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海陵如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一):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4-12-23 14:4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融圈入群刻不容缓  抢抓机遇主动应变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构建城市竞合新格局的大事,对泰州主城区海陵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都市圈的主要标准是同一通勤圈,泰州地处江苏地理中心,周边虽有四个都市圈,但与距离较近的南京相距150公里,最快通勤1.5小时;与上海的距离超过200公里,最快也要2个小时,在城市竞合由“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建圈”的趋势下一度面临边缘化。随着2022年北沿江高铁开工、上海大都市圈扩容,泰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融圈为什么——“要么边缘化、要么一体化”

这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要求,“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要求“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对核心城市上海来说,“大块头有大作为”。上海承担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国家许多重大产业、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都在上海布局,上海大都市圈引领着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各个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吸收更多城市融入,可以更好激发都市圈机制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协调空间,从而获取更强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形成紧密一体的“强大联盟”,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对泰州主城海陵来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长期在各大都市圈“边缘”徘徊,“一体化”发展机遇难得。抢抓机遇融入上海都市圈、更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海陵追赶跨越、弯道超车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昆山为例,昆山连续20年霸榜“全国百强县之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对接上海。从1984年起,昆山就喊出了“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全县上下“八仙过海”,到上海找有关部门和企业洽谈合作,请他们到昆山联营办企业。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昆山当即决定举全市之力,迎接辐射、主动服务,积极配合浦东开发区,充分利用昆山与上海千丝万缕的联系,尽可能把客商引到昆山。2018年,昆山专门出台《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实施一系列规划战略,明确对接上海“路线图”“任务书”,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融入上海。纵观“苏州小六子”逆袭全国县域“一哥”全过程,“上海爷叔”的作用可谓意味深长、影响深远。海陵要抢抓“加群入圈”时点,在长三角坐标系里找准定位,在一体化大棋盘中统筹谋划,以合适路径、恰当节点融入都市圈分工体系,在参与产业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多资源、机会。

这是顺应城市发展大势的必然之举

功能体系日臻完善是走向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趋势,成熟的全球城市区域,一般都具备“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重要特征。如英伦城市群,呈现“1-3-5-12-26”的“金字塔型”结构,包括1个“顶级城市”、3个“综合性全球城市”、5个“专业性城市”和12个“全球功能节点城市”,此外,还有26个“地域化支撑节点城市”。细观发展形势,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多中心基础深厚、国际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具备培育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潜力。“金字塔型”结构已见雏形,但与成熟的全球城市区域相比,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存在“有多个全球城市、缺多元节点支撑”的阶段性问题。海陵作为泰州主城区,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在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中积极成为面向区域扇面、服务本土的“地域化支撑节点城市”。

这是干好地方发展大业的现实之迫

海陵基础较好,仍需再振雄风。早在1985年,县级泰州市就已成为省计划单列市,是闻名全国的“线切割机床之乡”“车件之乡”,拥有以机、电、化、纺、轻为主的29个轻重工业门类和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孕育了春兰、林海、陵光、梅兰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培养成熟产业工人近十万。1995年,工业总产值就已达112.83亿元。产业转型较早,还盼补齐缺口。这些年海陵坚定实施转型升级,清退所有化工生产企业计41家、非规造修船厂42家以及“散乱污”企业百余家、禁养区养殖户近千家。特别是石化产业,曾是海陵经济发展的命脉,“十三五”时期石化企业纳税占全区比重最高达78%,清退直接造成年均近15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缺口、约25亿元的工业税收缺口。如何加快补齐转型缺口,是当前发展的重点课题。发展成效较好,亟待丰富内涵。2010年,九龙台商工业园区升格为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园区,海陵工业正式进入以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时代,以“十年一剑”的决心意志打造“太阳城”,围绕光伏产业链深耕细作,先后招引隆基、一道、世地等一批优质项目,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开票销售增速、工业营业收入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等重要经济指标,均为泰州第一。但存在产业内涵不够丰富、工业结构较为单一、抗压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嵌入“产业链”加入“增长极”的力度速度和深度,是海陵能否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变量。

海陵凭什么——“小块头”也要有“大抱负”

海陵行政区划面积只有307.12平方公里、占泰州全市约5.3%、占上海大都市圈约0.27%;常住人口57.9万人,占全市约12.8%、占上海大都市圈约0.52%;2023年GDP为774.45亿元,占全市约11.5%、占上海大都市圈约0.42%,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小块头”,但“小块头”也要有“大格局”,更要有“大抱负”。随着上海大都市圈扩容,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体系正在构建,海陵要在更高层级、更大格局找准自身优势、找准方位定位,最大限度、最大力度彰显海陵特色海陵要素,在城市竞合中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抓牢跨越发展机遇。

海陵拥有深厚生态人文优势

海陵城河水美风光独特,共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不可移动文物点267处,建有智堡公园、祥泰公园等200多个城市公园和绿化游园。街河并行、水城一色,拥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护城河系统,林木覆盖率28.09%,城市绿化率42.8%,自然湿地保护率69.8%,已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陵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100多年的建制史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学派在海陵发端,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范仲淹、滕子京在海陵相识相知,在望海楼“文会堂”种下了“忧乐观”种子;京剧大师梅兰芳、《桃花扇》孔尚任、评书宗师柳敬亭流连海陵,创造出了全国独有的“梅桃柳”戏曲文化“三家村”现象;从煮海为盐、开挖运盐河到成为大唐第一盐仓,盐税文化使海陵实现最初的财富集聚、商贸繁荣;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质朴幸福的泰州早茶,彰显了海陵人好客礼遇之道。一条凤城河,千年水中城;一街“儒释道”,满城“梅桃柳”。水美物丰、神韵独特的城市生态人文,足以让奔赴而来的人憧憬向往,让惊鸿一瞥的人念念不忘。

海陵拥有江苏中轴区位优势

站位全局看,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常州、泰州中部重要枢纽建设,培育壮大城市群发展中轴”。泰州处于江苏中轴与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沿运河城镇轴的交汇,积极推进“江苏中轴”发展,既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和扬子江城市群整体提升,更有利于沿江城市群、沿海城镇轴、沿东陇海城镇轴等形成战略互动,扩大江苏在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影响力。站位地方看,泰州天然拥有区域枢纽地位,历来是江淮地区经济重镇,在区域布局中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主城海陵离扬州泰州机场、泰州港仅20分钟路程,拥有全市唯一的海铁联运通道,公铁水空枢纽地位明显。随着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建设推进,泰州西铁路货运站升级改造、铁路物流园项目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功能日趋完善,海陵将成为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

海陵拥有转型升级空间优势

海陵大力实施转型升级,为后续发展留下了能耗总量、环境容量等发展空间。比如能耗总量,仅去年梅兰化工关停,腾出了27.8万吨标准煤的可转移能耗总量,为海陵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留下了宝贵资源。前期海陵招引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中石化泰州页岩油等项目均得益于能耗指标的释放。比如环境容量,大力推进电镀行业规范化整治,高标准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有效释放重金属总量指标,为电镀集中区建设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此外,积极实施中国丹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项目,为下一步推进化工片区整治、释放用地空间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陵拥有生产生活成本优势

从用地成本来看,根据新闻报道,2023年上海工业用地平均单价约为100万元每亩,苏州(不含县级市)为43.77万元每亩,无锡约为40万元每亩。据测算,海陵工业用地平均单价只有30万元每亩。从用工成本来看,2023年上海市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7767元、苏州为83962元、无锡为80914元,而海陵只有71835元。从金融支撑看,海陵具有融资投资职能国有企业5家,已发起设立和参与投资基金20余支,其中海发控股集团已创成“AAA”资信评级,对实体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可以形成较强支持。从生活成本来看,2024年上海市商品房(住宅)的平均房价为65780元/平方米、苏州为28902元/平方米、无锡为22187元/平方米,海陵为13514元/平方米。随着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成本加剧,海陵用地用工与生活成本优势,对沪苏浙溢出产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挑战是什么——谨防“大树底下不长草”

融入最大都市圈,固然值得兴奋、值得期待,但也要强烈意识到,都市圈不会、也不可能消弭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恰恰相反,城市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可能更加激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挑战。

最尖锐的是“反虹吸”

融圈后,圈内城市互联互通加强,特别是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开通以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拥有更为优质、更为便利的资金、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拥有医疗、教育、交通、文旅等更为完善、更为新潮的公共服务、文化氛围,与海陵形成巨大落差。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城市之间的互融互通很容易变成单向转移,破解大城市“虹吸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最突出的是“防冲击”

以海陵主导产业新能源光伏产业为例,江苏光伏产业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无锡、常州、苏州、盐城、宿迁等多个产业集聚区,年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上市公司24家。其中常州、苏州、无锡一直保持领先发展优势;盐城、宿迁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徐州、扬州、淮安、镇江、南通、连云港等均不断加大光伏招商引资;南京市在光伏系统设计、EPC总承包、电站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面对更加“短兵相接”的区域竞争,海陵如果没有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更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我们将很难在这波冲击中占据主动。

最关键的是“优质化”

以文旅产业发展为例,姑苏区和海陵区一样,均为中心城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承载地,但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且唯一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设立保护区的城区。近年来,海陵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守护修缮传统历史建筑风貌,稳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老街、三水湾、钟楼巷、十胜街出圈出彩,不过与姑苏区相比,人气集聚度、街区美誉度等均有所不如,历史街区“同质化”问题不容忽视,“优质化”更需提档升级。

最重要的是“支撑度”

面对沪苏浙可能的产业溢出,海陵要素规模质量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产城融合发展不充分等困难亟待解决。从融入路径看,外部高铁“盲肠”地位以及大交通体系缺乏,内部断头路、瓶颈路、老旧路亟需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和人流物流循环不畅。从土地供给看,既存在总量不足的现实难题,也存在投放错位等历史遗留问题,缺少连片项目建设用地已成为最大制约。从服务品质看,随着泰州城建重心南移,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流失,中高端消费逐步降低,中心城区集聚度逐渐减弱。

最核心的是“精气神”

面对融圈历史机遇,主观上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克服“自卑畏难”情绪,海陵“小块头”带来的实力落差以及长期相对“边缘”“游离”状态,导致一些干部对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信心不足、兴趣不大;要解决“患得患失”心态,有的同志既担心沪苏浙大城市的“虹吸”,融入都市圈使海陵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更担心“白富美”大项目、好项目不待见,海陵“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解决“平庸守旧”问题,多谋“非常规”的硬招,“想不到”的妙招、“拼抢争”的真招,才能在新一轮竞争格局的重构中抢占先机、蓄积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