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方针等:构建泰州特色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4-01-10 10:47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是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从婴儿到老年各个阶段连续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主要涵盖5个维度:一是备孕、生育、婴幼儿照护;二是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三是就诊医疗及康复服务;四是基本养老服务和临终安宁疗护;五是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的医疗照护。近期,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围绕我市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的“一老一小”、精神疾病、重大疾病等特殊群体,聚焦托育、医养融合、就医感受、健康大数据和智慧医疗等方面,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听取服务对象评价和建议等方式,开展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抢抓发展机遇,我市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成效初显

近年来,我市抢抓“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围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以高质量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积极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形成布局更科学、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健康服务模式,持续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的城市名片。

1.政策体系得到有力健全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我市积极策应上级部署要求,制定实施《泰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关于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泰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2022年版)》《泰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泰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泰州市市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发展明晰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资源布局得到有序优化

2022年《泰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明确、中西并重、富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我市紧扣这一目标,持续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点突破。优质资源持续下沉,目前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县级综合医院三级乙等全覆盖,全市所有县级中医院均为二级甲等或以上规模。重要节点持续完善,市级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院先后建成运行,妇幼保健院将于年内投入运行,规划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医养融合持续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设立国医馆,乡镇敬老院就近与医疗机构合作、基层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健康服务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3.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聚焦基层所盼,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针对突出健康问题,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等专项行动。聚焦群众所需,逐步将服务重心向“全方位健康管理”转移,提供出生缺陷预防、孕产期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养结合等“个性化”健康服务,积极构建以预防、控制、治疗、服务为中心的大健康服务模式。聚焦患者所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全流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新体验,提升健康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图片

二、坚持问题导向,我市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仍有短板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面对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待加以解决。

1.对照上级标准,系统谋划还有差距

顶层设计方面,目前,我市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没有制定清晰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和抓手性事项,相关细分领域的工作架构虽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完善落地举措。资源布局方面,根据《泰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期应达7.6张,缺口约4900张;千人口托位数应达4.5个,缺口约6000个,需要在近两年尽快补足。老旧小区普遍没有按要求配建相关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规划统筹力度不够,健康服务设施配建比例不高。城市拓展区和各市(区)优质资源配置及空间分布不够均衡,总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市、兴化市等地医疗卫生和健康资源配置需进一步提升。

2.对照工作要求,推进体系尚未形成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覆盖从出生到老去不同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链条长、环节多、领域广,而现阶段我市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还没形成一个协同高效、衔接配套的完整体系,职能散落在各相关部门,少数工作存在空白点或者交叉重复,责任边界体系不够清晰,相关部门和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不够精准,医养融合、医教融合、体教融合、体医融合刚刚起步,健康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一老一小”、精神疾病、重大疾病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服务存在短板,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比如说,托育服务供给不充分且形式单一,入托率不到10%;长护险筹资水平不高,每人每年80元,仅覆盖重症失能失智老人;老年医院、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总量不足,近80%的医养机构集中在城区,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导致不能有效引导、激发、拉动刚性健康服务需求。

3.对照先进地区,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我市现有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而南通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2个,建设单位4个;扬州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建设单位2个,我市的差距较大,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更无可比性,导致医疗服务外部虹吸效应明显,重大疾病市域外就诊率较高。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市外异地就诊率仅3.5%,但医保支出占比高达25.6%,主要为肿瘤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产科、儿科等,我市精准医疗和高端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高端体检刚刚起步,缺乏先进的设施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深度老年龄化社会的实际,医养结合推进不快,老年医学科还没有进入实质性运转,学科定位、专业服务等处于探索期,高龄失能失智人群的康护难以满足需求。社会资本投入的民营养老、托幼机构的监管需要加强。

4.对照转型趋势,数字赋能仍待加强

数字医学、人工智能是健康服务和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我市现有互联网医院9家,2022年互联网医院挂号预约1431人次、在线咨询619人次,而同期线下门诊人次高达563.6万;2023年1-9月份互联网挂号预约31868人次(上升22倍)、在线咨询24725人次(上升40倍),全市互联网医院预约诊疗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健康泰州APP自上线以来累计注册用户166.86万户。但看病就医仍以线下为主,线上尚未形成规模,群众反映的就医流程和检查等候时间较长等就医感受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运用仍需加强,健康数据收集不足,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不多,用大数据分析健康风险、提出专业建议、辅助政府决策、指导群众健康等工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图片

三、注重靶向发力,加快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泰州而言,要努力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样板城市,就必须紧密结合泰州的区域特色,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在保障基本治病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前端的健康预防与管理,后端的健康照护与康养,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覆盖的示范区。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高”位谋势,以顶层设计放大健康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需要我们立足泰州发展的实际,从顶层设计着手,系统谋划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一是突出前瞻性。科学分析城市发展、人口流动和疾病生成的趋势,预测阶段性健康需求,科学整合政产学研用投等各方力量,制定出台关于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形成一揽子健康促进政策,切实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建设、管理中。二是把握趋势性。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发展的趋势,在战略定位上,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在理念上,从“医院医生主导”向“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转变;在发展上,从注重“健康事业”向“健康事业与产业并重”转变,为全民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三是发挥独特性。泰州是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进一步开展深度综合研判,拓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事业、产业和服务链,优化完善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和公共卫生体系。

2.坚持“精”字入手,以能力建设做强康养支撑

围绕突出矛盾和制约瓶颈,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做到扬长补短、创造特色。一是精准健康服务重心。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的重心应放在“未病先防、小病早治”上,要在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掌握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及早筛查相关疾病,精准制定防控措施,指导群众提升自我预防的能力。二是精心建设特色专科。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加大优势专科建设支持力度,完善市肿瘤、康复、妇幼、口腔等专科医院规划建设,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积极打造“一院一特色”专科品牌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地方特色专科诊疗中心,支持市中医院建设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分院,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病早期防治和慢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特色优势作用。三是精细服务特殊群体。围绕群众在“一老一小”等方面的所思所盼,坚持整体谋划、两端发力,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托育发展,统筹兜底性、普惠性、市场化服务,全力提升“一小”生长质量和“一老”生命质量,打造“一小”健康成长线和“一老”健康长寿线。特别是普惠托幼,建议合理利用社区公建房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建立“核心园+社区园”模式,以“核心园”带动片区托育机构发展,为社区家庭提供“门前托”“步行托”和“15分钟托育服务圈”,为群众建立“家门口的托育园”。

3.坚持“新”处融合,以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级

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放大中国医药城优势,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产业链延伸、功能叠加。一是宣传健康生活新理念。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规范和更好地推进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科普,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普及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建议依托高新高港区医博馆或市科技馆,建设一个生命健康科普馆,面向全市各类人群宣传生命健康、健康生活、生命安全、疾病预防等科普知识;大力传承弘扬中医药理念和中医药文化,现场教授、培训适合中国群众的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技能;配备各类智能化的健康服务工具,开设健康自测、健康监测、体检互动和健康讲堂等功能,促进公众形成健康、科学、先进的生活理念。二是突出数字赋能新技术。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开发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各医疗卫生机构将就医、体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汇总联通到大数据平台,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一体化服务夯实基础。三是发展医养融合新业态。围绕特色医疗、中医养生、康复养老、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系统推进防、治、康、养体系全链条建设,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营造适老化社会环境,强化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衔接,鼓励各类主体设立集医疗、康复、护理、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养老重任早作安排和准备。加快古银杏公园、江苏中草药科技园等中医药主题景区的建设,利用泰和堂、上池斋、扬子江龙凤堂等中医资源,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示范点。结合“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建设,聚力打造一批特色运动基地和核心景区,放大省运会溢出效应,推广运动治疗、运动康复,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全民体质。

4.坚持“全”面发力,以齐抓共管营造浓厚氛围

深入挖掘国家和省、市有关健康服务政策文件,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构建更加有力的保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构建全方位联动机制。整合部门力量,构建联席会议制度,畅通多方交流沟通渠道,共同研究、协调解决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共性问题。将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积极搭建卫健、发改、规划、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医保等多部门协作平台,完善多元协同机制,促使政策和举措相互配套、高效协同,深度推进医养融合、医教融合、体教融合、体医融合等,推动建立更具地方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二是落实全流程资金保障。科学分析测算,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切实增加健康资源供给,提高财政资金、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完成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托位数等刚性指标。积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深度参与生命健康的各个环节,探索以救助、扶贫等方式,为重度伤残、重症高风险或贫困人群购买相应的健康保险。三是建强全链条人才队伍。认真分析我市现有医疗康养人才队伍,既要在高端人才上发力,加大重点科室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加强本土业务骨干培养,打造一批精干的、具有苏中地区一流技术和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也要在实用人才上发力,加大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能力素质以及队伍稳定性,吸引更多优质劳动力到养老、托育、健康照护等行业,不断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


市政协课题组成员:

方 针 泰州市政协副主席

卢 洁 泰州市政协副秘书长

任国平 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

徐 龙 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

黄红华 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

蔡 苓 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秘书处处长

赵昱杰 泰州市政协办公室信息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