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各地也纷纷响应,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在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空域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低空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
低空经济知多少
定义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原则上真高1000米以下,广义上指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分类
按飞行器飞行高度划分,可分为超低空(100米以下,主要包括消费级无人机,即时物流、城市管理无人机)、低空中层(100-1000米,主要包括快递物流无人机)和低空上层(1000-3000米,主要包括载人飞行器)三个部分。
特点
空间立体性。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地面或空中某个单一维度,而是将经济活动由地面向空中延伸,由“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转变,表现为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经济形态。
区域依赖性。低空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区域内的低空资源条件,包括空域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不同地区的空域开放程度、空域管理能力以及空域使用效率会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低空经济在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征。
数字生态性。低空经济是由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运营和市场应用等核心企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多主体构成的开放式数字生态系统。依托低空经济产业链,各主体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立相互依赖的合作机制,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内数据、资源、技术的共享与协作。
产业融合性。低空经济的产业融合性体现在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具有跨界性,主要体现为“运行模式上的融合性”。
创新驱动性。随着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泛应用,低空经济在航空器制造、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识别、反制以及低空数据管理和使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
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
国际发展
世界低空经济起步于农业服务,1920年后公务航空进入市场。二战推动的技术进步使低空经济迅猛发展,1950年直升机进入低空经济市场,开始海上石油服务、山地救援等业务。截至2014年,全世界低空经济飞机保有量为34万余架。世界低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土面积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低空经济已成为它们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加快了低空领域的规则和标准的出台。美国先后发布了《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及领导法案》《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AAIM)法案》等十几项法案政策,欧盟发布了《2022年管理计划:机动性与运输战略》《无人机战略2.0》等十几项战略指南。欧美20多个城市积极布局先进空中交通(AAM),推动低空创新和区域合作,针对各类低空无人机和飞行器的适航认证、生产标准、飞行管理等,推出系列政策指南,以更好地适应各类新形态的飞行器的运行和使用。
中国发展
低空经济一词最早见于2010年4月17日出版的《安阳日报》第1版的新闻报道,此后其便多次出现于地方官媒和各种论坛。2011年的相关文献先后对低空经济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将其作为一个广义上的经济形态概念,论述了其存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产业构成等命题。
2020年6月,中央空管委办公室依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设立了低空经济研究机构“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作为中央空管委办公室的经济研究智库单位和决策咨询机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同年3月,国家空管委升格至中央空管委。12月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提出,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低空经济产业链
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产业链上游为地面基础设施和管理保障软件,包括通用机场、低空通信设备、空域管理系统和机场运营管理系统;中游为航空器制造,可分为无人机、直升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落飞行器);下游应用场景包括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巡检、飞行服务等。
产业链上游
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构成了其坚实的基础部分,主要由三大核心组件构成:研发体系、基础原材料以及核心组件与零部件。
研发体系: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x)、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先进技术系统,它们为低空经济领域内产品的创意孵化、设计优化及生产制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基础原材料:涉及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特殊橡胶、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基质、玻璃纤维、树脂基质等多种高性能材料,这些原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物理性能、耐用度及生产成本。
核心组件与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高效能电池、精密电机、飞行控制系统、高精度陀螺仪、集成芯片、电路板等,它们是组装低空飞行器的核心要素,对于飞行器的稳定性、操控精度及安全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些上游的基础材料和关键组件共同构成了低空飞行器的基石,为整个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链中游
中游作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中枢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由低空产品的生产制造、低空飞行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综合服务的提供三大板块构成。
低空产品制造方面,该领域广泛涵盖了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的无人机、直升机、传统的固定翼飞机,以及代表着未来趋势的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等的研发与制造工作。这些航空器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丰富了低空飞行的应用场景。
低空飞行保障同样不可或缺,它包括了地面控制站的建设、起降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以及维修保障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这些地面系统的完善,为低空飞行器的安全起降、高效运行以及及时维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低空综合服务的提供也是中游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了低空飞行保障服务的建立、飞行培训课程的开设、以及维修维护服务的提供等。这些服务的完善,不仅提升了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前,无人机产业已成为低空经济领域中的佼佼者,以大疆、亿航智能等为代表的企业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产业链下游
下游主要聚焦于产业融合,即将中游生产的无人机、航空器等产品及服务应用于各个场景中。低空经济+物流: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如快递配送、跨海飞行物流等。低空经济+交通:包括城市空中交通(UAM)、短途运输等。低空经济+旅游:如空中游览、低空观光等,已成为更有趣、更新奇的旅游休闲项目。低空经济+巡检:在电力巡检、农业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城市监控、旅游观光等场景已经进行了商业化探索的应用。低空飞行器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低空经济的展望与挑战
低空经济,这一融合了现代科技与新兴业态的经济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国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2023年的市场规模已经实现了5059.5亿元的佳绩,增速更是高达33.8%,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我国低空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蓬勃的生命力。
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技术创新、政策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在技术创新方面,无人机、低空飞行器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政策推动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这一政策导向无疑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便捷、高效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低空经济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其背后潜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先,我国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统一标准,导致“黑飞”“乱飞”等违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无序的飞行活动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空域使用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航空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此外,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现行空域管理举措的滞后性难以适应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无疑限制了低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
其次,低空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通用机场的数量严重不足,地面配套设施的缺乏,使得低空飞行器的运营范围受限,运营效率也难以提升。这不仅影响了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最后,低空飞行存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由于低空飞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飞行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突发情况,如天气变化、机械故障等,这些都可能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而我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应对低空飞行中的安全风险,这无疑给低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低空经济作为新风口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兴领域,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要我们正视并解决其面临的挑战。通过完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研发和加强安全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推动低空经济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