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肖余兵:泰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须抓好“五个关键”
发布时间:2024-02-26 09:59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乡镇作为连城带村的关键节点,既受城市辐射,又与农村紧密融合,发挥着关键动力轴作用。为深入研究泰州市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围绕镇域经济发展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与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了认真调研和思考,努力探寻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

一、新形势下乡镇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向下一公里就是乡镇,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乡镇,地位无可替代、职能非常重要。

1、推动高质量发展,乡镇是基本单元

  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社会治理、民生改善,最终都要落到乡镇一级,都不可能脱离乡镇谈贯彻执行。事业发展从来都需要握指成拳、合力致远,泰州有88个镇街,单看某一个镇街的发展,兴衰强弱似乎无碍大局,但如果聚合在一起,就能左右全局。赛迪发布的2023镇域经济500强榜单中,苏州上榜最多、有47个,无锡22个,常州20个,南通14个,而泰州只有6个,可以看出镇域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正相关。

2、推进新型城镇化,乡镇是重要节点

  回顾我国城镇化进程,镇域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乡镇也分别承担了相应的历史角色,但节点支撑作用贯穿始终。上世纪80年代,小城镇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极大地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城镇化的主体力量逐步向上转移,但乡镇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乡镇合并、镇园融合,各类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进入新时代,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驱动下,乡镇成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吸引源、辐射源、带动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分析报告指出,城镇化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当城镇化率进入60%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目前泰州的城镇化率为69.24%,比全省平均低了5.16个百分点,镇域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镇是龙头牵引

  近年来,全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强镇兴村富民,目的就是通过做强镇来带动村兴、民富,强镇是放在第一位的。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强、综合服务强、综合治理强的“三强”中心镇,根本上是推动乡镇从集镇形态向小城市发展过渡,打造集聚要素、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现阶段,必须昂起乡镇这个龙头,以推进强镇兴村富民行动为契机,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和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乡村产业振兴的集聚地、人才振兴的蓄水池、文化振兴的动力源、生态振兴的桥头堡、组织振兴的领头羊,以“强镇”建设更好地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图片

二、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深化强镇兴村富民,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连续三年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等次、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名,连续两年实现5个市(区)进入县(市、涉农区)第一等次;粮食单产连续6年全省第1,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3%、全省第1。统筹推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示范村63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1个、省级传统村落50个,乡村宜居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调研中也发现,与先进地区相比,泰州镇域经济发展总体还相对滞后,瓶颈制约较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要素保障不足

  在土地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土地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上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乡镇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规划重点不突出、规划定位不准确、规划内容不科学,造成规划编制水平低,只注重满足刚性指标,未能充分考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土地大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无法满足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二是存量用地规模大,但未高效盘活利用。在土地要素向开发园区倾斜的大背景下,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报批难度大,报批成本越来越高。同时,新增用地报批周期较长,涉及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很多乡镇望而却步。但实际走访中发现,有的乡镇存在一些闲置土地、废旧用地和工业厂房,但当地政府并没有合理利用存量资源,导致一些低效土地荒废。三是土地利用政策没有真正落地落实。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支持政策,但与部门座谈交流中发现,不少乡镇对政策缺乏深入研究,对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包装,导致政策空转。比如省里政策明确支持,每年从省下达我市年度用地计划中单列不低于5%的比例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实际上这项政策并没有用到位,近三年,市里按比例安排了900亩土地指标给乡镇,截至目前才用了540亩,仅占60%。

2、工业经济支撑不力

  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镇域经济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当下促进镇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老企业提质难、新项目招引难、集聚区建设难等现实问题。老企业转型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泰州逐渐进入乡镇企业黄金时代,几乎各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乡镇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为主,如传统铸造、机械制造、代加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生产等。但由于乡镇企业大多管理粗放,规模优势和行业优势相对较弱,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相对不足,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社会效益增长缓慢,镇域工业经济发展受老企业经营状况影响较大,总体呈现出下滑趋势,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新项目招引落地方面,目前项目招引建设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为主,各类资源要素也都向开发园区倾斜,大项目、好项目原则上必须要落户到园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园区乡镇项目招引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乡镇因为自身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聚度较低、金融支撑力不足等问题,也难以吸引到优质项目。工业集聚区建设方面,虽然部分乡镇还保留工业集聚区,但在规模、质态等方面差异较大,且仅有少数乡镇对工业集聚区发展有详细规划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当前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对工业集聚区的建设投入更是难以为继。

3、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纵观先进地区发达乡镇,均是通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助推镇域经济提速发展。而我市镇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缺乏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撑。比如,科技方面,部分乡镇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但因为地理位置、经费投入等原因,创新要素、资源要素与重点产业发展未能有效集聚和整合,一定程度上存在科技成果“孤岛化”、研发活动空心化、创新资源碎片化和政策落实悬空化等现象。比如,金融方面,乡镇的金融信贷活动水平远低于市中心水平,一方面,乡镇金融机构无法提供满足多种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服务,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乡镇小微企业居多,大都具有轻资产性的特点,财务数据不够完备,进行产权抵押贷款往往会受制于信用等级,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支持。比如,人才方面,乡镇在区位条件、配套设施等方面缺乏优势,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在市场化招聘中,与开发园区在同等甚至更优惠条件下的人才竞争仍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以往导致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制约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乡村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市培育了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但还没有连成线、形成片、拓成面,面广量大的普通乡村建设速度仍不够快。比如,基础设施欠账还比较多。部分乡镇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且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同时,政策资金的投入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头多、中间少”的倾向,即对先进镇村及明星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多,对薄弱镇村及其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多,而对一般的中间镇村及其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政策覆盖还不够全面。比如,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方面,中等以上乡镇普遍拥有小学和初中1-2所,只有极少部分重点镇拥有高中,但班级数明显少于城市学校,还普遍存在优秀师资难以引进、优秀生源不断外流等困境。医疗方面,除了个别乡镇人民医院为二级综合医院之外,其余大部分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总体不高,服务能力有限。

图片


三、推动我市镇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乡镇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抓经济、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问题、走好新路。具体抓好“五个关键”:

1、抓好规划引领这个关键基础

  抓规划是个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发展镇域经济,必须把科学制定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宜与不宜”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一方面,要发挥优势,“宜变更宜”。就是立足现有基础,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升级版。重点做好三个方面:①深耕细作,打造更完备的产业体系。比如,吴江盛泽镇,围绕自古沿袭的丝绸产业,打造完整纺织产业链,成为全国一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实现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企业齐头并进。每个乡镇都要找到自己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先发优势,集中力量,做深做细产业链条,把先天优势、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②久久为功,打造更鲜明的产业标识。比如,昆山张浦镇,三十年如一日专注德资发展,目前集聚德资企业超100家,年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乡镇选定产业发展方向后,应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做好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③与时俱进,打造更丰富的产业内涵。比如,温州柳市镇,早期围绕电器零部件集聚了一大批组装生产企业,这几年抢抓风口,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迭代升级,培育了8家上市公司、4家中国500强企业,始终保持浙江最强镇的名号。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跟上发展新趋势、新动向,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创造优势,“变不宜为宜”。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甚至是异想天开,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打开发展新天地。比如,宁夏固原的头营镇,长年干旱少雨、气温冷凉、无霜期短,通常来说不适宜农业发展,但他们发现西芹、西兰花等蔬菜却恰好合适,甚至因为干旱、土质疏松,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成为绿色有机蔬菜,售价反而更高。对于每个乡镇来说,不能只看到劣势,而是要运用辩证思维去谋划,找准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科学制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将发展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再比如,前不久,新疆海鲜大丰收,吊足了大家胃口,距海最远的地方,如何产海鲜呢?原来新疆盐碱地的水质和海水非常接近,专家论证可以养殖海鲜,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我们有些乡镇特色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说到底是思路打不开。应当强化创新思维抓谋划,抓住科技变革机遇,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赛道上抢先发力,获得先发优势。

2、抓好项目攻坚这个关键抓手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缺少项目支撑,镇域经济就是无源之水。乡镇在项目招引建设方面上有自身特点,必须把握好方式方法。一是抓龙头项目带动。关注产业整合项目,通过合并“低、小、散”老旧乡镇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工业集聚区集约发展;关注壮链强链项目,通过招引产业链关键环节中的“专精特新”“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推动产业从“小而散”迈向“聚而强”,产生“鲶鱼效应”,迅速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关注整体打包项目,创新模式,将先进地区有转移意向的企业打包引进,直接拓展出一条新的支链。比如泰兴广陵镇,了解到苏州20多家精密模具制造企业有转移意向,但实力参差不齐、用地需求各不相同,他们创新采用“组团引进、统一筹建、产权切割”的方式,通过产权协议运作,将其中的16家关联企业打包引进,总投资达到10.12亿元,预计新增开票销售约11亿元。二是抓存量企业挖潜。大部分乡镇都有自己的骨干企业,需要做好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二次开矿”,条件成熟的积极推动上市,或者高位嫁接、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引导本地企业紧跟发展步伐,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市场,发挥品牌效应,摒弃低层次“内卷”,持续推进企业提档升级、做精做强。三是抓项目融合拓展。比如,兴化安丰镇,通过平台公司以资产抵押的方式收购国蟹市场,既大幅提高了租金收益、物流税收收益、渠道商开票收益,还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围绕国蟹预制,推动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一体化融合发展,河蟹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对于每个乡镇来说,融合拓展都面临着新机遇、新路径,应当认真思考谋划“融”什么、如何“融”,不论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还是农文旅融合、军民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金融与产业融合等,都大有空间。通过融合,能够推动项目突破和产业附加值提升,实现叠加效应、倍增效应。

3、抓好资源要素这个关键支撑

  当前,在乡镇发展中,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更为明显,必须善于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找到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一是做好资源整合的文章。当前是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契机,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变化以及交通区位等因素,更加科学地论证、优化空间布局,为释放城镇化潜力提供基础支撑。总结“小田并大田”第一轮改革试点经验,逐步稳慎解决农田细碎化问题,既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也增加宝贵的土地资源。推进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尽可能挖掘潜力,用好增减挂钩政策,一方面坚决清理“高污染、高能耗、低税收”的项目,另一方面对闲置宅基地和废弃老村部、老校舍、老集体厂房,再摸排、再整理,持续拓展用地空间。二是做好市场运作的文章。探索联合投资,通过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运营商,形成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促进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等;探索资源入股,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入股社会资本,通过合股联营、参股合营等多种混合经营方式,发挥外部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探索社会营销,借助互联网、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展会等方式,打开农产品销售新局面,打响镇域经济发展的品牌,用流量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三是做好政策上争的文章。这是解决乡镇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手段,必须把学习最新政策放在突出位置,快速吃透政策、主动活用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紧紧抓住国家增加地方专项债券、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窗口期、机遇期,加强项目储备,打好工作提前量,力争更多项目进盘子、进笼子。

4、抓好营商环境这个关键保障

  乡镇处于直面企业最前沿、服务企业第一线,营商环境必须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到位。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守住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关”。做到“两个熟悉”,也就是熟悉“家底”、熟悉政策。紧紧围绕国家近期出台的民营经济“31条”、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吸引外商投资“24条”等政策,省里出台的“28条”以及市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帮助企业对号入座,最大限度推动政策在基层、在企业兑现到位。二是做好诉求倾听的“最先一环”。在一线不是“大走访”而是“常走访”,作为乡镇干部,应当与企业保持随时联系,经常深入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第一时间掌握生产经营状况,让企业的诉求“有人问、有人盯、有人协调”,帮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三是当好问题解决的“最快一级”。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有困难找政府”,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找乡镇党委政府。今年东北大哥“怒赞”无锡营商环境的事情火遍全网,正是锡山区安镇街道的一名科长,面对餐饮店未接通天然气管道无法开业的情况,现场10分钟就给出了解决方案。乡镇层面应当健全解决企业问题闭环管理机制,敢于担当负责,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企业信任。同时,宜居宜业的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乡镇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乡镇更能够集聚人、留住人。

5、抓好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因素

  能不能抓好镇域经济发展,乡镇干部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乡镇主要负责人来说,抓经济的能力决定了镇域经济的活力。围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乡镇干部队伍,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磨砺“铁肩担重任”的实干作风。树立战略视野,着眼长远谋发展,跳出镇域看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抢占发展先机;敢于攻坚克难,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对于疑难复杂矛盾,不回避、不拖延,下决心解决好;带头真抓实干,多到企业去,多到项目现场去,多到招商一线去,努力创造实打实的真业绩。二是提升“能揽瓷器活”的专业本领。一方面加强经济指标研究,看得懂统计表、财务报表、考核表,摸清指标和报表背后的逻辑,知道数据怎么来、怎么统、怎么用,提高抓经济工作的预见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善于借智借力,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聘请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帮忙指导,有条件的可以请管理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来运作。三是练就“十指弹钢琴”的工作艺术。善于做好工作摆布,分清轻重缓急,总揽不包揽,既当好头雁,也带好雁阵,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生态环境红线、廉洁自律防线,真正做到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