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安身立命最珍贵的是什么?靠什么支撑脊梁、正道直行?明末爱国诗人张煌言在其所作《被执过故里》诗中说:“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意思是说:为人最珍贵的是要有一身正气,保持赤诚之心,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超越金石的硬度。 “一寸丹”是坚贞气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压力,始终不屈服、不退缩,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为逼迫苏武投降,匈奴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食物和水;后来,又把他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了仔才能归汉。苏武靠掘取野鼠储藏的果实生存,渴饮雪、饥吞毡,历尽艰辛却始终持节不屈。正是这种比金石还要坚硬的精神力量,使苏武没被困境击倒,十九年后终回汉朝,在史册上留下了一段丹心传奇。 “一寸丹”是清廉操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考验,始终不动摇、不变色,恪守本分、坚守原则。明代邵宝总督漕运期间,彭城有一粮长贪赃枉法,被邵宝查处。这名粮长为开脱罪责,托人给邵宝送去黄金一千两,请他高抬贵手,结果却遭到邵宝一顿训斥,百姓得知后称他为“千金不受先生”。同代官员左英纶教育儿女要做到“五硬”:“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大意是说:大丈夫在权贵门前不腿软,任谏官要敢于直言,做史官要秉笔直书,拒受贿赂赃款要坚决,别人进谗言时绝不轻信。其中的“心硬”就是要求: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要守好自己的“一寸丹”。 “一寸丹”是担当之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风险,始终不逃避、不推诿,敢作敢为、敢于负责。清代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甚,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在民急、民难之际,郑板桥没有采用惯常的层层上报的方式,等待上级指示,而是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面对矛盾和风险,他不敷衍、不纠结,敢于挺身而出,敢于为民负责,如此为官可谓“一片丹心系民生”。 “一寸丹”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理想信念。“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就会患“软骨病”,经不住困难、钱财、风险的考验。而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为官从政的“主心骨”,就能把稳人生的航向,坚守住风骨气节、保持住清廉本色、扛得住为民之责,时时处处能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铁血丹心”。 |