩国的汉城跨越汉江两岸,24座跨江大桥把汉城两岸融为一体,经济由此迅速发展,成为韩国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英国泰晤士河、德国莱茵河和法国塞纳河等江河两岸也依托大桥,走出一批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大桥建设通车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1.苏通长江大桥助力南通实现经济追赶。20世纪80年代,南通与苏州、无锡和常州一起被称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四小虎”,后由于长江阻隔、南北不通,发展逐渐落后。进入新世纪,南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建成苏通长江大桥,正式纳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自此乘着“大桥经济”东风踏步前进。南通立足建设“北上海”“新苏南”,接连建成崇启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过江通道,充分发挥空间广阔、要素成本低的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红利”,10多年来引进的万亿项目资金七成来自苏南和上海,经济总量15年连跨9个千亿级台阶、突破万亿,成为江苏省第四个迈入万亿级俱乐部的城市。

  2.杭州湾跨海大桥“拉”起宁波前湾新区。10年前,宁波前湾新区只是一片以养殖、晒盐等为主的滩涂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让这里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先后引进各类产业项目超800个,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全国30强,成为吸引和承载长三角区域特别是上海先进生产要素、优质产业资源和高端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大桥通车后,伴随着车辆穿梭,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位于南岸“桥头堡”的前湾新区应运而生。2021年,宁波前湾新区揭牌成立。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9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34.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1.2亿元。与12年前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6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8倍,财政总收入增加17倍。前湾新区一跃成为长三角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3.江阴长江大桥推动靖江进入跨越式发展。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后,靖江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52.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41亿元,增速从1996年的5.2%增长到2010年的15.1%,且2004年至2010年期间,一直保持14.2%以上的增速,2007年达到最高增速17.8%。江阴大桥建成的10年中,靖江聚集了众多外来资本。2003—2010年期间靖江引进外资总额10.27亿美元,是1983—2002年期间的近5倍。2003年,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十年中,园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到2013年底,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可以说,靖江在江阴大桥建成的近10年内,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尽管,近年来各地立体交通网的发展,使靖江失去了长江大桥的交通优势,但靖江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8.79亿,同比增速7.5%。人均GDP为196192元,同比增速7.5%,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的入门基准线—14.4万元,与全国最高人均GDP城市第5名(19.61万元)的榆林基本持平。

  一座大桥,改变一座城。交通格局的“革命性变化”,带来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苏中与上海、苏南等地区之间形成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跨江大融合,建设跨江大桥是首要任务。

二、常泰长江大桥开通给泰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能带来以下几点机遇:

  一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加强经济开发合作。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弥补了泰兴没有全天候快速过江通道的劣势,优化了江苏南北向交通格局。常泰长江大桥建成以后,从泰兴市区驾车过江仅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苏南地区。如果选择搭乘城际铁路经由常泰长江大桥到上海地区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使得泰兴真正意义上融入到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实现“一桥连三市”,使泰兴、常州与无锡三个城市进入了真正“同城化”时代,更加有利于三市居民生活上的交流和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尤其为泰兴“零距离”对接苏南经济圈、全面融入苏南方阵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泰兴由此成为泰州地区乃至整个苏北地区连接苏南和上海的枢纽城市。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模式转变。泰兴可以凭借更为丰富的土地人力成本,吸引苏南、上海等地企业入驻泰兴,进而发展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提高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同时利用苏南、上海等经济发展发达地区的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的溢出效应,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应用到泰兴市产业发展与不断转型中来。此外,泰兴市还可以利用苏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产品及原料市场的快速增长来提升发展的腹地与空间,打造为苏北与苏南产业融合的桥头堡、排头兵。

  同时,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也带来一些挑战:

  一是区域能级差距比较明显,资源虹吸效应扩大。尽管泰兴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但与苏南相比,经济规模、产出效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交通条件、城市功能、人文环境、教育医疗等相较于苏南城市也相对一般,每年人口持续呈现净流出趋势,泰兴城市面临着走向收缩型城市的风险,大桥通车将可能进一步提升这一风险,虹桥可能不但享受不到大桥经济带来的产业融合红利,还会面临因交通便捷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被大桥南部地区虹吸的困境。

  二是产业竞争优势尚显不足,出现“南冷北热”局面。一方面,泰兴市化工、医药、机电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较大,特别是化工产业占据全市半壁江山,全市经济对其依赖度较高,其他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集聚度还不够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显得后劲不足,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体化背景下跨江融合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苏南、苏中各地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各自形成的主导产业大致相同,如化工、通用设备、电器机械等大类也都是泰兴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泰兴市大力培育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是苏南各县市的重点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弊端。在“南强北弱”“南冷北热”的形势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寻找“共赢”发展模式,提升泰兴市产业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三、泰兴迈入“大桥经济”时代的对策与建议

  常泰长江大桥竣工在即,泰兴与常州两地的交通格局迎来了新的变革。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弥补了轮渡和泰州大桥的过江短板,更成为了连接两地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纽带,为同城化交通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们需全面规划、积极布局,确保泰兴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一)完善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助力区域融合发展

  要依托长三角、链接中上游,统筹推进过江通道、高速、高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城市交通多层次联动。要以大桥为线,连线成面,加快如常高速(目前主要推进黄桥至泰兴段)、京沪高速广陵枢纽至靖江枢纽段扩建工程,探索建设常泰大桥与泰兴市区、黄桥镇的快速路,形成辐射更广的交通网络。应提前布局谋划公共交通,如市际BRT公交,积极开展市际轻轨研究,着力推动建设泰州和常州轻轨交通网络可行性论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岸线资源,加快六圩港、七圩港内港池及重装码头建设,提升大型成套设备、重型装备货运中转能力。加快推进港口对外开放,整合长三角大宗商品、冷链物流资源,探索与国际港口和航运专业组织的合作,组织港口物流、航运金融、航运信息等深度融合,鼓励支持港口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智能港口建设、新造船和港口信息管理。推进港口服务便利化,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通泰兴虹桥港“大通关”模式,实现江海大联运。

(二)优化发展布局,错位竞争构建互补产业体系

  泰兴与常州的特色或主导产业既有重合也有不同,双方应充分突出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加强跨地合作、跨区合作、跨园合作,推进形成“增长极+大通道”新发展格局。当前,泰兴的特色产业有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医药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常州的特色产业有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六大产业,其中的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是双方共同的特色产业,因此,泰兴要放大在医药产业、船舶制造业、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积极与常州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对话平台,研究制订跨江联动开发政策,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要素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

(三)增进人民福祉,民生工程擦亮幸福泰兴底色

  大桥的建成给泰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泰兴面临着常州的人口虹吸,泰兴要不断擦亮民生底色,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从宜居角度来看,要推动完善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业务,如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在区域内探索实行互认互贷;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等。从宜业角度来看,在做好产业错位发展的同时,要完善产业转移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例如苏州在过去几十年不仅没有被上海虹吸成“贫困区”,反而发展成了全国排名前列的发达地区,因此泰兴应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工作,与苏南共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让区域求职招聘实现一体化;健全创业资源集聚平台,服务好市场主体,让区域创新创业者实现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