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姜堰区委研究室调研组:姜堰红色文化有哪些特性?如何弘扬拓展?
发布时间:2024-02-26 09:55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从1925年沈毅烈士在三水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起,红色精神就成了一代又一代姜堰儿女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姜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深刻汲取红色精神的时代伟力,为康养名城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传承:红色文化有特色有内涵

  红色是姜堰人的精神原色。战争年代,无数姜堰儿女舍生忘死、英勇斗争,在革命史上写下了绚烂篇章,有力诠释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坚毅勇敢的品格。进入新时代,更应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弘扬红色精神,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

姜堰红色精神拥有不可比拟的引领性。

  姜堰是先烈浴血奋战的革命老区。先辈的光荣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情怀担当。在革命史上创造了三个“第一”,姜堰蒋垛镇是原泰县第一位党员、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是苏中第一个红色苏维埃诞生地,是红十四军发祥地之一;也书写了多个“唯一”,姜堰有全省唯一的苏维埃政权纪念馆,有全国唯一健在、现年105岁的红十四军战士吴九成,有泰州市唯一参加“9·3”阅兵的抗战支前模范李兰英。革命传统涵养的红色精神,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争先领先斗志,干事创业热情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姜堰红色资源具有不可多得的丰富性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姜堰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总体上呈现出“三多”的特质:一是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多。姜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中七战七捷首战之地,是渡江战役东线的重要出发地,经历大大小小战斗数百次,牺牲革命烈士2800余人。其中不乏影响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1940年9月,陈毅总指挥下榻曲江楼,运筹帷幄,团结了广大抗日军民,为新四军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调动了最广泛的积极因素;不乏有声名远播的革命人物——1947年3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向全国发出号召,“我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更多的,是平凡而感人的鲜活故事。二是革命活动纪念设施数量多。姜堰现有红色文化资源47处,其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市级1个。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曲江楼、蒋垛苏维埃纪念馆、姜堰区烈士陵园、徐克强烈士墓园、高凤英烈士纪念碑亭、马沟阻击战纪念碑等一系列纪念设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宝藏”。三是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在革命的峥嵘岁月中,留下众多具有感召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朗朗上口的革命歌谣,如新四军战地文艺团创作的《勇敢队之歌》兼具史料价值与较高的艺术性;有鲜活感人的革命故事,如沈毅创作的《醒农歌》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有直抒胸臆的英雄赞歌,如《女英雄高凤英》,至今仍在本地传唱。这些接地气、易流传的历史活教材,已成为姜堰红色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姜堰红色文化蕴藏不可忽视的价值性

  姜堰以红色文化为内核,发掘、梳理、培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目前,区内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红色旅游。充分依托溱潼古镇、新四军革命纪念馆曲江楼、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文旅资源,将革命遗址遗迹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复合型旅游线路。比如,曲江楼纪念馆通过“情景再现”模式截取电影《东进序曲》中陈毅在曲江楼召开“八县军民代表会议”,号召联合抗日的情景,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创新红色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对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比如,区委党校打破过去“导游背诵,旅客歌颂,资料相送”模式,创新推出现场教学“八大碗”系列,涵盖曲江楼、蒋垛苏维埃公园等重点现场教学点,让红色文化为干部培训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姜堰实验小学依托“中国儿童号”特色资源,将新生课堂搬进历史,“童心向党,糖果换飞机”的传奇故事,跨越时空,通过歌声与画作永远铭刻在一代代姜小学生的心底。打造文艺精品。充分挖掘和利用姜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红色精品,不断提升姜堰文化软实力和城市魅力。例如,区文体广旅局联合张甸镇以及本土艺人倾力创作的《苏中红嫂》蜚声大江南北、载誉无数,被中国文化馆协会收录为“10部推广作品”,极大地提升了姜堰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图片

对标:保护利用有短板有差距

  近年来,姜堰虽然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红色精神的弘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整合度不够

  一是位置分布散。比如蒋垛苏维埃纪念馆坐落在蒋垛镇,曲江楼、高凤英纪念碑坐落在城区,徐克强烈士墓园坐落在顾高镇,俞九舍抗日纪念园坐落在娄庄镇等等,宝贵的红色资源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有形成完整的“区域红色地图”,拳头效应不明显。二是管理部门多。姜堰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管理单位不统一,有的归属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管,有的归属政协管理,有的归属镇街管理,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相关部门镇街各自为战。三是保护发展弱。曲江楼、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知名度较高的红色资源,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相对比较重视,投入了物力财力进行修整,而其他的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等文化遗产,平时参观游客较少,相关部门重视程度较弱,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保护、管理和利用。

图片

产业融合度不够

  一是融合不紧。姜堰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但红色文化与姜堰特有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未能有效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联动效应没有得到发挥。二是产品单一。红色旅游的通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游旧址、看展览、听故事、买纪念品,就是导游背诵、游客歌颂、资料相送,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同质化严重,缺乏厚重历史感和深刻的红色内涵。三是营销不强。姜堰红色文化品牌的营销一直都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宣传,手段较为单一,营销力度弱,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文化辨识度不够

  一方面,对红色精神的提炼有待深化。2021年11月,全市在泰兴举办“弘扬‘三个不相信’勇毅奋进新征程”现场学习教育活动,号召全市重温英雄宣言,勇毅奋进新征程。“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精神的深度提炼,已成为泰州人的精神写照,泰州城市的文化坐标。这方面,姜堰也不乏出现过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对姜堰红色文化的提炼不够深入,与城市精神、城市特质融合较少,代入感不明显,难以在干群心中形成共鸣。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教育尚有待加强。姜堰是有名的教育之乡,每年都会向一流大学输送各类人才,如何让他们有更多的家乡认同感,让他们将来回报家乡,红色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红色研学等活动开展较少,主题教育流于形式甚至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尤其小学生对姜堰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缺乏深入了解,校内红色文化宣传的氛围不够浓厚。

图片

奋进:聚势赋能有机遇有条件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对于姜堰而言,红色精神,不仅是赋能姜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始终是姜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姜堰传承践行红色精神,必须要牢牢把握党中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机遇,立足实际、主动创新,全方位、多领域聚势赋能,加快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真正用红色精神点燃康养名城奋进争先引擎。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筑牢战斗堡垒,把红色精神融入基层党建

  红色遗存不仅是进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还是基层战斗堡垒得以建强的有力载体。加强红色阵地建设。组织全区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对各镇街“沉睡的红色遗存”做到底数清、情况熟,有针对性地保护修复,形成完整丰富的红色资源库。比如,蒋垛镇可以学习借鉴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泰兴黄桥战役纪念馆、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经验,进一步整理挖掘革命遗存,丰富馆藏资源,运用虚拟数字技术,提升参观体验。建树主题教育品牌。红色遗存有“大小”,教育意义无“长短”,引导基层主动突破“抓大放小”的思维定式,代之以“抓大带小”的新思路,将身边红色遗存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教育课堂、精神空间。比如,顾高镇千佛村和张甸镇沙梓村可以分别围绕徐克强纪念馆、鲍刚纪念馆,结合数字技术运用,聚焦重大节日、特殊节点,创新开展沉浸式主题教育,让英雄“说话”,让“文物发声”,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提升基层治理质效。鼓励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红色+”模式。比如,罗塘街道可以在做优“红色+物业”的基础上,聚焦城市新就业群体新需求,拓展“红色+志愿”“红色+驿站”模式,构建多元化服务场景,在促进基层治理中不断增强群众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拓展多元路径,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资源既是“传家宝”,更要变成“金饭碗”,开发利用应注重与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助力富民兴村。找准“红色资源+乡村旅游”的最佳连接点,推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旅游产品,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姜堰通南地区不少镇村具备特色鲜明的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价值,精心设计项目载体,将特色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助力环境改善。浙江诸暨丽坞底村有“小延安”之称,近年来,丽坞底村依托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把人居环境改善和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先后创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品牌。姜堰可广泛借鉴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或名村,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助力乡风文明。用好红色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探索通过积分制等方式塑造先进典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乡风文明。

图片


重构公共空间,将红色文化植入城市更新

  城市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的生活空间,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注重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做优顶层设计。理顺全区红色资源权属现状,建议建立由宣传部总牵头,自规分局、政协文史委、文体广旅局、史志办等部门进行专业指导,相关镇街具体负责的管理机制,对全区红色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打造文化秀带。近年来,上海市黄浦区将红色遗址的修缮与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相结合,串珠成链,街区整体生活品质提升之余,更创造出游人争相打卡的“红色露天博物馆”。姜堰博物馆、北大街、烈士陵园、曲江楼等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征,具备建设城区“红色文化走廊”的条件,后续可在城区“两河”滨水生态商业景观的基础上,整体研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展现姜堰的文化底蕴。精绣微型空间。采用微更新的方式,重构经典红色资源,使之以更具时代风貌,更符合当下精神需求的方式有机融入到城市口袋公园、城市小剧场中,让居民在街角旁、楼宇间、社区里就能通过别具韵味的精致小空间感受多彩大世界,在“日用而不觉”中提升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比如,城区曲江楼虽文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规划不尽合理,现已无法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下一阶段应结合周边街区改造,采用“针灸式”更新理念,通过建筑外立面翻新,重要空间节点美化等途径,打造古运河畔的“网红打卡地”。

强化价值引领,让红色基因激发争先动能

  红色文化只有内化于心,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目标时,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聚焦干部教育。从优化资源供给、贯通学思践悟两个角度破解红色教育同质化、浅俗化、形式化的问题。在优化课程资源供给上,组织部门、党校可借助外力,与高校科研院所、红色景区合作,共建教育基地,创新平台载体,多方联动开发更多既有思想深度又能吸引广泛受众的趣味性、体验式课程;在融通理论与实践上,宣传部门、两中心一平台要坚持典型示范,在项目招引服务、疫情防控、城市房屋征收搬迁等急难险重的领域选树典型、奖率典型,让身边人、身边事成为激励鼓舞全区党员干部的最佳教材。聚焦思政课堂。各学校应结合情景体验式教学、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等模式,运用动漫、音乐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用好白米雏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蒋垛苏维埃公园等载体,开展实地研学,营造广大师生学习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政策举措,从制度层面严控其他课程和各类考试的挤占,为红色教育留足时间。聚焦社会大众。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设立红色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奖项荣誉,加大对原创红色文艺作品的支持。用好博物馆、美术馆、红色景区、城市小剧场等空间载体,借助博物馆奇妙夜、景区开放日、角色扮演等创新形式,让大众更好地走近革命历史、了解红色文化、树牢理想信念,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