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海陵如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三):怎么干?
发布时间:2024-12-27 15:0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机遇稍纵即逝,谁认识机遇早,谁顺应机遇快,谁把握机遇态度坚定、行动果决,谁就能掌握主动、抢得先机。拥抱区域一体化、积极融入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抓住机遇才能迎来新发展,反之可能陷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窘境,甚至有可能再次“边缘化”,千万不能辛辛苦苦加了群,不努力又被踢出了朋友圈。

海陵应牢牢把握长三角地区产业空间重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契机,承接区域产业分工关键环节,奋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关键突破,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瞄准新质生产力方向  以创新驱动壮大产业承接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今年11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发布,上海超越巴黎和东京,成为全球第七。榜单背后是上海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上海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9所,拥有985工程大学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总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位。随着在沪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集聚发展,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批基础研究的重大项目任务加快布局,物质、化学、生命、量子、海洋等前沿基础科学领域不断取得进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材料、化工、能源、高端装备等国家重点产业战略需求领域未来科技龙头企业井喷发展。

在上海青浦区徐泾镇虹桥时代广场8幢1号楼的泰州海陵(上海)离岸创新中心,场地总面积6600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上海福照人间、元创集团等多个项目,“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海陵”的协同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像这样的离岸创新中心海陵还有北京、南京、青岛等多处。接轨大上海,需要优质、高效的平台载体来支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突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科技资源吸纳聚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密切联系沪苏浙高校院所资源,推进更多离岸创新中心、研究院、创新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大科研团队对接,创新形式开展“高校海陵行”、“泰州日”、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紧密与沪苏浙知名高校、产研院联系,围绕企业技术突破难题,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市场技术精准对接,推动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高升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加强与沪苏浙人力资源市场融合接轨,推动人才资格认证标准统一和互认共享。充分发挥重大活动、重大载体、重点企业、第三方机构洽谈招商和招才引智作用,为人才引育提供坚实支撑。

坚定新型工业化路径  以强链聚链推动产业承接集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据启信产业大脑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上海向外省市产业转移16462家企业,其中异地设立分支机构3777家、对外投资11931家、注册变更754家。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对外投资这两项的占比高达95.42%。从溢出地域看,范围较广,其中江苏承接4555家,浙江3508家,广西、云南两省674家,整体来看超四成被长三角地区承接。从产业类别看,分布较为分散。其中高端装备企业511家,现代金融企业430家,大数据企业338家,物流企业321家,电子商务企业320家。主要是因为上海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等领域产业链较为完整,研发能力较强。同时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快速崛起,形成了较强的溢出效应。海陵要抓住“加群入圈”带来的产业溢出“泼天富贵”,就必须善于捕获信息,结合地区产业定位,对新能源、智慧家电、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家居、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有一定基础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产业,实施全景洞察,多角度挖掘招商线索,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密切关注“500强”、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异动情况,主动上门、积极对接,精准制定引商安商稳商政策。画好招商图谱,产业溢出转移既取决于各地招商比较优势差异,也取决于产业自身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画好产业链条图谱,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找准有望突破形成优势的重点环节、影响发展需要壮大的薄弱环节、制约发展急需引进的缺失环节,做到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努力形成优质项目集中、优秀企业集聚、优势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灵活运用策略,要不拘一格,创新招商方式,根据企业项目具体情况,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产业基金招商、中介招商、展会论坛招商、大数据招商、媒体招商、上门招商、对赌式招商、各类活动招商等各种形式充分挖掘招商潜力、提高招商实效。

发挥改革“先手棋”作用  以集约节约打造产业承接空间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招商引资是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催化剂。敢闯、敢拼、敢干,不断提升项目招引的能力水平,积极承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溢出,是产业园区兴产业的“硬任务”、拼经济的“硬抓手”、促发展的“硬支撑”。

早在2020年,海陵在泰州率先启动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目前拥有工业产业园区2个、农业产业园区1个,要用足用好重大政策,以平台思维推动园区提高空间集聚度、项目承载力,加速产业集群化、形成新的增长极。提高园区运行质效,进一步理顺园区体制机制,构建“管委会+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强管委会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工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能力水平,特别是打好三资运作、金融创新组合拳,充分发挥基金杠杆作用,助推资本与产业深度耦合、基金与项目精准合作,为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建强专业园区载体,加快推进“园中园”专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打造产业生态圈,培育建设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晰、配套功能完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加快谋划和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全面实现“九通一平”;加大对重点区域、工业厂房、土地的集中收储力度,加强标准化厂房特别是重大项目“定制式”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补贴政策效用,为承接溢出产业提供坚强要素保障。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在深入推进“亩均改革”的基础上,充分摸排多层厂房落户项目与空间利用情况,推进实施一批“工业上楼”项目,打造节约、集聚、高效的制造业发展空间格局。对去化停产的梅兰化工、泰州石化等工业地块,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快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让沉睡资源变成财富源泉。

提升营商便利度体验  以优质服务放大产业承接效应

这些年,招商激烈程度已“卷出天际”。强如上海,连续4年召开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超大城市也抱团作战,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举办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随着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文件相继出台,“税收优惠”式、“奖补”式招商已经成为“旧时代的挽歌”。这种情况下,“水深鱼跃、林茂鸟聚”的营商环境对吸引承载产业至关重要。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企业作出投资决策最重要的考量依据,是招商引资、集聚产业最重要的“强磁场”,更是企业拔节成长、释放活力的“稳定器”。承接上海产业溢出,吸引沪地企业投资,根本来说,还是打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营商生态,让溢出产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近年来,海陵着力打造“营”在海陵营商环境“金招牌”,聚焦项目审批痛点堵点,深化利企便民政务服务改革,全市率先打造可观可感的“营商环境体验馆”2个,全省率先推行“以函代证”,工业项目“多证齐发”等惠企利民政策措施,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创优典范区。对海陵来说,营商环境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信赖。提高“出镜率”,要打造更多个性化、差异化举措,把政府的“高效率”,转化为招商工作的“加速度”、招商市场的“活跃度”。比如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最成功的苏州,据说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左右的时间,都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50%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一个广为传颂的典型例子是,2022年11月,苏州市商务局率先“抢跑”,全国第一个组织大型经贸团组包机赴日招商。突出“便捷度”,要找准企业需求的“痛点”,根据需求层次和企业特点细分服务内容,带给企业更多的办事“便捷度”。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有时候,把一些影响经营的“小事”办好比“大事”重要,宝贵之处正是在细节上见服务、见观念、见成果。不少地方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主管部门“一把手”以普通人的身份换位体验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主动发现办事环节中可能存在的bug、卡点,畅通流程中的“堵点”“痛点”。提供“确定性”,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上要具备“再向前一步”的能力,通过往前再走一步、多想一步、多做一步,为企业盈利带来更多的“确定性”,通过“靠谱”的服务,让企业投资兴业更“有底”。在参加“三大一送”服务暖企活动中,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做生意第一目的是赚钱,不是为了享受服务。如果没有赚钱机会,别说“店小二”服务,就是搞贴身服务,投资企业也照样不来。

强化重点协作性联动  以互联互通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海陵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各个领域互通不断、对接频繁、联系紧密。海陵杨延修纪念馆接待游客已超18000人次,成为沪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七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泰州合作医院在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挂牌,海陵人民可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海陵要主动积极对接争取,搭建更多文化艺术、行业产业、民生服务等类型丰富的沪泰交流平台载体,拓宽互联互通渠道,创造更多机会价值。在交通共联上,物畅其流、人畅其行的交通设施是必要前提、重中之重,要以泰州列入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为契机,抢抓“泰州西至龙潭港”海铁联运线路开通、北沿江高铁提速建设机遇,加快泰州西货站升级改造、泰州城北智慧冷链物流园建设,推动“海陵港”集疏运体系打造,推进泰州石化专线转型等项目建设,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在文旅共融上,海陵处于泰州“凤城河文化核”核心位置,承载了泰州2100多年的历史和荣光,自古以来就是“最泰州”的烟火之城、繁华之市、枕水之湾,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尊崇之心、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馈赠、利用好特色资源、传承好文脉根魂,把千年古城的“气质”提上来、“人才”引进来、“业态”留下来。积极对接争取,深入开展文旅互动,共同编制精品旅游路线,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在民生共享上,上海拥有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的问题,也是促进资源要素互流互通的重要驱动,放大华山医院泰州合作医院效应,主动承接上海医疗、教育等资源疏解和资本战略投入,通过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办学、高端医疗机构扩容等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时,推动消除异地医疗、康养等方面的制度障碍,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缩小服务落差,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参与都市圈建设发展的热情和活力。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能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放到地方发展之中,也是如此。抢抓新机遇、站上新起点,海陵一定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迈出一条发展新路,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蹚出一片广阔天地,在真心实意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出一番美好生活,在共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