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泰大桥通车在即,跨江融合发展加速。常泰跨江联动、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江苏中轴,既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双循环”背景下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十五五”时期,泰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跨江融合发展规划,将为泰兴迎来又一个重要的五年时间刻度。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泰兴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加快融入进程,取得一定成效。
1.达成了跨江融合发展的一致共识
“十四五”期间,泰兴市委、市政府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抢抓常泰大桥建设窗口期,系统谋划大桥经济布局,专题召开常委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大桥经济。实质性启动与常州国家高新区的联动发展,将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列入双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先后签订了《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办学、园区共建、港口合作的“1+3”联动发展协议及新一轮的跨江应急联动、信用合作、政务服务一体化等三项合作协议,共推联建“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
2.形成了先行先试的一套机制
和常州高新区建立了政府领导互访和部门、园区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力求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港口一体化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社会事业发展、跨江园区共建等方面率先突破;和无锡江阴高新区从已形成的“六个有”工作机制转化为以建设“市场化运作体制下的南北共建样板园区”目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黄桥园区依托上海金桥集团的品牌效应、开发管理经验,共建“上海金桥·黄桥产业园”,共创“黄金双桥”园企共建党建联盟机制。
3.落成了成效显现的一批项目
“十四五”以来,泰兴全域新开工亿元以上、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36个,其中长三角地区项目349个,占比80%。2024年,完成新开工亿元项目88个,总投资261.06亿元。目前,“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共建园落户企业57家,年均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个,累计完成投资176亿元。九天光电、惠尔信机械等一批江阴等苏南地区企业相继落户,并成长为骨干企业。
4.产生了示范效应的一批做法
科创一体化融入步伐加快。积极构建“1+2+3+X”的区域科创体系,推动各园区构建“离岸-靠岸在岸”孵化转化体系初见成效。目前,共入驻离岸科创项目6个,招引入驻创新主体8家,高新技术项目1个、高层次人才1名,与上海大学、常州大学等10余所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5项;与省、市产研院和江南大学院士团队共建的国内食品领域第一家专业特医研究所在泰兴揭牌,和顾宁院士团队合作的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泰兴;与国防科工局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科创平台。
基础设施联通先行加快。一方面,全力推进沪渝蓉高速铁路(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形成适宜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启动市内13条道路建设,提前布局,疏通市域及大桥周边交通堵点,其中,虹桥园区港口、镇区内外交通网络、产业片区道路、跨江融合生态城、核心区和休闲功能区建设及配套服务均已到位。
全国统一大市场配套行动加快。一方面,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发挥区位优势,聚焦六大特色产业,围绕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实施园区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对照世行评价体系,优化出台营商环境6.0版,设立“泰兴企业家日”,出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大通道+增长级”的新发展格局。
企业研发机构增长加快。“一盘棋”招商成效凸显,特色产业的集聚度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企业研发机构28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9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省级众创空间9个;与2023年相比,企业研发机构增长25个,其中国家级增长1个,省级增长8个。共有120家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7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0份。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4年2月,泰兴-新北区跨江融合被列入《2024年苏锡常都市圈重大推进事项清单》,明确以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为重点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提升常州新北-泰兴跨江融合发展水平;6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随着2025年上半年常泰大桥的开通,泰州将经由泰兴与常州、无锡实现“同城化”,融入苏锡常和上海大都市圈。泰兴也将正式迈入“大桥时代”。
1.交通区位优势愈加凸显,区域协作机制有待深化
机遇:泰兴位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处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位于苏锡常一小时都市圈,南京、上海两小时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在高速、高铁、航空、航运等方面优势显著。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泰兴港,拥有24.2公里的长江岸线,万吨级以上货运码头13座,最大靠泊等级可兼顾10万吨级。随着常泰大桥、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的持续推进,泰兴交通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成为苏中苏北连接苏南和上海的枢纽城市。“大桥经济”机遇为泰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挑战:由于以锡常泰为主体的“中轴崛起”并未写入省“十四五”规划,其发展定位和实施路径远没有“宁镇扬一体化”“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清晰,泰兴跨江融合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困难,处于省南北中轴线上的交通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与新北区相比,泰兴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出效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占优势,在跨江融合过程中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有可能面临被虹吸的困境。
2.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融合条件亟待完善
机遇:泰兴坚持抓实抓好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苏中地区领先位置,2024年GDP总量达1467.54亿元,增速4.2%。目前,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江苏省特医食品研究所揭牌成立,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营阶段,创成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3家正在发挥的牵引性带动性作用,以及各开发园区构建起的“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政企分开园区管理经营模式,为承接江南产业转移、项目外溢搭建了较强平台。
挑战:从总体上看,泰兴与苏南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少差距,在产业上缺乏如苏锡常通跨江融合产业协作联盟、宁镇扬联动发展机制等的加持,虽然常州新北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与泰兴“123”主导产业有一定的相似度和匹配度,但相似产业结构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分配、基础设施共享、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功能定位可能出现同质化竞争。
3.资源要素优势明显,过道效应不容忽视
机遇:泰兴占地面积11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08万人。新北区占地面积50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29万人。人力和土地资源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比,泰兴与新北区在用人、用能、用地价格水平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与苏南其他市区相比,资源要素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加上作为综合实力最强城市群的长三角,正把关键过渡和轴线区域的洼地作为重点培养的增长级,吸纳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泰兴无疑符合在发展基础和潜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关键地带的条件。
挑战:由于受限于当前地区吸引力不强、产业利润低、生活消费场景不丰富、文化旅游设施和影响力缺乏等问题,在基础交通设施畅通后,通道变“过道”的可能性存在,不仅无法留下途径的游客以及周边的企业,反而由于交通便利导致人口和资源的外流。
三、路径分析
泰兴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一员,不仅要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在探索如何将政府管理模式与科技、产业创新模式相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厘清思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能极,推动跨江融合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方面发力,提前布局。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产业创新
跻身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地位,强化科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打造产业创新高地。目前,泰兴市委、市政府正在坚持围绕“123”产业攀升和“三比一提升”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兴新实践。未来,需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支撑的要素集聚、开放包容、产创融合的科创体系。围绕实施科创攻关、应用场景开源、产业主体培育、产业人才引培、关键要素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提质等七大工程,力争攻坚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拓展一批应用场景,集聚一批优质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建立起上下游贯通的开放型的科创生态,全方位提高泰兴的科技服务水平,促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泰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培育中加快发展,迎接世界范围内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创新及中国从全球的创新型国家行列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2.高质量融入一体化,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主动接受上海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跨江联动融合发展。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突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园区共建等方面,依托黄金水道、过江通道、生态廊道等优势,强化与无锡、常州的密切合作。以常泰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以虹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打造“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通过产业链对接、空间对接、平台对接、资本对接、创新对接五大路径,拓展常州与新北区的产业、人才、科研等合作方式,促进资源互通互享。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发展优势产业、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放大长三角的这些隐形“土特产”,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南北共建,深化利益补偿机制、立足国际,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一套政府、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作共建体系,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3.建好基础设施“硬联通”,推进规则制度“软联通”
2024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一体化发展10个方面的实事项目清单;同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提出9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其重要载体就是县市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中,围绕“十五五”规划新蓝图中泰兴元素的增加,我们既要按照国家战略指引,建好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需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持续消除行政藩篱和隐性壁垒,超越陈规和定式,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家战略在泰兴走深走实,实现规则制度的“软联通”,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形成泰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增长极+大通道”新发展格局。如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联盟建设、与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高质量合作等,发挥园区的产业配套优势,点燃“院士经济”新引擎,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跨域整合,优化产业链布局,促进园区跨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