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受大城市人才集聚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处于劣势地位,人才引进空间受到挤压,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当前人才工作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启了“飞地引才”这一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破解人才招引难题的新探索,本文以靖江市为例,探讨“人才飞地”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优化路径,以期为破解县域引才困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人才飞地”由“飞地”概念引申而来,是指在域外创新资源、人才资源集聚的中心城市设立的,用于招才引智、科技创新、项目孵化的引才基地,这一形式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限制,实现了人才的柔性引进和智力共享,促进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深度融合。靖江建设“人才飞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压力。靖江锚定“跻身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市”目标,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但是现在第一不代表将来永远第一,靖江在奋力追赶,其他兄弟县市也在提速飞奔。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个城市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争相上演人才争夺战,建设“人才飞地”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更是赢得未来的潜力所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竞争力。 二是时不我待的历史发展机遇。2024年6月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扩容,泰州首次“入圈”,可以共享上海这个对外开放国际窗口的品牌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和配套服务、参与产业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多机遇。靖江同样必须紧抓机遇积极融入,最大限度利用好这些稀缺资源,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加入圈子并非意味“一步登天”,才聚而业兴,力达而功成,如何能够快速聚集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是亟待破解的人才短缺瓶颈。本土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引进人才增量不大、存量不稳是县域共性存在的“小城困境”。与大城市相比,受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发展平台、薪酬待遇等方面限制,县域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人才边引进边流失、再引进再流失的现象客观存在。对此,只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借用“飞地”模式,打破人才地域限制,在大城市设立人才工作站、研发机构、飞地孵化器等载体平台进行招才引智,才能有效吸引高端人才,破解小城市人才承载力不足困局,实现人才队伍的扩容蓄能。
近年来,“飞地”一词高频亮相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折射出地方政府对于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发展优势、推动协同发展的深度思考与战略部署。“人才飞地”何以可行?其核心优势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本地筑巢”到“邻凤筑巢”:打破地理限制,借势资源高地。一线城市人才集聚、科创潮涌,县域则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有限,即使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和项目远赴大城市揽才,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拖家带口到小城市工作多有不便,另一方面优质项目往往也离不开大城市的平台资源。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受限于本地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而“人才飞地”将引才触角向外延伸,以“飞地”为纽带集聚各类人才,将创新平台布局在人才密集的一线城市或科研高地实现“邻凤筑巢”,共享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这种模式突破地理桎梏,利用飞入地的区位优势、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生态,形成“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协同效应。 二是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突破制度壁垒,激活人才效能。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与有限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人才飞地”不一味追求人才“为我所有”,更注重人才智力资源共享,通过扎根于科创资源富集的中心地带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其摒弃了传统的“全职绑定”思维,通过灵活机制最大化人才价值,与传统模式相比,不要求人才改变原有的户籍和人事关系。高端人才“工作生活在大城,服务贡献为小城”的柔性引才模式,既顾及到了人才工作生活的便利,又针对本地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带来的利益共赢更多,也使这种合作更为稳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三是从“单一引才”到“协同创新”:催化跨域协同,构建产业生态。“人才飞地”的核心逻辑在于突破传统“引才即终点”的思维局限,通过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效应,完成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具体而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吸引匹配领域的高端人才(人才链);以场景应用为纽带,推动研发成果在本地产业链成果转化(产业链);以利益共享为杠杆,通过跨区域股权合作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链)。通过三链融合不仅解决了县域“引才孤岛化、技术产业化难”的痛点,更实现了人才价值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最终将飞地从单一“人才窗口”升级为区域创新的“生态引擎”。
近年来,靖江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码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马洲英才”十条新政,支持企业柔性使用海外人才,三年最高用才补贴300万元,创新企业“飞地”揽才,“飞地”全职聘用的科技创新人才享受市级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待遇;出台飞地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先后支持14家本土企业设立飞地研发机构,离岸用才262人。可以说,靖江的“人才飞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更新、优化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拓宽功能定位,打造集成化空间。“人才飞地”不止聚焦单一的人才招引,更要拓宽功能定位,成为飞出地在飞入地所在城市集政策解读、产业展示、服务交流、形象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整合枢纽”。这样的集成化平台更加注重综合性服务的提供,能够为入驻企业、创业团队、专家学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从而促进人才的引、育、留。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在上海深度布局“飞地城市会客厅”,明确会客厅涵盖“城市形象宣传站、沂蒙精神传习点、双招双引援乡站、乡思集聚亲情站”四大定位,打造“校地企深度融合、双招双引洽谈、流动党员管理、干部人才交流、四雁臻品展销”五大功能,配套打造人才飞地办公室等11个区域阵地,实现空间功能叠加、阵地资源共享。此外,一线城市的产业和人才往往集聚在多个区域,一城一飞地的设置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建设“1+N”模式的“服务中心+虚拟飞地+多点运作”的网络化人才飞地将成为新趋势。 二是跳出固有思维,聚焦差异化需求。就人才而言。在建设“人才飞地”时,建议政府、企业要换位思考,变“我能给人才提供什么”为“不同层次人才被引进的获得感在哪里,希望满足的需求是什么”,人才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在哪里,只有当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满足,这些人才才会产生积极的被引进意愿。同时也要不断发动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发挥人才磁吸力,带动“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的良好用人生态。就企业而言。建议总结头部企业在“人才飞地”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飞地”人才和用人单位,给予额外奖励,并推广事迹与做法,起到示范效应。针对有意愿有能力但还没建设“人才飞地”的企业,政府工作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对这类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精准摸排企业技术痛点和合作意向,掌握其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邀请、组织这类企业利用洽谈会、推介会、座谈会等方式主动“走出去”,了解“人才飞地”的特色优势,鼓励其进行飞地建设。 三是立足自身禀赋,推进协同化发展。“人才飞地”建设要充分考量城市自身经济体量、产业布局、区位条件等因素,依托自身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与大城市错位竞争,确保飞地有效落地生根,从而集聚相互成就、适配度高的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用。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常态化摸排企业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具体需求,集中梳理企业的研发需求,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分类汇总至“人才飞地”,推动本地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市场订单与飞入地人才资源深度融合,打通成果双向流动、转化渠道,赋能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例如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坚持“供需匹配,靶向招引”,分产业、分层次、分领域绘制全国人才热力分布图,聚焦本地主导产业人才需求,梳理紧缺人才清单,对照清单依图索才,在对口产业链人才聚集的一二线城市打造“飞地引才站”,举办“人才科技节”“满天星人才招引计划”“人才社群”等活动,精准招引上海及周边地区高端人才。此外,还可与其他地区之间建立“人才飞地”联盟,探索“人才飞地”常态化合作机制,在人才评价标准、社保政策衔接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人才在联盟内的不同飞地工作,可以享受相对一致的政策待遇,实现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作者单位:中共靖江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