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本刊特稿
围绕“四心” 深入推进泰州乡村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1-10 11:12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泰州必须强化思想认识、创新治理理念、加快改革力度,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良序善治。

图片

一、乡村治理现状

  近年来,泰州以实现善治乡村为目标,以完善制度机制为着力点,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推动“三网合一”

  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治理“一张网”,将分布在全市各线条部门的综治网格、党建网格、服务网格全部归并至“网”内,以统一网格规划、统一资源整合、统一人员配备、统一信息采集、统一服务标准的“五统一”为基准,构建全市域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目前,泰州全要素网格覆盖面达100%,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治理“一网尽收”“一网通办”。

促进“三治融合”

  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核心主体和基层自治组织、村民和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推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般事项“两委”研究、小型事务协商解决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即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创新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推进“三微治理”

  开展“微官微权微腐败”专项治理,通过开展基层问题线索“起底”行动、实施小微权力清单管理(确定了6大类26项村级事务权力运行基础清单)、严肃查处侵害农村群众利益的微腐败事件等措施,不断净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筑牢乡村振兴政治根基,推动泰州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基层权力规范运行、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确保乡村治理取得实效。

图片

  泰州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成效明显,同时也面临三大挑战:

村级事务多,基层负担重

  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组织村民开展公共事务实现社区自治,同时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虽然基层减负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村民委员会仍然承担着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综治维稳、经济发展等近百项工作任务。繁重的行政工作占用了村级干部的主要精力,使其真正服务村民、考虑村级发展的时间和精力过少。

青年人才少,举措难落实

  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泰州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老龄化。走在乡村的街道上,很难遇到30岁以下的年轻人;走访调研的村“两委”干部中,无一人是90后。乡村治理的主体是村民,关键是年轻人,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是“36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不仅使得人居环境整治等一些治理举措较难落实,同时还形成了不少需要外力援助的帮扶群体,严重影响了泰州乡村治理进程和格局。

资金压力大,投入不充分

  无论是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泰州仍有1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35万元;不少收入中等村,也因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收入来源不够稳定,处于勉强“吃饭”状态,没有富余资金投入村级各类治理活动。

二、案例分析及启示

  目前,泰州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7个,本研究从中筛选出2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经验和规律,以期为泰州乡村治理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案例分析

1.靖江市新桥镇:“红色网格+云端调度+积分治理”赋能乡村治理

  新桥镇为解决乡村社会管理效率不高、环境治理进度缓慢等突出问题,以实现基层善治为出发点,借助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机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用活资源政策,主动探索创新治理举措。推进“红色网格+云端调度”。利用全镇86个红色网格,督促网格员用“铁脚板”搜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并借助技术赋能——云平台及时上报镇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和安排,实现在线跟踪派单任务的处理、反馈实效,构建闭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行“共建共治积分治理”。制定具体计分标准及奖励细则,拿出社区(村)专项整治费或与商家合作进行奖励。由社区(村)工作人员每月检查,逐一为住户打分,内容涉及环境卫生、社会公德、矛盾纠纷、公共设施维护等;每月考核计分,按季度或年底计分总和,分数越高奖励越高,充分激发了居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新桥镇勇当“探路先锋”,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家风和睦温馨、邻里融洽相处、服务星级标准、社区环境一流的美丽家园,基层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2.高新区(高港区)胡庄镇宗林村:“红色驿站”激活乡村治理“源头活水”

  宗林村为破解“无场所”问题,充分挖掘本村雄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打造“1+N”式“红色驿站”综合体(1为党总支部;N为治理载体),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十分钟红色服务圈”全覆盖。丰富“N”内容,激发治理活力。建设村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之家、扶贫慈善园、农家书屋、福云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治理载体,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党员群众提供温暖的“家”。创新“驿站”形式,激活治理动力。利用老兵资源,成立退役军人党支部、老兵工作室,组建“五老”志愿服务队,挖掘红色资源,汇编《宗林红色记忆》,开设红色课堂,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带动全体村民主动参与村级事务。打造“百姓讲坛”,增添治理效力。每家每户门前悬挂家训牌匾,建立道德亭、家风家训墙等,弘扬传承优良家风;举办文艺演出、表彰先进典型,强化文明新风尚教育引导;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让民主法治润物细无声。通过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宗林村大幅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真正做到了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民的幸福指数在全市名列前茅。

图片

(二)案例启示

  纵观上述案例,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一是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动员村民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投入乡村建设,从外部为乡村发展输入能量,还可以为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全体村民积极投身乡村事业,从内部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三是科技赋能基层治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乡村建设中,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提升了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成为大势所趋。

  四是创新治理方式方法。乡村治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和方法也不断发展创新。

三、思考与建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治理有效、走向乡村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目标与追求。当前,泰州需要加快转型创新步伐,围绕“四心”,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

  一是加强“头雁”建设,继续稳定发展“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重点向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通过直接输血式或空降式配强村级班子的主要领导。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五险一金”制度,健全干部正面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使农村能够真正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三是创新组织方式,组织党员参与村级重大决策、重大财务等事项的民主讨论,定期研究生态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发展、村风民俗等重要问题。

以权责界定为中心,提高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力

  一是明确村民委员会自治权,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而不是对乡镇政府负责。二是明确村民自治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村民个体自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能力,更好地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治理效用。三是明确协助事项和协助程序,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委托,通过限制协助事项、明确协助程序,提高村民委员会的协助与协调能力。四是切实推进村级组织减负,把农村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在公共服务等实事上。

以改革创新为重心,完善“三治合一”治理体系

  一是强化先进典型引路,对全市“三治融合”成功案例进行全面摸底,总结其做法经验,利用新老媒体,通过汇编案例集、制作短视频、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推广有效治理手段,加强“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手段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通过编印工作指引手册、问答手册,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加强督查考核等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三是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组织镇村“两委”班子到苏南等先进地区学习,加快推进“政经分开”等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以数智转型为靶心,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新引擎

  一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思维,通过出台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等方式,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美丽乡村治理更有“智感”。二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扩大智能化服务平台在乡镇和村的覆盖面,实现乡村治理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智治”转变。三是健全智慧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培育新时代农民,完善农村智慧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实现乡村智慧治理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四是拓宽村级收入渠道,通过发包费、管理费、租赁收入、经营收入、财税返还、财政奖补、捐赠收入等多途径增加村级收入,夯实乡村智能治理资金保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