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社科研究
梅兰芳“水袖”文化如何舞出精彩来
发布时间:2025-05-19 10:54 信息来源:张 泉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片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精神。梅兰芳以独创的“写意戏剧观”革新传统程式,将京剧艺术提升至形神兼备的美学境界,其中,“水袖”以其璀璨的人文艺术表征,构成了表演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水袖”就是京剧中以袖口为载体,借助甩、抖、抛等动作,来表达人物情感的表演程式,具有技术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技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


一、梅兰芳“水袖”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早在清道光年间,徽班“四喜”“三庆”“春台”“和春”先后入京为皇帝祝寿。徽剧作为当时流行于安徽地区的戏曲,在唱腔及表演方面广受人们青睐。徽班进京之后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传入京城的秦腔、昆曲等剧种彼此融合。徽剧通过与秦腔、昆曲的长期交融,借鉴其声腔特点,逐渐形成粗犷与细腻并存的表演艺术,最终演变为京剧。19世纪中叶,京剧逐渐走向成熟,其“西皮”“二黄”声腔体系日益臻于完备,表演也日益娴熟。20世纪初,京剧进入黄金时代,梅兰芳以创新性的“水袖”表演,成为推动京剧国际化的代表性艺术家。

(二)梅兰芳的京剧生涯

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以京剧旦角表演为核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篇章。梅兰芳(原名澜,字畹华),生于1894年,祖籍江苏泰州,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同样也是京剧艺人,家族传承使他自幼浸润于京剧艺术。1904年,10岁的梅兰芳拜吴菱仙为师学习京剧。吴菱仙是当时著名的青衣演员,以严格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著称。在师父的指导下梅兰芳以苦为乐,从基础学唱腔念白到身段功夫学打,“唱念做打”逐一学习,以全面掌握京剧表演的艺术技巧。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在当时的中国各大城市之中,上海最为繁华,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名家大师和戏曲爱好者。凭借俊美的扮相与独特的表演风格,梅兰芳迅速引发观众审美共鸣,上海首演引发轰动效应。在京剧艺术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个人艺术实践深刻影响了“水袖”技巧的成熟。

(三)“水袖”的起源与演变

“水袖”技艺的演变恰似中国戏曲艺术的微缩史,汉代长袖舞以宽袖为媒介表达情感,唐代引入戏曲程式化元素,明清时期在京剧体系中发展为规范化表演技巧。汉代长袖舞“袖舞传情”的美学理念,通过唐代戏曲程式化的转型,在京剧中演变为规范化的“水袖”技巧,明清时期,“水袖”技巧在戏曲艺术中更加广泛而深化地被加以应用。京剧表演艺人通过程式化提炼与即兴创作,规范了“水袖”动作的美学程式,使“水袖”技巧成为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梅兰芳“水袖”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水袖”的艺术特色

1.动作的规范性与多样性。梅兰芳一生积极探索,将“水袖”技艺系统化为53种标准化袖法,如“含苞”“初绽”等动作。这些动作既保留传统程式规范,又融入现代美学理念,开创了“技为情设”的新范式。每一种手姿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具有严格的动作要领和规范要求:或轻盈如燕翅翻飞,或刚劲如龙蛇游走,或柔婉似柳枝拂风。通过演员的巧妙运用,这些动作巧妙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演员依照梅兰芳系统化的“水袖”动作程式,结合剧目情境灵活运用,使表演既规范又富有创造性。

2.与角色情感的融合。梅兰芳在“水袖”表演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能够将技巧与角色情感完美融合,使“水袖”的舞动成为人物情感表达的自然延伸。如《宇宙锋》一剧中赵艳蓉这个形象,感情错综复杂,既有对丈夫的不屑与娇嗔,也有在特定情势下的激愤抗争。梅兰芳将这些情感通过“水袖”动作设计表达得层次分明且富有张力。对赵艳蓉表现的不屑,他用“左一掷袖,右一掷袖”这样既收得住,又显出手腕功力的幅度动作,既表现出角色的高傲与不屑,又不失女性的优雅与矜持,当表现激愤时,再加大“水袖”的甩动幅度,使“水袖”具有力量感,表现出人物的激愤。这种将“水袖”技巧与人物感情融为一体的表演方式,可让观众更加深刻、细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表演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3.融合多种艺术元素。梅兰芳“水袖”表演是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结晶,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革新精神兼收并蓄,从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使“水袖”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他从中国武术剑法中得到启示,在《霸王别姬》中编排了一套剑舞,将刚健的武术艺术与优美的舞蹈相结合,以“水袖”舞姿模拟剑之舞动的招式,既彰显武术的阳刚气势,又保留舞蹈的秀美特质,描绘了虞姬刚柔并济、忠贞不渝的感人形象。他从古代名画《天女散花图》中人物造型和姿态中得到启发,在《天女散花》中创编了绸舞,运用长绸作为道具,与“水袖”的舞动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飘逸、空灵的艺术氛围,犹如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水袖”的文化内涵

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梅兰芳的“水袖”表演艺术既根植于传统绘画、武术等文化土壤,又通过形式革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他深谙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从我国的传统艺术绘画、武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文化元素,然后又运用到京剧表演艺术中。从古代绘画来看,梅兰芳会从古代画作中的人物动作、线条运用等方面得到启发,将绘画艺术的静态美与京剧表演的动态美融为一体,在古典绘画艺术和“水袖”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表演动作与舞台造型。从武术来看,他从武术中提炼招式精髓与文化精神,并运用到京剧表演艺术中,让“水袖”表演更具劲道与节奏。

2.民族精神的体现。梅兰芳的“水袖”表演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柔美与坚韧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文明包容性美学的生动注脚。“水袖”舞动自如,表现出民族精神中的柔美、坚韧和智慧,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刚柔并济的特质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艺术呈现。《穆桂英挂帅》中,梅兰芳通过“水袖”将穆桂英的柔美与英武双重特质融于一体,左袖轻扬显柔情,右袖疾甩彰刚毅,以袖法对比隐喻“侠骨柔肠”的民族精神内核。艺术表演传递民族精神,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

3.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梅兰芳的“水袖”表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为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交流做出卓越贡献。20世纪初,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梅兰芳的海外演出打破了中西文化隔阂。1930年,他率团赴美演出,首次将中国京剧大规模推向西方舞台。精湛的“水袖”表演,让当地观众被这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之后他又访问了日本、苏联等很多国家,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梅兰芳的表演,让西方观众领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通过跨文化对话,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戏曲的独特表达方式。


三、梅兰芳“水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承与创新的现状

尽管梅兰芳“水袖”文化蕴含极高艺术与文化价值,但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社会发展高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受到流行文化的激烈冲击,京剧艺术的生存环境遭到持续性挤压,观众群体也日渐缩小。据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度戏曲受众调查报告》,60岁以上观众占比70%,30岁以下观众仅占8.7%,年轻观众流失严重。观众群老龄化状况,造成京剧的断层传承态势,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京剧,认为京剧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且,“水袖”技巧本身需要深厚的美学功底与勤奋刻苦,对于传承人有着较高的要求,学习“水袖”技巧不仅要有艺术天赋,有扎实的身体条件,而且有坚毅的毅力与执着的艺术精神。而当下快节奏、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势,很难让年轻人沉下心来去实现如此艰难的过程,也就造成了“水袖”文化传承空间越来越小、后继乏力的境况。

(二)传承与创新的不足

1.传承方式的局限性。目前,梅兰芳“水袖”文化的传承主要以传统的师徒传承为主,其好处在于能够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而这种传承形式也存在局限。一般来讲,师徒传承为“口传心授”,部分复杂且高难度的“水袖”动作,在传授时,师父往往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述动作要诀与发力点,徒弟在模仿时则因自身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部分动作精髓丢失,最终影响技巧的传承效果

2.创新意识的不足。一些传承人缺乏对“水袖”的创新,固守原有的表演方式,没有结合时代进行发展创新,在传承中过分保守,导致“水袖”的表现形式老套、内容空洞,跟不上新时代、新观众的审美需求。一些现代京剧作品中,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找到“水袖”表现方法的创新灵感,依旧停留在旧的动作、表演过程中,缺少新奇点,无法在现代舞台艺术中呈现出来。

3.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充分。当前“水袖”文化的传承,尚未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传承的效率,如舞台灯光、舞台音响、多媒体手段等的运用不够广泛,利用现代技术所创造的震撼视觉、听觉效果没有理想的显现出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也相对滞后,还没有开发出很好的教学视频、虚拟体验、VR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方法,这使得“水袖”文化传承的程度上有些受限,无法让更多的人便捷地学习和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三)传承与创新的对策

1.教育强化。可以开发以“水袖”文化为题材的数字化互动型教学教材,基于AR技术还原梅兰芳经典剧目中的“水袖”表演动作,并设计出“手势识别”学习模块,让学生通过交互式学习模块掌握技法要领,同时与中小学美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连续性。在高校、专业艺术院校开设京剧“水袖”表演专业课,对于“水袖”教学培养计划科学细化。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教学大纲,培养出具备高水平专业性,并且技术能力、素质能力契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传承者。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展示表演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创新驱动。鼓励传承人以继承为基础,勇于创新,将时代气息以及现代审美理念融入“水袖”舞动中,积极革新“水袖”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例如,借鉴现代舞蹈的流畅性、节奏感以及丰富性,创造一系列现代审美观念下的舞蹈动作,使得“水袖”舞动更具视觉冲击力与表现力。将其技巧融合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如与现代媒体技术、舞美灯光设计、现代音乐等相融合,发掘出富有新意的艺术作品,使得作品更具多样性发展。鼓励编导创作更多以现代人为题材、与实际生活贴近的剧目,剧目主要涵盖当代社会情感、家庭、职场等主题内容,通过“水袖”表演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张力,构建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共生范式。

3.科技赋能。借助现代科技为“水袖”艺术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如在教学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录像,把“水袖”技术教学中的技术要领、表演过程进行动作细抠与分解,再给学生反复观看学习,促进有效教学;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增加学生对“水袖”表演艺术的学习感受感、趣味性和交互性。通过科技赋能的方式,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便捷、更具吸引力的学习路径,推动“水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持续传承和创新。

4.国际协同。积极走出去推动“水袖”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争取与国际知名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拓展其国际影响力。定期组团出访国外,参与各类国际艺术节和文化交流活动,将“水袖”表演艺术展现在多国观众面前,增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同时,邀请国外艺术家和学者来华访问交流,开展合作创作、学术交流等活动,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艺术理念,为“水袖”文化的创新发展寻求新的途径。亦可采用通过国际京剧培训班、研习班等途径,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招收海外学员,为“水袖”文化的发展输出国际性人才,让“水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结出果实。


梅兰芳“水袖”文化是中国京剧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脉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从长袖善舞的汉唐遗韵到程式精妙的京剧绝技,水袖文化的嬗变恰是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生动体现。然而,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水袖”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教育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国际协同等多元路径,可以实现对梅兰芳“水袖”文化的保护、继承和推广,赋予梅兰芳“水袖”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当“水袖”在数字时代翩然舞动,它以传统美学的韧性与创新活力,编织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流动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