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三个不相信”:千年泰兴淬炼的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6 信息来源:泰兴市社科联课题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振聋发聩的誓言,于1950年朝鲜小高岭的战火中破空而来。特级英雄杨根思用生命践行的宣言,不仅是人民军队的血性图腾,更是泰兴千年文明积淀的精神原色。自南唐昇元元年建县以来,这座长江之畔的古城在岁月洪流中勇毅前行,淬炼出“三个不相信”的城市品格,融入泰兴儿女的血脉,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从江畔小城到百强县市的千年突围


在地理变迁中开基立业。公元937年,长江北岸的济川镇迎来历史拐点——泰兴置县,滔滔江水就此展开对这座新生之城的千年试炼。北宋乾德二年,坍江之灾如猛兽吞噬故土,先民们背井离乡,在柴墟镇以“壕沟为城河,圩堤作城墙”,于泥沙堆积的滩涂之上垒土筑城,在简陋城郭中开启生存之战。建炎年间,战火将柴墟化为焦土,县城再迁延令村,军民肩扛手砌,“复增外城”,竟在金兵铁蹄下独善其身,史载“泰兴以有城得全”。元末战乱摧毁城垣,明初重建时已具规模:“其围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广八丈”,一座形似西瓜的“龟城”拔地而起,暗含“天圆地方”的哲学智慧,承载着先民对永恒安宁的向往。2017年古城墙复建,6万余块征集而来的老城砖重归故土,每一道裂痕都镌刻着泰兴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抗争印记。

在筚路蓝缕中艰苦创业。泰兴的文明史,是一部先民拓荒的奋斗史诗。陆地初成时,百姓以煮盐、植旱谷为生;引淮灌溉后,稻田千顷稻浪翻滚;宋代酿酒业初兴,明清时期火腿栈、槽坊、油坊星罗棋布,民国年间肉制品、白酒、植物油远销四海。作为淮河与长江交汇的漕运要冲,明初北新河、羌溪河等航道相继贯通,四百年水运鼎盛造就“上等县”的繁华气象。七次大规模移民潮中,无论是“靖康之难”的北方流民,还是“洪武赶散”的南方迁客,泰兴皆以江海般的胸怀接纳,人口激增、文化交融,终成长江之畔的重镇。这些历经岁月的发展传奇,尽显泰兴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智慧。

在转型升级中开拓新业。新中国成立后,泰兴人以历史底蕴为帆,开启从农业县到工业强市的跃迁,已发展成为总人口110多万、总面积1172平方公里的滨江工贸新城,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34家,科技创新催生23个世界“单打冠军”产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7年保持长江以北县(市)第一,常泰长江大桥开通在即,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12年稳居“中国化工园区十强”,黄桥镇年产70万把提琴占全国总产量70%……2024年,1467亿元GDP、2237亿元工业开票销售、全国百强县市第20位的成绩单背后,是泰兴人“向江而兴、使命必达”的信念在闪光。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天灾地瘠到生态福地的攻坚传奇


从水患之城到水韵之城。与长江的博弈,是泰兴人贯穿千年的生存之战。南宋柴墟堤闸拉开“驯服蛟龙”的序幕,明永乐年间6650丈江堤如卧龙横卧江心,清朝张公堤与皇岸织就水利网络,闸门启闭间掌控着农田的枯荣。1950年,4.3万军民肩挑手推,100万方土方筑起5.66米高的防洪屏障,以血肉之躯挡住洪峰。从古代堤闸到现代80余座节制闸、排涝站,七次江堤培修、两次达标建设,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跃升至百年一遇,桀骜不驯的长江终被纳入文明的轨道。新时代“清水润城”工程更是实现跨越,当如泰运河的碧波映照着智慧水利监测系统,千年治水经验与现代生态理念完成了一场完美的时空对话。

从高沙穷土到丰产良田。泰兴人改良土壤的壮举,堪称农业史上的“愚公移山”。宋代先民围垦江滩,将淤泥滩涂化作“稻菽千层浪”。明初建营地12家、马场3500亩,并将丘陵变“雁岭”,洼地改“塘湾”,让荒地焕发生机。压实、换土、挖墒引水,以及大面积增施过磷酸钙,终将盐碱地全部改造成熟田。20世纪50年代开展平田整地的全民运动,40年共投入工日一亿多个,动土2.5亿方。江水灌溉、罱泥肥田等古法与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等现代技术共振,泰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0多万亩,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63.64万吨,将“粮袋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片曾经“种豆不收,栽树不活”之地,如今正以亩产吨粮的姿态,续写着“人定胜天”的当代神话。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史载泰兴建县以来,旱涝、风雹、地震等灾害频发,但先民从未屈服:明景泰七年“火把长城”在蝗灾中烧出防线,1972年30万干群两天排干52.2万亩积水。三代人七十年查螺灭螺,终结血吸虫病肆虐。2020年“泰兴速度”崛起方舱医院,3000白衣战士构筑防疫堡垒。如今“三级”“五化”应急机制织密安全网,科技监测与物资储备双轮驱动,让这座千年古城在风险挑战前尽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从烽烟铸魂到红旗高扬的精神谱系


金戈铁马守气节。南宋建炎三年,武官严起率军民以农具为刃,滚木礌石间唱响“寸土不让”的壮歌。明代县令杨敷、陈继畴筑城修阁,为百姓撑起安全穹顶。抗倭战场上,千户王良父子血洒疆场,“灶勇”乡民持渔叉锄头与官军共御外敌。明代张羽弹劾刘瑾、清代季开生直谏君主,文臣风骨与武将忠勇交织成“崇文尚武”的精神底色。这些浸透硝烟的记忆,早已熔铸为城市的精神骨骼。

红色浪潮写忠诚。1926年,刁家网升起扬泰地区第一面党旗,革命火种燎原江淮。陈玉生“商借”百枪组建抗日救亡大队,打响苏北游击抗日第一枪。黄桥“千家磨坊磨麦面,万户烧饼送前线”,7000军民配合新四军取得黄桥战役大捷,见证人民战争的伟力。姚家埭战斗创苏中地区生俘日军的记录,严徐庄围困战赢取减租胜利,25.6万民工肩挑车推支援渡江战役……8000余名烈士的英魂融入银杏林涛,化作长江奔腾不息的精神长河。

血与火中铸丰碑。杨根思,这位从泰兴农家走出的钢铁战士,将“三个不相信”刻进骨髓:负伤到骨头仍坚持战斗,凭一手“手榴弹绝技”炸开通路;72斤拉雷在肩,独身扑向敌碉堡;单枪匹马俘敌一个排,创下战场传奇。1950年长津湖战役,他率部死守小高岭,战至弹尽粮绝时抱起炸药包与4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28岁的生命定格成“人在阵地在”的永恒雕塑。他是“爆破大王”“特级战斗英雄”,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最可爱的人”。


如今,杨根思烈士陵园的银杏岁岁金黄,泰兴街头的“根思路”车水马龙,泰兴市税务局“杨根思班组”不断推进税收事业,根思乡的小学生在“杨根思中队”队旗下宣誓……“三个不相信”,从来不是杨根思一个人的呐喊,而是泰兴精神的集中迸发!从古代筑城的“任务必达”,到现代产业的“创新突围”;从千年治水的“攻坚克难”,到防灾抗疫的“主动担当”;从抗倭护城的“气节坚守”,到革命年代的“忠诚奉献”,泰兴人用行动证明:“三个不相信”早已融入泰兴的骨血,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精神气质。

今天的泰兴,在“三个不相信”指引下,锚定“逐鹿苏中勇当排头、跨江争雄奋力赶超”的目标,以“四向四兴”为具体抓手,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兴的现代化篇章!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要信念不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意志不摧,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就是泰兴千年淬炼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