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知识
冬至阳生春又来
发布时间:2023-12-22 12:1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天11时27分,迎来冬至节气。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 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式,测定出冬至。古人在年的轮回中品味出自然规律: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夜晚慢慢变短。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冬至·由来

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270°,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渐长。民间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先民们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一年的开端和生命萌发的汛期。


冬至·“数九”

“一元复始”始于冬至,冬至日既是寒冬开始“数九”,也是新的一年、新的时刻、新的目标创始日。所谓“数九”,一般指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气在冬至这一天达到顶峰,阳气也在冬至这一天初生。冬至即阴盛极而阳始生之时,阴消阳长。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此时,地下的蚯蚓仍然蜷曲着身体,像打了结的绳子。

二候“麋角解”。冬至麋鹿角脱落,古人认为这是阳气初回,一轮新生开启的迹象。

三候“水泉动”。冬至过后,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


冬至·“五最”

“最长夜”

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最寒冷”

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最隆重”

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最古老的节气,也曾是最隆重的节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最夺目”

在这一天你还会看到,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四字被金光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完美上演“金光穿洞”,兵马俑披上“金色铠甲”......

“最为可期”

古人认为,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是个吉日,预示着否极泰来。所以,“冬至”还有一个祝福予你:愿冬日所盼,终如约而至!


冬至·习俗

数九盼春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在古人传统认知里,此时已开始向春天一步步走近,所以古人云: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民间“数九”的习俗主要与“数九”歌谣、九九消寒图有关。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九九消寒图》,是数寒天,也是数着日子盼春天!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颜色宛若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窖藏冰,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吃饺子、汤圆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我国北方,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南方在这一天,则更偏爱汤圆、年糕等甜点。不论是饺子还是汤圆,薄薄一层面皮,做法千变万化,但都包裹了鲜美的味道,浸润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祖,彼此贺冬

冬至又叫“冬节”,是古人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彼此贺冬,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养生

冬至时节,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加强颈、腹部和足部的保暖。饮食宜清淡多样化,可多吃具有润肺益胃,补益肝脾肾的食物,如牛肉、羊肉、山药、枸杞等。早睡晚起,保证睡眠的充足,不要过度劳累。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境。

冬至·传承

岁时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服务民众生活。当下,传统节日中的部分文化内涵,如沟通密切家庭及社区人际关系的部分等,仍对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冬至来说,虽然历法改变后其标记时间的意义有所弱化,但对于酿酒、腌制腊肉等生产生活来说,冬至仍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传承传统节日时,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契合,挖掘其中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民俗事项,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如冬至的《九九消寒图》,不仅可以作为文创开发的重要资源,也对传承传统节气文化、丰富当下的节日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冬至是满含希冀与转机的一个节气。冬已至,春不远,愿所有的美好和幸福如约而至,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