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海陵如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二):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4-12-25 14:54 信息来源:海陵区政府、泰州市社科联联合课题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果断跳出城河思维  坚定不移通海达沪

海陵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羽化成蝶”痛苦而“慢”长,从“壮士断腕”腾空间,到“追光而行”求发展,海陵破旧立新、自我重塑之路正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要坚定不移、全力以赴“融圈进群”,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奋力书写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新篇章。

深入解放思想,思深方益远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率先。敢想敢做,才能快人一步。2018年,相城敏锐捕捉到中日关系趋稳向好的形势,作为一个市辖区,在日资基础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果断冲出“县区思维”,着手规划推进对日合作。仅2020年,签约日资项目76个,对接日资项目超160个。对海陵的启示是,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必须要“先立乎其大”,跳出海陵看海陵,站位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看海陵,彻底摆脱“区域桎梏”、砸烂“圈层意识”,打破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要素论的束缚,敞开思想谋思路、放开手脚求突破,在更高的坐标系中谋划发展,在更强的竞争中选树标杆,在多维的坐标和综合的体系中抓住机遇、用活机遇、用好机遇。

必须坚持唯勤唯实、善作善成。成就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少一些“可不可能”的争论,多一些“说干就干”的行动。1992年,张家港了解到国家要在江苏沿江建保税区的信息,全力向上争取。4月确定建立保税区,5月拿出方案,45天完成1284户民房拆迁,20天建成一条8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带,90天建成8000平方米的港务局大楼,160天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码头……拼抢到了全国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和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实践证明,“等靠要”的本质是本领恐慌,主动作为、积极有为靠的是真本事。要变“自卑畏难”为“勇猛精进”,变“患得患失”为“矢志不渝”,变“平庸守旧”为“大胆创新”,勇于破解行政壁垒,切实提高政策协同,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努力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中乘势而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必须坚持大抓项目、抓实项目。比如,根据2021年相城区政府工作报告,在相城,平均每5天就有一场招商推介活动,仅2020年就有近70场大型会议和活动在相城举行。澎湃新闻记者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在苏南某地其他区县的招商活动上,曾听到有当地招商人员“紧张”地聊到,招商引资要提防点相城,“看看相城的人来了没有”?——担心相城的招商人员把他们的项目“抢走”,侧面体现了相城招商竞争的“激烈”程度。无数事例表明,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必须树立树牢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主旋律”,加强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推介,以项目招引的数量,集聚更多具有爆发力的增量,做大经济发展的总量。

坚持规划引领,谋定而后动

必须深化调研。今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采购网上,一则地方招标公告十分吸睛,昆山拿出250万预算实施《昆山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项目,这仅仅是昆山进一步深入融入大上海的开始,从“蓝图规划”到“现实画卷”,昆山必将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闯”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榜样是一种捷径,要结合沪苏浙圈内城市产业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互补性,重点围绕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协同、园区合作共建等方面下足功夫,积极调研考察学习,深入开展圈内城市互补合作课题研究,明确自身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功能、协调联动发展的路径举措以及重点任务目标举措。特别是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力优化市场体系、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深入考察学习,等高对接沪苏浙,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科创资源、建设用地、产权交易、联合授信市场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等方面切实解题破题。

必须前瞻布局。规划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原本《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并没有“相城”两字,相城区积极主动争取,被列为支持与虹桥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地区,8条相城相关内容被纳入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在与上海的主动对接中,相城不仅没有被“虹吸”,还以虹桥为突破口,与上海形成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赢得了国际铁路枢纽的中心优势。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引领作用,紧抓《泰州市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协同规划》研究编制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以更宽视野、更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海陵区“十五五”规划以及相关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积极为高质量编制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提供支撑。

必须主动对接。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外公布,仅仅10天,昆山就在上海成功举办融入上海合作发展推介会,签约揭牌52项对接上海合作项目,发布一批人才科创政策、科创产业用地(Ma)新政。昆山是怎么做到的?积极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加强沟通联系,发起参与“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等一批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交流互访,制度化推动协商协作,项目化落实合作事项。编制《对接上海高端资源要素目录和图谱》,梳理形成总部机构、“四新”经济创新基地、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国家众创空间、科研设施平台等15份对接清单,分解落实到各板块和相关部门“按图索骥”具体实施。昆山已经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丰富的、成功的实践案例,海陵可对标对表“抄作业”,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内重点城市,找准对标合作重点伙伴,建立契约化、持久性战略合作机制,开展全面的、持续的、深度的对标战略合作,全方面提高科技创新、产业链构造、内需市场拓展等经济联系密度,使本地区深度参与、嵌入和承接中心地区都市圈经济。

强化统筹协调,行之必有方

高度决定思路,要强化机制保障。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必须提高站位、放眼全局,把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作为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体系,推动形成集聚合力的专项专班,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努力在服务上海发展、服务对标伙伴中寻求更大机遇、挖掘更大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要强化行动引领。研究制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细化任务分工,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加快推进。加大沪苏浙地区招商分局力量配置,拓宽项目信息获取渠道,强化跟踪落实转化举措,形成快速反应、前置服务、跟踪问效等系列高效对接落实机制。

作为决定地位,要强化成果转化。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必须全域全员合心合力、同向同行,党委政府要当好指挥员,机关部门当好协调员,广大企业当好战斗员,充分做好全力服务沪苏浙龙头、积极融入大都市圈产业分工、加快导入优质资源、等高优化营商环境等文章,全力开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