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苏超”赛事成为拉动城市消费、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强有力“推手”。入夏以来,姜堰区抢抓苏超流量,借鉴苏超“平民化”操盘思维、“散装梗”宣传模式,打造以美食“PK”、镇街“互怼”为卖点的“姜湖宴”,引爆群众消费热潮,书写一张生动的民生答卷。7月8日活动启动以来,“姜湖宴”迅速“出圈”,日均吸引人流量超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得到了央视的专题报道,相关做法可以概括为“225500”,即姜堰的邮政编码,愿景是把邮政编码蝶变成流量密码,让“三个大抓”在三水大地更具象、更有效、更可感。
“姜湖宴”的推出,不是短时间的“横空出世”,而是特定阶段的“厚积薄发”:一是萌发于“苏超”这个IP。与江苏“十三太保”类似,姜堰正好也有13个板块,每个板块都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美食美味,诸如溱湖簖蟹、梁徐牛肉、大伦羊肉、三水菌菇、俞垛贝贝南瓜等。为了接住“苏超”这波流量,姜堰区萌生由13个镇街组成“十三太保”开展特色美食大比拼的想法,通过打造“新鲜”消费场景来刺激消费,填补夜经济的短板。二是植根于“活力姜堰”这个IP。年轻群体是市场消费的主力,近两年姜堰区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以投资0.6亿元的“三水之环”为代表的新地标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为进一步集聚人气,姜堰区拟利用“三水之环”东北角的闲置用地建设“青春之家”,将其打造成青年运动休闲社交的新载体。通过谋划打造一系列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特色活动,进行精准的市场调研和运营预演,让“风景”自然转化为“钱景”。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姜湖宴”得以应运而生。
这场盛宴的活力,源于“市场化”与“大众化”的双轮驱动。一方面,以“市场化”放大活动价值。摊位招商、节目编排、餐饮服务等均由市场主体主导,政府退居服务者角色,做好外围配套与资源联动。同时,自媒体自发传播为活动预热,如“白米出征对手全昏”“中国大伦无所不能”“如果俞垛赢了,淤溪香藕必须改名叫俞垛藕霸”等等,双方各展其能、互不相让,形成“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良性生态。另一方面,以“大众化”营造全民氛围。夏夜美食的香气、草根夜经济的鲜活、“嘛掉”的亲切方言主题,让活动没有距离感;镇街改编歌曲、互动游戏里藏着政策宣传。比如,淤溪镇的原创曲目,把工作成效化作老百姓听得懂、愿意看的精彩故事。蒋垛镇与顾高镇的美食PK中,两地推介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互怼”玩梗,市民消费得投票券参与互动,气氛欢快高涨。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高峰场次超过6万人次,累计带动线上直播互动超4000万人次,3次进入抖音“热搜榜”。
借鉴苏超“一张票点燃一座城”的做法,我们发挥“姜湖宴”的支点作用,以小博大、跨界联动,拓宽多元消费版图。农业赋能。预留优质农产品巡展“档期”,创新推出“农民主播带货擂台”,鼓励农民亲自上台推介自家好货。同时,联动网红、本地达人现场直播带货,推动农产品上线引流,“姜味食足”系列农产品销售额环比增长123%。文化浸润。活动不仅是文艺节目的舞台,更是本土文创产品的孵化器和展销平台,借助“享你的夜”城市音乐会、镇街PK等活动,穿插推出滚莲湘、面塑等非遗表演,通过有奖竞答,现场派发“一鹿有喜”等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价值转化,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体育引流。周末时段推出“姜BA”(姜堰区镇街篮球超级联赛)等大众体育赛事,实现“观赛+品鉴”双向导流;工作日则主打“美食PK”等轻量级互动,实现流量互补。同时,策划“苏超”主题专场活动,邀请凤城球迷会等与本地球迷联动,承接“苏超”溢出效应,提升场地活力与关注度。旅游拉动。加强与溱湖湾旅游度假区、古罗塘文化街区等重点景区的联动营销,在活动现场推出组合优惠、特色线路及专属活动,吸引外地甚至入境游客“因活动而来,因城市而留”。据统计,“姜湖宴”举办期间,溱湖湾旅游度假区的接待量同比增长36.7%。商贸加持。餐饮旺销、电商促销、外贸专场齐发力,形成消费热潮的“叠加效应”。比如,7月24日举办的外贸专场活动中,高新区的科技筋膜枪、白米镇的五彩棒球帽、大伦镇的精美搪瓷锅、俞垛镇的有机NFC饮料等28款外贸优品一字排开,给市民带来“家门口买全球”的购物体验。8月举办的“醉美两河”风情生活集,联动农产品、房产、餐饮、文创、艺培夜经济,进一步集聚了人气。
“苏超”火出圈的关键在于“群众性”。场上,群众是踢球的主力;场下,群众是“玩梗”的主角;场外,群众是消费的主体。姜堰秉持的民办、民演、民受益的初衷也是“姜湖宴”持续升温的重要砝码。于本地居民而言,通过美食大PK,线上玩梗比人气,线下投票决胜负,让大家以全新视角读懂姜堰的多元魅力。于在外游子而言,“追忆、见证、守望”为主线的场景布置,“没错,我超喜欢姜堰”“有空一起嘛掉”等暖心标语,不仅勾勒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更见证了故土的华丽蝶变。正如一位上海游子现场感慨道,姜堰是故乡、上海是他乡。于镇村人员而言,他们化身推介官、表演者、展销员,自导自演的节目里彰显着基层活力,更展现着镇街的独特风采。例如,娄庄镇烤鱼业主曾庆洋的300条鲜鱼开场即告售罄;梁徐街道的花文凤在摊位上热情推荐:“董记牛肉、桥黄水蜜桃、三林薄脆,欢迎大家来梁徐续良缘!”于周边游客而言,抖音等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加上官媒的报道加持,吸引了扬州、南通等地游客慕名而来,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无需跋山涉水,身边就能找到“诗与远方”。于职能部门而言,他们也在此找到新坐标,公安反诈宣传、国企推介、人武征兵等专场融入其中,让政务服务在烟火气中更接地气。例如,“反诈小铺”旁设置的“反诈警熊”打卡点,引来许多小朋友前来打卡合影,现场有奖互动也让警民距离更近一步,让反诈意识更入人心。
活动的成功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低成本的运营。姜堰始终兼顾用户与商户的需求,力求花最少的钱、做最高效的事。活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全程以“不闲置、不浪费”为原则,通过“一码通”系统串联50余户商家摊贩、13个镇街专场等,打造“前台统一、后台分配”的电子化结算系统,将原本分散、难以统计的“舌尖经济”涓流,精准汇入限上餐饮业统计的“数据海洋”,实现收益颗粒归仓。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实现直接营业额超200万元。1-7月,全区限上住宿、餐饮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5%、18.3%,分别高于全市4.3、3.9个百分点。节目资源也打破“养团队”的传统模式,望梅乐队的驻唱、杂技团的表演等按需调配,让专业力量流动起来。经营场景突破“时段壁垒”,早市热销的花卉等本不属于夜市的商品入驻,让摊位在不同时段都能迸发价值。保障力量也形成“共享网络”,社区志愿者、安保队伍联动协作,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让每一份力量都用在实处。这种“物尽其用”的巧思,让“姜湖宴”在热闹背后,藏着一份精打细算的民生温度。
活动现场看不到生硬的行政痕迹,却处处藏着政务服务的细致——每日复盘机制雷打不动,对群众的诉求问题、检查发现的矛盾隐患,坚持当晚研讨、次日整改,让服务始终紧跟需求节奏。比如,针对商户注册需求,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办理,仅用半天时间就下发营业执照。针对消费者反映停车难的问题,立即开通停车导航服务,满足群众停车需求。同时,注重柔性执法,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对违停车辆首次免予处罚。针对摊点人流量大、用火用电大、易燃可燃物品多等实际情况,组织保障力量在巡逻中同步开展“地毯式”“拉网式”隐患排查,全面消除安全隐患。这种“问题即改、服务随行”的高效,不仅保障了活动的顺畅运转,更让“到泰州 泰周到;来姜堰、赢将来”的口号有了坚实支撑。
从策划到落地,从产业联动到群体激活,“姜湖宴”用“225500”的编码,解开了城市烟火与发展活力的共生密钥。央视经济频道的跟踪报道见证着它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的消费数据、市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返乡者的情感共鸣,共同构成了这份“城市情书”的注脚。当从前“车马慢”的乡愁,遇上如今“烟火暖”的新意,姜堰正以更包容、更开放、更鲜活的姿态,奏响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交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