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也是“四个着力点”中的首要任务。中小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长期受制于本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薄弱、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等结构性瓶颈。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基地,泰州产业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招才引智和技术创新需求强烈,尤其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对技术创新需求尤为迫切。近年来,泰州主动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国内创新高地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逐步形成了“研发在外、转化在泰”的特色融合创新路径。
实践证明,中小城市通过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完全能够有效突破自身资源约束,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泰州未来还需在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机制、协同化发展等方面持续深化,推动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借梯登高、聚智兴业”的战略目标。 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应由单一功能向研发孵化、成果转化、资源链接、人才集聚、产业招商等多种功能融合发展,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服务于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精准功能定位。聚焦研发孵化、成果转化、资源链接三大核心功能,科学规划离岸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选址优先考虑开发园区、高校院所和科创平台集聚区,确保与本地产业基础和技术需求高度契合。优化场地空间的功能分区,重点完善小试、中试等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能力,形成离岸研发到本地转化的高效协同闭环。 二是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市级统筹机制,建立跨市(区)、跨园区的联合共建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内耗。推动重点开发园区实现离岸创新中心全覆盖,并精准匹配各园区主导产业需求。依托高校院所、国家级实验室等平台资源,大力推广“研发在外、落地在泰”的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将产业政策、人才服务等有效延伸覆盖至离岸中心,增强其对高端创新资源的吸附力和黏性。 三是着力提升效能。优先支持并总结推广企业主导型离岸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市场化运营模式,完善区域离岸中心的评价体系。强化对项目入驻质量(技术含量、产业契合度)与本地转化成效(落地项目数、投资额、产值贡献)的双向考核,将关键指标纳入运营主体的绩效评估,并与后续经费支持、政策兑现紧密挂钩,以此倒逼运营质效提升。 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先进地区创新网络,精准导流优质资源要素,以推动本地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深度融入产业。紧密对接本地的产业链群发展规划,按需布局、按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确保其功能定位与本地产业痛点、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机制,定期梳理痛点难点,定向引导离岸中心资源对接,提升创新供需匹配效率,确保资源有效服务于产业升级。 二是深度融入机构。精心遴选并大力支持兼具深厚科研背景与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专业化运营团队,组建复合型管理服务队伍。深化与高水平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离岸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联合运营新模式,推动研发设备、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搭建高效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常态化组织技术路演、需求发布、专家问诊等活动,促进离岸创新成果与本地企业精准、快速嫁接。 三是深度融入市场。着力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以及专业机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运营生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离岸中心建设和项目孵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潜力项目成长。探索建立基于市场规则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通过股权合作、收益分成等灵活方式,有效协调“飞出地”(离岸中心所在地)与“飞入地”(泰州)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实现各方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针对“飞出地”与“飞入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调障碍及区域间同质竞争问题,需借鉴融通创新理念,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协作机制。 一是强化市级资源统筹。加强全市离岸创新中心规划布局、政策制定与考核评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制定分类建设标准,清晰界定研发型、孵化型、招商型等不同类型中心的功能边界与发展重点。着力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重点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涉及的政策衔接、税收分成、统计考核等关键堵点问题,确保资源顺畅流动、高效利用。 二是分层分类精准推进。在市(区)层面,指导各地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例如,研发类中心优先布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区,充分借力其智力资源;招商类中心则宜嵌入目标城市的产业园区,深度融入其产业生态。在园区层面,鼓励其因地制宜推进中心建设,并在建设空间、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配套保障。同时,大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企业级离岸中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三是优化全流程服务供给。将离岸创新资源对接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市级重大招商活动,强化科技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团队。完善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支撑体系,提供包括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中试验证与熟化、市场开拓、投融资对接等在内的专业化服务。优化项目落地保障机制,确保研发成果产业化所需的土地、空间等要素快速落实,并配套提供强有力的基金支持,加速优质项目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离岸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数据库,动态跟踪项目进展,精准匹配本地承接载体(园区、企业),确保创新成果“找得到、接得住、发展好”。 课题组成员:李新美 殷红兰 刘宏鸣 曹爱民 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