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泰州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议在资源要素循环、公共服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发力、持久发力。
先立后破,畅通资源要素循环,厚植城乡融合发展潜力。推动城乡之间要素的流通需要破除产权和分配等制度的制约,建立和完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灵活畅通的城乡人才流动制度,破除户口和权益捆绑的户籍制度。建立以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标准、以实际居住时间和社保缴费年限为条件的城镇落户制度,推动租购同权、服务均等,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着力解决进城落户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积极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主体功能作用,对进城落户人员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切实让农村人口“进的来、留得住、无忧虑”。深化农村落户制度改革,引导城镇专业技术人员、投资者和大学生返乡落户、创业,不断完善职称、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事业发展平台,让各类人才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双向互惠的农村资源流转制度,破除权利和收益不对等的产权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资源价值实现行动,深化“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依法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入市和价值变现;建立农村生态资源和产品定价、入市制度,切实把农村生态资源变成资源要素,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产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通过产业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增值。深化农村资源和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引导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有序向农村流动,助力农业、农业服务物业、农业技术装备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多元融合的业态发展制度,破除资源产品闲置和投资开发利用隔离的产业制度。实施农村新兴业态培育工程,把农业和技术装备、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装备产业、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和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大力实施“农业+文化”工程,深度开发以农耕、农技、民俗、非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农业和文化融合产业;实施“农业+旅游”工程,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农房、举办丰收节和采摘节,开发乡村生态游、休闲度假游和文化体验游等产品,发展农业和旅游融合产业。除此之外,还可以盘活乡村其他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教育”产业。建立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体制机制,引导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金融类产业拉长产业链,通过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物流中心、仓促中转站、金融服务中心和原材料产地的方式,加强城乡产业对接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先补后提,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优化城乡公共服务配置要在补足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的基础上,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质量。
一是补足教育资源短板,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实施乡村教育提档升级工程,加大对老旧校舍、设施场馆修缮和改造的支持力度,配备现代化、智能化教育教学设备;加大对乡村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能力和水平;推动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和水平,深化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畅通乡村教师职务职级上升渠道,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定向培养工程,引导大学生到乡村中小学任职、任教;大力探索“县聘校管”管理制度改革,引导优秀师资向村村流动。大力推动城镇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进程,大力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动优秀师资在城乡之间畅通流动,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
二是补足医疗资源短板,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大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技术、服务和设施升级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照料质量水平;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市级医疗机构进修,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引导大中专院校医护类人才到乡镇、农村卫生机构就业;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制度和职称职务晋升制度改革,为乡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搭建顺畅的事业发展平台。构建市、区、乡(镇)、村四级诊疗体系联动机制,推动医疗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在线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市级大型医院人才到乡镇、农村卫生院(室)交流制度,合理引导城市医疗人才向基层流动。
三是补足养老短板,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城乡养老制度建设,形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互动格局;支持社会力量在城市和农村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引导发展养老产业,补足政府养老的不足和缺口;有效整合城市养老资金、技术、服务产业和乡村环境、空间、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引导养老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城乡区域间互利共赢的养老事业发展模式;推动市区、县域、乡镇和农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衔接,探索建立城乡“嵌入式”养老格局。
先点后面,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根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以补足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一是以生产类基础设施缺口为切入点,逐步优化交通网络基本面。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投融资格局,加大等级公路、农业生产道路等的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民交通出行、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难题;推动农村道路建设融入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实现乡村和城镇、城镇和城镇之间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加大对城镇和乡村道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道路等级提升;协同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建立道路养护体系,加大对城镇和乡村道路的运营、维护力度,全面提升城乡道路网络体系的品质。
二是以生活类基础设施缺口为切入点,逐步优化饮水、能源网络基本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水道管网建设力度,实现水道管网直连农户,逐步实现农户饮水管道并入城镇供水网络,确保城镇居民饮水和用水安全,实现城乡居民饮水和用水“同网、同质、同服务”;实施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逐步实现天然气网络城乡全覆盖,确保城乡居民使用天然气“等价、等效、等维护。”建立城乡居民生活餐厨垃圾处理网络,增加农村生活餐厨垃圾收集点密度,健全农村生活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工作体系,推动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垃圾一体清运、统一处理。
三是以服务类基础设施缺口为切入点,逐步优化数字、物流网络基本面。加大农村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优质宽带入户率,加大5G信号塔站和中继站密度,提升农村用网通信质量;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积极发挥数字化、智能化载体在城乡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力度,发挥农户经营的主体作用,大力建设菜鸟驿站、快递寄服务站等物流服务机构,适度增加物流寄存站点密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快递服务。积极推动城镇和农村数字、物流公共基础设施一体推进、一体运维,不断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切实服务城乡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