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本刊特稿
​《娄庄七记》之七综合篇:娄庄今日变“楼庄”
发布时间:2024-01-10 11:09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新使命、新担当,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推动乡村振兴是发展镇村经济、保障改善民生、深化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近期,市社科联(院)调研组选取姜堰区娄庄镇为案例进行调研解剖,以期对全市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一些借鉴。

  实践探索:坚持从实际出发,聚焦难点堵点问题,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扎实推动城乡形态变优,特色产业变强,现代农业变特,基层治理变实,致力强镇富民兴村,娄庄今日变“楼庄”。

  娄庄镇位于泰州姜堰区与南通海安市交界处,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现辖16个村,总人口4.54万人。

  不久前,一位娄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感慨于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有体会地对镇领导说:娄庄今日变“楼庄”。

  这位游子眼里的“楼庄”,不仅是因为当年娄庄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型小城镇建设之路,集镇建设声名远播;不仅是因为坚持不懈地走富民强村之路,农民住进了“小洋房”,还在于他们持之以恒地抓特色产业,兴起了产业之楼;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打造了美丽之楼;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了精神文明大厦。

  当年以小城镇、小农场、小工厂、小电器、小五金“五小模式”起家的娄庄,先后获得全国千强镇、国家生态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乡镇等荣誉。和全市其他乡镇一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蝶变”。娄庄之变,变在哪里?何以变化?

图片

一、娄庄今日变“楼庄”,重点是城乡形态变优,探索了乡镇融合发展新路

  从1998年开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乡镇撤并工作开始启动。

  彼时,泰州乡镇合并采用较多的是“镇并乡”模式。2000年3月,娄庄与洪林合并,组建新的娄庄镇,初衷是以经济较好的镇作为中心,带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发展。但合并后,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撤并后的洪林,由于行政机构撤出、行政级别降低、资源配置错位等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洪林片区整体发展处于维持状态,基础设施老化,人气集聚度不高,工业有所滞后,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有所降低。老百姓曾戏言:“同是娄庄人,东西大不同,西边脏乱差,东边一枝花。”

  近年来,娄庄镇以建强村居领导班子为引领,以特色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到项目向洪林片区倾斜,资源向洪林片区集聚,服务向洪林片区延伸,切实破解发展“边缘化”、治理“空心化”、设施“薄弱化”等合并乡镇存在的共性问题,让被撤并地区共享发展资源,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娄庄还将一些项目转移到洪林,以此增加就业岗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娄庄镇区历经多年的接续建设,将“麻团大的摊子、油条长的巷子”建成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烟墨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走在改造一新的人民路上,中间绿岛草坪镶嵌,过去贴着“脏乱差”标签的后街背巷,如今立面整齐、店招有序。

二、娄庄今日变“楼庄”,关键是特色产业变强,铸就了工业转型发展支柱

  无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乡镇,工业始终是发展的支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娄庄的工业随之起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着敢拼敢闯的精神,一批有经济能力、有经商意识村民着手创业。在各种机缘推动下,一批波纹管生产企业先后涌现,娄庄一时成为苏中地区小有名气的“电器之乡”。

  到2010年前后,辖区内金属管件管材行业初具规模。但受行业同质竞争、创新瓶颈、大而不强等因素影响,开始出现裹足不前的现象。如何突破自我、突出重围,促进产业升级,塑造新的动能,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娄庄镇探索出了契合自身实际的突围之路。聚焦金属管材管件、纺织服装、农机设备等四大产业,着力搭建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连续举办金属管材管件展销会,提高了同行业关注度、知名度。培育了江苏博格东进管道设备有限公司、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推动波纹管由“制造”向“智造”转型。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引导企业以标为先、组团出征,共御市场风险,形成共赢矩阵。

  经过30多年的开拓拼搏,这座传统工业强镇,而今已形成以金属管材管件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领跑镇域经济的新路。目前,共有波纹管、换热器生产企业240家(规上企业21家),2022年企业开票销售约20.19亿元,占全镇工业开票销售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国闻名的“波纹管之乡”。

三、娄庄今日变“楼庄”,根本是现代农业变特,拓宽了富民兴村渠道

  现代化建设不能一边是城市的繁荣,一边是乡村的凋敝。

  推进富民兴村,娄庄路径清晰: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收富民放在突出位置,依托自身优势,一手抓产业链农,一手抓农旅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大棚果蔬产业,致力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合力响乡村“共富曲”。

  新龙村位于娄庄镇最东边,2020年前仍是经济薄弱村。2021年以来,该村流转200亩土地,筹资100多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了江南紫糯玉米、苏蜜518西瓜等8种高附加值绿色果蔬产品,村集体收入年增13万元以上。先进村165亩大棚火龙果基地、杨李村450亩大棚生态草莓基地、连心村100多亩大棚“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基地……。目前,娄庄16个村的大棚果蔬长出亿元绿色富民大产业,带动1000多人在村里就业。

  针对龙头不强,家庭农场“小散弱”的情况,娄庄积极推进示范农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创立了一批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将更多农户嵌入产业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良种+良法+产业化”为抓手,培育出本土畅销水稻品种“泰香粳1402”。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增高素质农民200多人,一批“田秀才”、“农创客”、“土专家”涌现在希望的田野上。

  娄庄镇还通过举办2023年乡村文化旅游节,邀请主播直播带货,推介草莓、鸡蛋、火龙果等农产品和娄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营造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全面活跃乡村旅游市场。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4万元、年均增长7%,增速位居泰州前列。

四、娄庄今日变“楼庄”,硬核是基层治理变实,增强了乡村振兴文化力量

  文明,是美好的风景,更是发展的魂魄。

  作为泰州第一家、姜堰唯一一家全国文明镇,自2009年获得这项殊荣以来,这块金字招牌成功传了14年。该镇按照既塑形又铸魂的思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实化基层治理,澎湃文化力量。

  在各村公示栏,都张贴一张榜单,公示本村当月评选的“身边好人”,这些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被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营造了学习榜样的浓烈氛围,着力用身边人、身边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文明新风。

  娄庄镇把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以推进社区邻里中心“五美驿站”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娄东村是镇区村,该村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现代服务型、资源集成型、功能融合型、开放共享型的邻里中心,守护居民的“小幸福”。服务驿站中,老年活动室、协商议事室、村史陈列室、村民阅读室一应俱全,更好满足老百姓求乐、求知、求健康、求文明的需要,让老百姓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目前,娄庄常态化开展农户“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形成了倡导尊老爱幼、扶贫济弱、邻里和善、文明生活的良好风气。这些看得见的基层治理和文化建设成效,透出了是文明的“底色”。但对娄庄而言,“全国文明镇”只是起点,从文明出发,在幸福落脚,让精神文明大厦屹立,才是娄庄的目标追求。

图片

  工作启示:发展是向前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没有变;乡村形态、产业格局、百姓需求发生了变化,但振兴乡村、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追求没有变;基层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力量发生了变化,但让老百姓共建共享乡村振兴成果的要求没有变。娄庄今日变“楼庄”启示我们,必须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一、把握形势的“变”与“不变”,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

  环视周边,各地都在变,甚至变得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慢变就是不变”、“慢进就是退步”的争先意识,尊重发展规律,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一方面,“快”是必须;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各地都在激烈竞争,没有任何“功劳簿”可以躺,一步慢就会步步慢,决定了必须要“快”。另一方面,“稳”是必要;乡村振兴有其发展规律,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要速度不要质量,只图眼前不顾长远。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问题和不足,往往出在一个“急’字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轻重缓急,才能行稳致远。

二、把握问题的“变”与“不变”,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作用,虽然都在相对变好,但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现状没有变。202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万元,差距绝对值仍相差近2倍;一些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客观存在;在2022年全国百强镇榜单中,无锡6个、南通4个、常州3个,我市仅1个。乡村振兴是大政方针,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但乡村“大”振兴由每个“小”个体构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个矛盾一个问题地突破,以每个乡镇的振兴推动全局发展。

三、把握目标的“变”与“不变”,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立足当前,也有着眼长远。发展阶段在变,发展目标不变;发展理念在变,发展追求没变。从当前看,主要靠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扩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的均等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长远看,镇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本质是让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稳定、完善、系统、活力的乡村发展体系,整体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文化和生态建设。

四、把握方式的“变”与“不变”,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娄庄波纹管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实践说明,老产业与新产业之间并无绝对边界和天然鸿沟,新产业并不意味着对旧产业完全取代。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乡镇园区和乡镇企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吸引就业、致富百姓的重要依托。在观念上,要打破新、旧产业是对立的错误认识,破除传统产业就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的观念,持续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在路径上,应坚守自己的传统优势,妥善处理好产业之间“新”“旧”辩证关系,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新、旧产业协同和转型发展。

五、把握导向的“变”与“不变”,处理好“形”与“魂”的关系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与“魂”结合的过程。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方式方法可以变,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导向没有变。从物质文明层面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首先要有物质富裕和“形”的支撑,要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城乡资源统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从精神建设层面看,乡村振兴也需要精神富有,只有把握好“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发挥好“人”的作用,大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更好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图片

  对策建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建议抓好“七个板”,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更上层楼”。

一、补短板,让弱项强起来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我市城乡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各乡镇、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短板”不同。短板问题表面是发展问题,实践中是方法问题,归其根源是思想问题。要解放思想,对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广泛收集建议,了解个性、总结共性。要围绕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重点,对标苏南、浙江等先进地区,借鉴经验、找到不足。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理清自身的差距、问题和短板,找准问题症结、深挖问题根源,有针对性、方向性、目标性的补“短板”,以问题的解决推动乡村的振兴。

二、固底板,让根基牢起来

  固底板就是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着眼解决百姓安居、社会安定、民生安稳、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教育医疗水平孱弱的现状,建议在一些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的民生领域,特别是在“一老一小”、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发力。帮助一个老人就是帮助一个家庭,要充分发掘整合闲置资源,探索推进集中养老,让沉睡资源变成活水。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资源下沉,巩固治理基石,提高治理实效。

三、拉长板,让优势扬起来

  拉长板,就是要彰显已有基础优势。近年来,外地一些地方脱离实际,盲目搞形象工程,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企业套取了资金,故事讲得很大,产业却没发展起来,这样的案例教训深刻。有的乡镇生态底色好,有的乡镇工业经济好,重要的是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依托业已形成的优势做文章。要鼓励各乡镇从实际出发,立足优势产业,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稳步拉高“长板”,形成“一镇一支柱、一村一品牌”发展格局。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条,把“土特产”文章做实做细做精。

四、锻新板,让亮点凸起来

  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锻造新板,就是要依托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亮点。娄庄镇把握发展机遇,培育特色果蔬产业,就是一个很好探索。当前,乡村空间正在由收缩向稳定转变,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各地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单一模式,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鼓励各地各乡镇顺应趋势,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做好“农业+旅游”、“农业+潮玩”、“农业+文化”、“农业+服务”等文章,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让乡村不仅有“颜值”,更能出“产值”。

五、树样板,让典型火起来

  一个样板就是一面旗帜。发挥样板示范作用,历来是一项重要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对致富能手、创业能手、农民企业家、乡贤人物、乡土人才等先进事迹的挖掘宣传,在乡村振兴一线中培树先进典型,激励更多的人回归乡村、常住乡村、发展乡村。放大泰兴祁巷村、兴化东罗村、姜堰小杨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示范效应,充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村庄开展新的试点工作,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梯次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点上“盆景”变成面上“风景”。

六、搭跳板,让创业活起来

  搭跳板,就是通过建立一些平台、一些机制,让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事业。娄庄镇通过搭建金属管材管件娄庄展销会这一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稳步提升波纹管行业竞争力,这一做法可以借鉴。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乡土人才发展搭建“舞台”,吸引产业带头人、外出经商能人、返乡大学生等有机会施展才华,在乡村振兴中站“C位”。要搭建共同致富的跳板,避免党委政府唱“独角戏”的现象,探索当地产业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制度,让农民变“股民”、当“主力”。要保护好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创业活力,保护好群众创业热情。

七、敬老板,让能人跑起来

  乡村振兴最终靠经济发展、靠产业振兴来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发挥着重要作用。尊重企业家、尊敬老板,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搞花架子。这种“敬”,不仅是口头上的,更要是行动上的,不仅是一时的,更要是长期的,不仅要解决好老板眼前的困难和焦虑,更要给予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预期。无论是发展政策还是改革举措,都要着眼于让企业家提振信心、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家鼓劲加油,努力营造“企业敢干”的良好氛围,让各路企业家在乡村大地中奔跑起来。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度时,要重视企业家的建议权、参与权和评估权,用“真金白银”的政策给予企业家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心。

图片

调研组成员:陈述飞 张永龙

      张荣良 董 磊

      朱启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